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剛果孔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剛果孔雀

剛果孔雀(學名:Afropavo congensis):體型較小,體長60-70厘米,體重約1.2-1.5千克。剛果孔雀有違鳥類世界一般規律的生理特徵,雌性比雄性更漂亮。雄性通體呈紫藍色,頸部裸露出鮮紅色的皮膚,雌性則呈紅褐色,背部生有發出金屬光澤的翡翠色羽毛。

棲息於非洲剛果海拔12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深處,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動。屬雜食性動物,食物包括種子、樹葉、果實、蜥蜴、蛙類以及蟋蟀等昆蟲。分布於赤道非洲中部,1936年才被發現。

目錄

物種學史

形態特徵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保護級別

專題郵票

物種學史

剛果孔雀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神秘鳥類,由於生活在非洲暗無天日、人畜罕至的熱帶雨林深處,加之數量稀少,使得人們極少有機會看到它,直到1936年才被著名的美國動物學博士詹姆斯·查賓博士(Dr. James Chapin)正式定名。此前這位博士自1913年起在剛果當地追尋異獸霍加皮的蹤跡,在1934年看到當地的剛果布羅族(mbulu)人的頭飾上插着紅棕色的羽毛,他不知道這是什麼鳥類。查賓訪問了中非皇家博物館,看到兩根被稱為「印度孔雀」的羽毛標本,他發現是剛果孔雀,這與印度孔雀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在1935年,查賓設法找到七個活體標本。剛果孔雀具有孔雀鳥的身體特徵,表明剛果孔雀與亞洲孔雀兩族之間的聯繫。

由於剛果孔雀的羽色裝飾不如其它孔雀種艷麗,其交配機制為一夫一妻制,而且剛果孔雀的地理分布受限,與其它亞洲孔雀種存在地理隔離。科學界對剛果孔雀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剛果孔雀是孔雀種的姊妹群,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剛果孔雀與鷓鴣種有關。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利用分子生物學等方法確定了剛果孔雀屬於孔雀種。

形態特徵

剛果孔雀體型較小,雄性體長64-70厘米,體重約1.5千克;雌性60-63厘米,體重約1.2千克。

雄性裝飾着精美的色彩,通體底色黑色,泛深綠的青銅色光澤,背後有一些較深的羽毛,胸部和尾巴的羽毛紫藍色;頸部裸露出鮮紅色的皮膚,這些充滿活力的雄鳥還擁有一個明亮的長長而濃密的白色鬃毛羽冠,沒有藍孔雀和綠孔雀那樣漂亮修長的尾羽;但在尾巴打開展示時,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扇面。

雌性比雄鳥略小,只有一個短的凸起的頂冠,則呈紅褐色,背部生有發出金屬光澤的翡翠色羽毛,雜以黑色斑紋,下體主要為暗褐色,腹部黑色。

虹膜褐色,嘴、腿、腳藍灰色。有違鳥類世界一般規律的生理特徵是雌性好像比雄性更漂亮,而且相貌和它們的亞洲親戚相去甚遠。

棲息環境

剛果孔雀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深處,一般在水源附近活動。

生活習性

剛果孔雀群居生活,每個群體由幾個家庭組成。由於其生存環境千萬年來一直比較穩定和封閉,所以剛果孔雀的繁殖習性已有所退化,這種鳥並不遵循大多數鳥類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一雄終生只配一雌,這一習性是其種群人工繁育工作的難題,雄鳥和雌鳥之間的堅固愛情關係是絕對打不破的,因為有記錄顯示雄鳥在喪偶後經常啄死其它雌鳥,這一點顯然不同於它喜歡到處濫情的亞洲親戚。由於對待愛情忠貞不渝,所以雄鳥身上用於招蜂引蝶的孔雀的特色之處。漂亮的尾羽也就相應的退化成一小截短毛了。

屬於雜食性動物,食物包括種子、樹葉、果實、蜥蜴、蛙類以及蟋蟀等昆蟲。

分布範圍

剛果孔雀僅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中心地區,分布範圍異常狹小而且呈高分散型分布。

繁殖方式

剛果孔雀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何時生兒育女完全取決於當地雨季到來的日期,雄鳥在茂密的灌木叢深處用枯枝敗葉搭窩,在雌鳥孵卵期間負責保衛工作;雌鳥每次產卵3-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約26-28天,幼雛出殼後由雙親共同撫養,1-2年後性成熟,壽命不詳。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1]

種群現狀

數量稀少而且繁殖率低,所以該物種的生存前景並不樂觀,由於剛果常年內戰以及大量盧旺達難民的湧入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使得本已危機四伏的剛果孔雀日趨減少,野生數量只有2500隻左右,分布範圍僅70萬平方公里,只有150隻左右圈養在世界各國的動物園中。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專題郵票

幾內亞(Guinée)2011年8月30日發行:剛果孔雀(Afropavo congensis):

參考資料

  1. 剛果孔雀,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