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

劉錡
劉錡
原文名 Qi Liu
出生 1098年
逝世 1162年2月25日
別名 劉武穆、劉太尉、劉武忠
職業 武官員

劉錡出身將門,是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相貌俊美,善於射箭,聲如洪鐘。少時隨從父親劉仲武征戰。 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經朝廷採用高俅的推薦,特授予劉錡為閣門祗候。

目錄

經歷

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高宗繼位後,錄用劉仲武的後代,劉錡因此得以被高宗召見,高宗對他感到十分驚奇,特授予他為閣門宣贊舍人,將其派知岷州(今甘肅岷縣),任隴右都護。劉錡在同西夏的作戰中,多次獲勝。

建炎四年(1130年),劉錡率涇原軍參加富平(今屬陝西)戰役中,金軍進攻渭州,劉錡留下部將李彥琪抵禦慕容洧,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回軍救援渭州,但已經來不及,由於進退兩難,劉錡於是率領軍隊撤到德順軍。

李彥琪逃歸渭州,投降金國。劉錡因此被貶為知綿州(今四川綿陽)兼任沿邊安撫使。 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任宣撫司統制。

紹興四年(1134年)三月,川陝宣撫司都統制吳玠抗擊金兵於仙人關(今陝西略陽西北),劉錡奉令馳援,與吳玠會師。

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因高宗的心腹楊沂中出征,高宗命劉錡臨時接替楊沂中,兼權提舉宿衛親軍,這說明高宗對劉錡相當信任。

十月,偽齊南侵,高宗親征抗擊,劉錡改任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以加強南宋的海防、江防。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當高宗駐於平江時,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王彥所部與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解潛部屬械鬥,解潛被罷職。

經張浚舉薦,朝廷授劉錡為權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及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公事,統管重建的三衙軍,但三衙軍數量不多,只是高宗的護衛軍。

紹興八年(1138年)六月,劉錡奉詔移駐鎮江,不久改任樞密院都統制,劉錡所部成為樞密院的直屬部隊。紹興九年(1139年)二月,劉錡升為果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並再次擔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魏良臣[1]認為「錡名將,不當久閒」,朝廷於是重新起用他為潭州知州。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加太尉,再次出任荊南府知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

人物評價

劉錡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

據傳,金帝完顏亮率軍南下侵宋時,下令有敢提及劉錡姓名的,罪不饒恕。

他在抗金生涯中,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大多戰勝,因而被「世傳錡通陰陽家,行師所避就」。劉錡對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曾起過重大作用。

宋寧宗時任史官的章穎,從「然後可傳於百世,庶幾聳動於四方,張大國家之威,發舒華夏之氣」的角度,選擇了「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的劉錡岳飛李顯忠魏勝四人,於開禧二年(1206年)北伐中原之際,撰寫了《劉、岳、李、魏傳》,以劉錡為首。

洪皓:順昌之捷,金人震恐喪魄,燕之重寶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

王十朋:禦敵莫急於用人,今有天資忠義、材兼文武可為將相者,有長於用兵、士卒樂為之用可為大帥者,或投閒置散,或老於藩郡,願起而用之,以寢敵謀,以圖恢復。

范成大:如蒼生何,人喜謝安之起;果吾父也,虜驚郭令(郭子儀)之來。

周必大:岑彭隕而公孫(公孫述)亡,諸葛(諸葛亮)死而仲達(司馬懿)走。雖成功有命,皆莫究於生前;而遺烈在後,可徐觀於身後。

吳璘:信叔(劉錡字)有雅量、無英概,天下雷同譽之,恐不能當逆亮,璘竊憂之。

朱熹:若非錡順昌一勝,兀朮亦未必便致狼狽如此之甚。信叔本將家子,喜讀書,能詩,詩極佳,善寫字。後來當完顏亮時,己自老病。緣其侄劉颺(劉汜)先戰敗,遂至於敗。

章穎:故太尉、威武軍節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臣劉錡,甚雋順昌之戰,大摧兀朮之鋒。誰其妨功而害能,遂爾投閒而置散。況又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雖生未及盡俘醜類,其歿或能為厲敵人。宜有屢書,以旌多伐,況方大規恢之略,所宜彰果毅之能。

徐夢莘:(金人)亦謂「自過南朝來十五年閒無如此戰(順昌大捷),必是外國起鬼兵來,我輩莫敢當也」。

李昂英:邊臣當如劉錡,所謂背城一戰,於死中求生而併力拒敵。 脫脫: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或謂其英概不足,雅量有餘,豈其然乎? [19] 黃道周:劉錡受命,節制東京。軍名八字,三萬餘兵。絕淮而上,暴風勿驚。主有賊兆,金果敗盟。順昌既至,因驅入城。及旦敵合,百計戰爭。或伏擒敵,或夜斫營。或借電殲,或聚吹笙。使其不測,自戰屍橫。又示柔弱,令其驕盈。又毒水草,使其病生。晨涼不戰,午疲急征。外兵震攬,內寂無聲。故能大勝,捷奏帝廷。金謀再舉,群帥列旌。順昌旗號,一見遠行。後屢合戰,或輸或贏。主謀不一,嘔血命傾。

王夫之:盡南宋之力,充岳侯(岳飛)之志,益之以韓(韓世忠)、劉錡、二吳(吳玠、吳璘),可以復汴京、收陝右乎?曰:可也。

朱軾:順昌之防,戰功甚偉。考其審機觀變,自始至終,皆有成算,非僥倖而勝者也。兵法攻瑕,則堅者瑕,此謂兵力略相當,可以搖撼而動。若烏珠之於錡,人眾相十,氣勢相百,縱能擊敗其偏師,適自耗其力耳。而烏珠之中軍,虎旅百萬,豈能損其秋毫哉?故錡不用諸將之策,直以勞逸之勢攻之,有以也哉。

全祖望:劉太尉晩年御完顏亮無功,世多議之。或謂其有雅量無英略,或謂其狃於順昌之勝,或謂其用從子,是皆出於虞允文之徒所造謗,其實非也。正隆入寇,聲勢雖盛,然其才非兀朮比也;淮東出師,以全軍委託,非順昌五千人比也。太尉能破兀朮於順昌,而不能保淮東,此固世所不信也。然當時之致敗,則非一端。和議已久,軍士弛不堪用,一也;諸宿將皆死,余無可共功名者,順昌所備只一城,太尉一人足辦之,而至是則非一人之力所能,二也;中朝先無戰意,急而謀之,三也;而太尉又病故,不克有功,且此中本末尚不止此也。……太尉固未嘗敗也,假令王權稍能守淮西二十日,太尉可以不歸而亮亦斃矣,太尉既還淮東,自失不得委過於太尉也。……及還瓜步,尚遣人自京口取家屬。至謀以死守,而中樞促愈甚,太尉亦病癒甚,用兩人扶掖,坐肩輿中,神氣尫悴,其子無馬使人負之。然尚慰諭居民,以大軍在江北,決可無虞,不須驚皇。嗚呼!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也、讀史至此,猶欲從而議之,則無復人心者也。

張之洞:若強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義號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靈合九州之力,乃天經地義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昔盜跖才武擁眾,而不能據一邑;田疇德望服人,而不能拒烏桓;祖逖智勇善戰,在中原不能自立,南依於晉,而遂足以御石勒;宋棄汴京而南渡,中原數千里之遺民,人人可以自主矣,然兩河結寨,陝州嬰城莫能自保,宋用韓、岳為大將,而成破金之功;八字軍亦太行民寨義勇也,先以不能戰為人欺,劉錡用之,而有順昌之捷;趙宗印起義兵於關中,連戰破敵,王師敗於富平,其眾遂散。迨宋用吳玠、吳璘為將,而後保全蜀之險。蓋惟國權能禦敵國,民權斷不能禦敵國,勢固然也。 蔡東藩:① 史稱南渡諸將,莫如張、韓、劉、岳,……劉光世一庸將耳,毫不足道,或謂以劉錡當之,理或然歟? ②劉錡、岳飛,忠勇相似,錡力守順昌,連敗金兵,飛進軍郾城,直抵朱仙鎮,又連敗金兵,是時金將之能軍者,莫如兀朮,兀朮既不能敵錡,復不能敵飛,得毋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者耶?

詩作品

用前韻呈德瞻

宋代:劉錡

門外蹄輪任跡疏,一廛深稱水雲居。

平生事業將何用,嘆括空能讀父書。

題村舍呈德瞻友 其三

宋代:劉錡

清風葉葉映黃鸝,綠暗紅稀半掩扉。

我以忘言靜思慮,子規猶道不如歸。

趣聞軼事

劉錡為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據史料記載: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

劉錡在地方任職時,適逢百年不遇蝗災,他千方百計滅蝗,取得成績。《恰庵雜錄》記載道:淮南、淮東、浙西制置使劉錡驅蝗有功,宋理宗敕封他「揚威侯暨天曹猛將之神」。劉錡將軍廟有一對聯道:「臥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馬還。驅蝗成稔(ren)歲,將軍合號百蟲來。」

相傳農曆正月十三日為劉錡(劉猛將軍)壽誕,這一天,官府正式祭祀,百姓還要舉行迎神活動,屆時,各鄉民肩抬劉錡像遊街,稱「待猛將」。人們將這一天搞得相當熱鬧,用來虔誠的表達對劉錡本人的紀念和對來年大豐收的期盼。 鷓鴣天

相傳,劉錡歸隱後,寄居湖南湘潭,由於其不愛財,歸隱後家道貧寒,時常到村中小店吃酒,店中人不識劉錡,屢屢對他呵四唣五的。劉錡嘆道:「百萬番人,只如等閒。如今卻被他們誣罔。」於是便作了《鷓鴣天》一詞:竹引牽牛花滿街。疏籬茅舍月光篩。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三千里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 通曉陰陽

世傳劉錡精通陰陽家於行軍時避禍就福之術。他在揚州抗擊金軍時,下令將城外的民舍全部焚毀,用石灰把城牆全部塗成白色,上面寫着「完顏亮死於此地。」完顏亮性格多疑,看見之後十分厭惡,於是駐紮在龜山,人數太多難以容下,終於因此導致兵變。

參考文獻

  1. 魏良臣 高淳人物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