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冬日归旧山

《冬日归旧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冬日归旧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这首诗收录于《文苑英华》、《李太白全集》及《彰明县志》,是李白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李白长期在匡山隐居读书。学者一般认为李白归"旧山"时间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冬天。开元九年春二、三月李白投刺苏颋不中,只受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的夸奖,却不见用,而大为扫兴,有"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之意,故七八个月后归"旧山"读书处,作此诗。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唐诗纪事》引东杨天惠《彰明逸事》的一段记载中,便可以得到证实:闻唐李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中,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以诘责,太白派以诗谢云:"素面依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辄不属,太白从旁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李白辄应声继之云:"录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令滋不说。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1]

目录

作品原文

冬日归旧山[2]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词句注释

⑴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载:"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

⑵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

⑶芳草平:即芳草坪。

⑷雪峰:安旗等注:"雪峰,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⑸篁(huáng):竹子。

⑹雉(zhì):野鸡。

⑺箧(qiè):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⑻"洗砚"二句:意思是要发愤读书,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素贞,指情操。

⑼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白话译文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洗涤,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只见一条碧绿的藤径延伸,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寒云。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诗末"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铺陈描写旧山的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和追求自由理想的积极精神。结尾两句收束有力,正是年轻诗人又一次整装待发前的坚定誓言。这首诗在形式上属五言排律,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式所羁缚,且有失粘之处。这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名家点评

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杨栩生《李白生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从《冬日归旧山》的内容看,诗最后所写正与苏颋所语"广之以学"相合,是为苏颋之激励所致;"此时重一去"之"重一去",表明已曾去过,虽不言去为何事,但结合"去合到三清"与"修良策""拟素贞"看,可知与投刺有关。且前言"归旧山",后言"重一去",表明"归旧山"正为已曾去过的那次。

作者简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视频

李白 冬日归旧山

诗人李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