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嘉湘(1934年-),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刘教授1950年毕业于福建军医医务学校医科,在军队任西医工作时,自学针灸,并治疗多种病证,常获奇效,燃起他学习中医的兴趣。1956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六载刻苦学习,成绩斐然,1962年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师从沪上名医张伯臾、陈耀堂教授,深得其传。

刘嘉湘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34年
福建省福州市
国籍 中国
母校 福建军医医务学校、上海中医学院

目录

人生经历

毕业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刘嘉湘。

上海中医学院内经及伤寒温病学教研室助教、肿瘤研究组组长,中医内科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龙华医院肿瘤专科负责人、主治医师、肿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6年晋升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1989年任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及政府特殊津贴[2]。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擅长领域

擅长运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癌症,尤其以中医扶正法为主辨证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泌尿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脑瘤等各种肿瘤以及防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学术兼职

曾兼任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中医中药防治肿瘤协作组组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肿瘤防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校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徐汇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肿瘤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肿瘤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专业评审委员会及学科评审组特邀评审员,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理事兼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癌症康复协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传记学会研究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顾问,国际议会骑士联合会皇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肿瘤学会主任委员,《肿瘤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河南肿瘤学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1978年以来,他培养了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1名,带徒4名。

获得荣誉

1977年,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

1979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科技成果奖。

1980年,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3年,中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3]

1983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肺癌》。

1984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4年,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5年,获中央卫生部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部级甲级奖。

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6年,中国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7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医药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

198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嘉湘
刘嘉湘

1989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奖提名奖。

1989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

并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秀导师奖。

1991年,美国国际名人协会授予“世界杰出名人奖”金质奖章及荣誉证书。其医疗科研成就已被列入1991年美国《世界名人录》(第四版)及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第十版)。

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国际议会骑士联合会皇家委员会授予骑士勋章。

1993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获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5年,上海市首届评选名中医。荣获上海市卫生局授予的“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3月,获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优秀新产品成果二等奖。

1995年10月,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授予1994-1995学年研究生“山田奖学金”优秀导师奖。

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辽沈杯”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金奖。

1996年,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2月,获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会“1998年度‘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二等奖”。

2000年1月,获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会“1999年度‘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一等奖”。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2001年,获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

2017年6月,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第三届“国医大师”评选公示结束。上刘嘉湘教授荣膺“国医大师”[4]

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5]

主要著作

在繁忙的诊务、科研、教学之余,他还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刘嘉湘将经验方研制开发成治癌新药。如已获国家批准的治疗肺癌中药新药《金复康口服液》、《正得康胶囊》和外贴治疗癌性疼痛的《蟾酥膏巴布剂》。发表学术论文98篇,主要有《中医扶正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法与途径探讨》《蟾酥膏用于恶性肿瘤止痛的临床观察》、《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研究》、《金复康口服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主编《实用中医肿瘤手册》、《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肿瘤科分册》、《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肿瘤科分卷》、《中医防治癌瘤荟萃》等四部著作,并参加编写了《现代中医内科学》、《肿瘤研究》、《中西医诊疗手册》等九部著作。刘教授将经验方及科研成果研制开发成治癌新药,有已获国家批准的治疗肺癌中药新药《金复康口服液》、《正得康胶囊》和外贴治疗癌性疼痛的《蟾酥膏巴布剂》。

学术成就

由刘教授负责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曾先后30次获国家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政府等部省级和市局级科技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主要有:《中医扶正法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200例》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蟾酥膏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应用及其研制》1985年获国家卫生部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部级甲级奖,《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及益肺抗瘤饮对其的影响》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复康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1996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辽沈杯"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金奖,《正得康对癌症患者扶正作用的研究》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2001年获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

刘嘉湘
刘嘉湘教授演讲

学术观点

创新

刘氏行医40年,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刘嘉湘

博览各家医籍,取其所长,结合自己经验,用于临床实践。他认为只有师古而多创新,守法而多灵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他从事内科,擅长治疗癌症和内科疑难杂病,尤以善治肺癌而著称海内外。对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思想。

倡扶正法治疗

刘嘉湘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

过程

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肿瘤病人的正气与免疫状态及预后相关。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癌症晚期正气虚损尤甚,若以剽悍峻猛之药攻之,则害多益少。

培本为主

因此,他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其40年的经验表明,正确地运用扶正培本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增强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再配合祛邪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癌肿发展,则可以改善症状,强壮体质,稳定和缩小癌肿,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获得癌灶消失而治愈。

内外治疗

因此,他早在六十年代末大多医家主张"治癌应立足于攻"之际,于1972年在全国肿瘤免疫工作大会上,在国内首先系统地报告了中医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观点与方法,并相继在《医学研究通讯》、《中医杂志》等杂志发表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的文章。他强调扶正培本,重在辨证,辨明邪正的盛衰而论治。他明确提出扶正法属于补法的范畴,但并不限于补法,决非不分阴阳气血的盛衰的"十全大补,也非一般的支持疗法。

扶正是根本,祛邪是目的

扶正是根本,祛邪是目的,扶正之中寓于祛邪","祛邪之中意在扶正",扶正祛邪不能偏废,只有二者辨证统一,才能使攻补两法相辅相成,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他反对一见肿块(肿瘤),就滥用剽悍峻猛之药一味攻伐,只图一时之功,结果即或有效,也徒伤正气,患者难以长期存活。

治病求本,重在脾肾

他认为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临床多呈一派脾肾两虚之证。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十分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健脾益肾是他最常用的扶正培本治法之一。

阴阳之根本

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乏权,生化无源。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其他脏腑阴阳之根本。脾气的健运有赖肾阳的不断温煦,在病理上,脾气虚弱,脾阳不足,日久必伤及肾阳,所谓"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若脾气虚弱,日久损伤及肾,在益气健脾时,证见肾气虚衰时,勿忘温肾阳而助脾阳,以助运化;若脾阴虚弱,胃阴不足,治当滋阴生津润燥,勿忘滋补肾阴,以助化生之源。肾阴虚,则宜益肾精滋肾阴。

重视健脾益气

因此,在扶正治法中,他特别重视健脾益气、温肾阳,滋肾阴等法,晚期癌症患者治后,不仅全身情况有所好转,而且也发挥"抗癌"中草药的抗癌作用。此外,无论是健脾还是补肾滋阴等,他都十分重视顾护胃气,使补而不腻,补而不滞。临床多选用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山楂、焦神曲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助脾胃之运化。临床病家服药数载,而鲜有脾胃不适者。

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刘嘉湘教授除了根据癌肿病人不同虚损,分别以扶正培本辨证治疗外,还根据肿瘤系痰气瘀毒互结的病理变化和现代医学的病理分类与分期,酌情选用软坚散结、理气化瘀、清热解毒的祛邪药物进行辨病治疗,尽可能选择用既有可靠的传统功用,又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争取做到一药多用。并注意药性的偏颇,时时注意保护胃气。

有机结合

刘嘉湘
刘嘉湘

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获得良好的疗效。例如,他于临床选择了晚期原发性肺腺癌304例,均未经手术或放疗,于住院时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化疗组进行前瞻性治疗观察,根据肺癌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等证型,分别给予滋阴(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元参、百合等);益气(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等);温阳(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锁阳、薜荔果等)扶正中药,与软坚解毒(夏枯草、海藻、瓜蒌皮、生南星、生牡蛎、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等中草酌情同用,结果中药组171例治疗后1、2、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4%、36.77%、31.86%和24.22%,生存期中位数为417天,明显优于化疗组并有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作用,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

规律着手研究

同时还从肺癌证治规律着手研究,通过对310例肺癌中医证型及其辨证施治疗效的统计,分析肺癌中医证的演变规律和证型的特点,认为气阴两虚型和阴虚内热型占全部病例的80%,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主,他根据肺癌之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病理特点,倡导益气养阴,扶正抗癌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精选了黄芪、北沙参、天冬、女贞子等12味中药组成研制的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并与益肺抗瘤饮加化疗组,单纯化疗组随机对照,结果治后中药组肿瘤缩小50%以上和稳定者为81.10%,中药加化疗组为87.50%,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71.88%),并有显著抑制Ⅲ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的作用。中药组治后1年、2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3.21%、33.06%、13.96%及11.17%,中位生存期为406天,中药加化疗组分别为73.24%、52.04%、39.03%及20.71%,中位生存期为449天,单纯化疗组分别为40.5%、18.43%、11.06%及0,中位生存期为267天,中医药治后,可明显地延长生存期,提高年生存率,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NK、LAK、CD3 、CD4 、CD4 /CD8 、IL-2等多项免疫指标均较治前显著提高,化疗组则有所降低。

益气养阴治疗法

益气养阴,扶正抗癌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法,得到中医同道的推崇和证实。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的《金复康口服液》,1999年批准为国家级准字号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药新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方灵活

刘嘉湘教授治疗肿瘤,在辨证的基础上,病证合参,既注意全身调整,根据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予以扶正培本,组方灵活,善用古方,但不拘泥于古方,注重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遣方用药,临床多选用既符合中医辨证,又有一定的抗癌活性的药物,选药精当,争取一药多用。

中药治疗

如:天冬润肺滋肾,又有抑瘤作用,生南星化痰散结功能甚著,又有抗癌作用,八月札既能理气散结,又能抗癌,生苡仁既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又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重视选药的针对性,常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的选用不同的药物,如:肺癌选用石见穿、石上柏、七叶一枝花、夏枯草、生牡蛎、八月札、丹参、白花蛇舌草、王不留行等;脑瘤及淋巴瘤选用蛇六谷、天葵子、生南星、天龙、全蝎、蜈蚣、石见穿、夏枯草、生牡蛎、王不留行等;肝癌用石燕、铁树叶、漏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岩柏、红藤、八月札等;胃癌选用藤梨根、野葡萄藤、八月札、菝葜、天龙、绿萼梅等;大肠癌用野葡萄藤、苦参、红藤、白毛藤、半枝莲、八月札等等,临床应用,每获良效。

科研成果

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医扶正法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200例" 医学

1979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科技成果奖"中医辨证治疗晚期原发性肺癌300例疗效分析"

1980年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三等奖"养阴法治疗阴虚型晚期原发性肺癌及其机理探讨"

1983年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肺癌》(刘嘉湘教授为本书编委及作者)

1984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蟾酥膏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应用及其研制"

1984年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蟾酥膏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应用及其研制"

1985年获中央卫生部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部级甲级奖"蟾酥膏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应用及其研制"

1987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9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9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1988年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医药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扶正法治疗122例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93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93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从细胞生物学水平研究益气养阴类中药对肺癌细胞周期及核酸的影响"

1993年获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从细胞生物学水平研究益气养阴类中药对肺癌细胞周期及核酸的影响"

刘嘉湘
刘嘉湘

199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及益肺抗瘤饮对其的影响"

1995年10月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授予1994-1995学年研究生"山田奖学金"优秀导师奖

1995年3月获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优秀新产品成果二等奖"蟾酥膏巴布剂"

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薏苡仁酯乳剂药学研究和治疗肺癌的研究"(刘嘉湘为第七完成者)

1996年获中国中医药学会"辽沈杯"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防治肿瘤优秀论文金奖"金复康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1996年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正得康对癌症患者扶正作用的研究"

1996年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云芝糖肽(PSP)的研究"(第八完成者)

1998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正得康对癌症患者扶正作用的研究"

1999年2月获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会"1998年度'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二等奖"

2000年1月获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会"1999年度'本泽宝组奖励基金'一等奖"

2001年获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奖"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用药特色

重气阴而不拘于气阴

医学

刘嘉湘教授认为正气有阴阳气血之分,辨证脏腑经络之别。扶正法辨证,以脏腑经络为纲,气血阴阳为目,纲举目张。他认为,正虚之人,肿瘤一旦形成,最易耗伤人体气阴,肿瘤患者气阴受损者十之八九。他常告戒:"疗肿瘤之疾,气阴不可不顾,气复阴还则病势为顺,气衰阴耗则病势为逆。"治气应服膺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理虚必谈土,治损取其中,培补中气以资生化之源,补气者,党参、黄芪最为常用,取补中益气汤之意,邪毒内蕴气虚者,刘老擅用黄芪且生用,生用药性甘平力专,取其益气托毒之功;脾胃虚弱者擅用党参,以健脾益气,资生化源,且炒用,取其效速。参、芪同为补气之品,应用各有所长。金雀根素有"野黄芪"之称,具有益气健脾活血之功,为治疗气虚夹瘀首推之品,且重用,量大效佳。益气之品,其性味多为甘温,有助火伤阴之虑,重剂或久服,对热毒内盛肿瘤患者,大有燎原助火之势。在邪毒势盛,正气始虚之际,常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和之清之;正气虚损、邪毒伤阴气阴两虚之际,常配以甘寒养胃之品以调之,使药性平和,温而不助火,热而不伤阴。应用补气药物时,对脾胃功能尤为注意,补气先健脾,使之补而不腻,补而不滞。脾虚夹湿或湿困脾胃者,先以健脾祛湿法,待湿除脾健而后补之。

注重药物产地

除湿投用苍白术为多,然用术细腻,他十分注重药物产地,收集季节等因素,他认为药物产地不一,受天时地气之禀赋也异。药物性味亦有刚柔之别,湿重者,他选用江苏茅山之茅术,取其温燥之性刚烈,醒脾燥湿之功佳,服之苔化湿除,脾气则健;脾虚湿除者,选用浙江于潜之于术,取其燥性温柔而健脾之功专,用之健脾湿化,得心应手,冬术为冬季采取之白术,集一年四季天时地气于一身,健脾之功佳而宜用脾虚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运用健脾化湿法时多应用利湿之品,淡渗利湿,导湿下行,使湿邪由下而出。他善用茯苓、苡仁两药。实验证明此二药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为肿瘤患者湿滞之症佳品。 肿瘤患者,邪毒痰瘀交阻,蕴结化热,最易伤阴,或病程日久,脾胃虚损,化源不足,故肿瘤患者阴津受损者颇为常见。

阴津变化

故在临症中,十分注重病人之阴津变化,他认为,阴津之盈亏常预示疾病之险夷。肿瘤患者临床辨证以热症为多,同时在临症中十分注重舌诊。将阴津虚损分为伤津,伤阴和脱液,口干、苔薄而干或舌尖红为伤津,治宜养阴生津法,投以甘寒气薄之品,芦根、石斛、花粉之类;口渴、舌红少苔为伤阴之症,宜养阴法,甘寒咸寒之品并用,投以元参、麦冬、玉竹、黄精等气厚之品;舌质红绛,舌干而瘦,或舌光如镜为阴津枯竭之象,丞宜育阴救阴,非龟板、鳖甲之类血肉有情之品而不救,投三甲复脉汤之类是也,龟板鳖甲不仅有育阴滋阴之功,而且有软坚消结作用。对肿瘤患者可谓"一箭双雕"。刘老根据张景岳阴中求阳的理论,常在养阴之品中佐以少量助阳药物,其一可使药性和平,滋而不腻,其二可使药力持久不衰。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病有进退之变,症有减退之差,临症用药,随症增舍,随机应变。"刘老应用养阴药物时,虽有养阴生津、滋阴育阴之别,然常因病情变化,病症之需要,有时融养阴、育阴药物于一方,意在加速津还阴复。

肿瘤病因诸多,病理变化多端,刘老运用扶正法治疗肿瘤虽有重气阴之变,然亦不应拘泥于气阴之框。辨证为阴虚血虚者不乏其人。用温阳之剂治疗肿瘤取效者并不鲜见。曾有集附子、干姜、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于一方,用大队温热药物治疗原发性肺癌取得显著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11期)。肿瘤临证,气阴之变故多,若拘于气阴而置他症不顾,非良工也。

黄芪

黄芪,入肺脾经,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之症。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本草纲目》称之为"补药之长"。《本草汇言》谓之"补肺健脾,实为敛毒,驱风运毒之药也"。乃癌症患者常用补气托毒要药。重用生黄芪治疗气虚证,使肺脾之气得健,抗病能力增强。若肺脾气虚,症见咳喘气促,纳少便溏,倦怠乏力,配伍党参、白术可增强补气健脾之功。亦可配太子参、五味子以补气敛肺。若因气不摄血,咯血、尿血、便血者,常伍用生地榆、仙鹤草等以益气摄血。肠癌中气下陷,便次频频,常用大剂量生黄芪伍升麻、乌梅、方儿茶等以增升提敛肠之功。气血虚亏者,常重用黄芪伍人参、当归、鸡血藤气血双补。常与北沙参、天冬、女贞子相伍,用于气阴两虚证的肺癌患者。常配伍生熟地、女贞子、蛇六谷、七叶一枝花、蜂房、天葵子等用于脑瘤的治疗。常配伍猫人参、桑白皮、川椒目等治疗癌性胸腹水。此药主治颇多,临床用之屡获良效。

视频

《36.7℃》 国医大师 刘嘉湘专场2019-05-04

2021年“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中医药系列讲座——第一讲:《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2021-06-0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