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圖片來自 搜狗

出淤泥而不染(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汉语成语,本义表示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1],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该成语出自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目录

成语释义

【释义】在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

寓意

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书法《出淤泥而不染》

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边著书立说,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提出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

莲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里边和陆地上的草木,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爱莲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枝蔓,也不长旁枝,它的气味清香,越远越觉得它香:挺拔、洁净的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的观赏它,但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喜欢菊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又有谁呢?(至于)对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鉴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家长也常常以此古训来教育我们。

注 中学课本都是这么解释的,误人子弟之嫌, 这段解释有问题,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应解释为玩生死在生死上不染着,玩富贵贫穷在名利富贵贫贱上心不动,奋斗本无意义,但生命的意义就是奋斗,奋斗本不难,奋斗的过程而不染着有点难,不染着虽事在局内而人在局外,作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境界,不忘本性,放成始终。这样所有的人我是非如雪中雾松幻化般不染着的境界,这种艺术生活方式就很高了,作者的本意已经有凡圣的区别,抛开凡圣的概念和当时朝代的文化性去解释,有狭隘性。 莲花但是近朱者真的赤,近墨者真的黑吗?这或许只代表了一种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别差的人。如果一个人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他做人就太失败了,没有头脑,没有立场,很容易就受到他人的影响。 内因和外因的不同。从哲学是说,是内因决定外因。

不过在现实中,有些人是经不住诱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每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都不同,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看自己的是非观了。

【背景】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字茂叔。作者以莲自况,作者爱莲就是爱莲的君子品德,表达了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委婉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成语运用

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污浊环境,保持纯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我就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2、如《爱莲说》中的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不折不挠","伟岸、正真、朴质、严肃"等,都是"动情点"。

3、表达出作者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赞美之情,也从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4、 我深知她喜欢荷花,喜欢描写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欢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高洁。

成语辨析

“出淤泥而不染”和“洁身自好”都有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之意。但“出淤泥而不染”更强调出污泥之意,强调环境污染,更显示其品格难能可贵。

朱宣咸中国画《出淤泥而不染》,1981年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