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農民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農民畫

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印畫,風格奇特,手法誇張、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其範圍包括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檐角繪製的吉祥圖畫。

現代農民則有在紙面上繪製鄉土氣息很濃的繪畫作品,自五十年代以來,逐漸形成了陝西宜君、南京六合、安徽蕭縣、西安鄠邑、江西永豐 、延安安塞、江蘇邳縣(邳州)、上海金山等地的農民畫鄉。

全國各地的農村、牧區、漁島、社區的數十個農民畫畫鄉,以自己的方式記錄着最廣大群眾對時代的感受。

地方非遺

六合農民畫

南京六合歷史上農民習慣受到吳楚文化影響,民間盛行刻木剪紙灶頭畫中堂畫刺繡等。

六合農民畫,在風格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粗獷豪放和質樸;

在題材上,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

在手法上,以農民獨創的繪畫語言,講情不講理,構圖不受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色彩不受自然真實的局限,形體不受常規比例的制約,大膽地運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虛中見實、土中見雅、拙中見美、民族風格鮮明、鄉土氣息濃郁的風格。骨幹作者有王林山、繆華俊、張國良、王金鳳、丁廣華、胡斌等。

1976年,原南京市六合縣四合鄉成立了一個民間美術愛好者小組,進行比較系統的創作輔導。

之後民間美術隊伍不斷擴大。1985年5月5日,鄉文化站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美術創作培訓班,參加人數86人,創作作品80多幅。在此基礎上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農民畫協會,聘請原江蘇省書畫協會秘書長田原先生人任名譽會長,市美協主席黃丕謨先生任顧問,並正常開展培訓和創作活動。

當年九月在六合縣城舉辦了第一次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華君武參觀了畫展,中顧委員委員江渭清親臨畫展並題詞祝賀。

1986年2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了六合農民畫展。1988年1月、1989年9月 和1989年10月,分別應邀赴美國聖路易斯、北京懷柔縣「國際衛生組織亞太地區農村衛生工作研討會」和日本名古屋展出。1993年2月16日王林山先生個人農民畫展在江蘇美術館成功展出。

國內外多家報刊、電台、電視台、美術出版單位等,分別從不同角度刊登、介紹六合農民畫。江蘇電視台、南京電視台曾數度為六合農民畫精心製作專題片。日本的《國際交流》雜誌選用農民畫作為封面,並出版了兩千冊《中國南京農民畫》專集。

到目前為止,六合農民畫已創作作品1000餘幅,論文多篇。在國內外參加不同規模的展覽30多次。在國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100多件次。獲得市級以上獎勵近40個,有1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此外,先後接待國內外來訪、參觀者500餘次1萬多人。

1988年2月,六合縣因六合農民畫而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8年12月,冶山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邳州農民畫

邳州農民畫又叫邳縣農民畫興起於1955年,1958年形成高潮,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壁畫縣。1960年,周恩來在北京接見參加全國第三屆「文代會」的邳州農民畫作者代表梁傳魁時說:「你們邳縣壁畫搞得好,要堅持生產,堅持業餘,擴大隊伍。」

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只有短時間的間斷,但傳統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點卻遭到了嚴重破壞,其浪漫、樸拙、貼近生活的創作特點為公式化、概念化、「三突出」等所代替。1977年,全國美術工作會議召開,特邀邳縣農民畫作者代表出席,由此開始出現轉機。

1978年1月,為紀念邳縣實現「壁畫縣」20周年,邳縣革命委員會和江蘇省美術館在南京聯合舉辦「邳縣農民畫、泥塑展覽」。劉開渠專程赴寧觀展,並對邳縣農民畫的發展問題提出意見和希望。同年2月,縣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全縣美術工作座談會,縣委書記李川作主題報告。

當時,全縣共有業餘美術創作組35個,業餘作者1200多人,骨幹作者250人,年創作作品1500多幅(件)。由此,邳州農民畫活動便步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農民畫是中華民族深具群眾基礎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她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生生不息,是勞動人民人生志趣和生活憧憬的結晶。邳州市農民畫源於邳州傳統的民間繪畫,傳統的民間繪畫種類很多,其中農民畫就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新興的一個畫種,也被稱為現代民間繪畫。

邳州農民畫歷史悠久。從大墩子、劉林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中發現,邳州先民早在2000年以前彩繪技法就已相當成熟;從出土漢畫像石上的各種精美圖像中,也證明早在漢代以前就有了較高的繪畫技藝。

立春之日,邳州有用紅土畫壁的習俗,在牆上畫牛、馬、驢、騾等牲口,鐮、犁、耙等生產用具。20世紀50年代初起,翻身農民以極大的熱情開始畫起了社會風情。「鄉鄉村村有壁畫,家家戶戶畫滿牆」,這一奇觀引起了藝術界的關注和新聞出版界的重視。

於是,牆上畫滿了,農民又將畫移到了紙上。出版社也熱情地刊印了一本又一本的邳縣農民畫專集。邳州被譽為「農民畫之鄉」。

1979年,縣文化館組織舉辦農民畫創作培訓班7期,1982年,成立了以農民畫作者為主要成員的邳縣美術工作者協會;

在縣文化館開辦業餘美術學校。1983年,恢複壁畫傳統,四戶鄉率先在街頭繪製壁畫70幅。

1984年,農民畫活動組織者高子亮和農民畫作者代表李金友出席江蘇省第二屆「文代會」和第四屆「美代會」,李金友當選省美協理事。

1988年5月,中共邳縣縣委、邳縣人民政府組織邳縣農民畫、剪紙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中國美協主席華君武、中央美院院長靳尚誼等領導及各界人士數千人參觀了展覽,《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予以宣傳報道;

9名農民畫作者被編入中國美術館年鑑。同年11月,縣政府批准成立邳縣民間美術研究院,主要負責對以農民畫為主的民間美術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開發工作。

1989年,徐州市民間美術工作會議在邳縣召開,與會代表參觀了邳縣民間美術展覽。1990年4月,800幅(件)農民畫等民間美術作品參加上海90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集體獲「景泰藍杯」獎;

同年5月,縣政府召開全縣民間美術工作表彰會,表彰164名優秀創作者和組織者,同時命名四戶鎮為「農民畫鄉」;12月,組織1100幅(件)農民畫等民間美術作品應邀在瀋陽魯迅

1990年,國家文化部編輯出版的《中國民間繪畫選粹》,收選邳縣農民畫作品56幅。1991年5月,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工作座談會在邳縣召開,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80名代表會集邳縣,共商振興民間繪畫事業的大計;

同時,邳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2年7月,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吸收邳州市民間美術研究院為該會第一批團體會員;8月,組織400餘幅農民畫和剪紙作品赴新疆吐魯番舉辦展覽;

10月,選送120幅(件)民間美術品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第二屆民族文化博覽會,獲獎等次和數量均居各參展單位之首;同月,市政府聘任中國美術館助理館長廖開明為邳州市民間美術研究院名譽院長。

12月,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攝製的藝術欣賞片《邳縣農民畫》,以7種語言向146個中國駐外使館發行,並出版《邳縣農民畫集》。1993年6月,應香港版畫協會、香港大一藝術設計院邀請,邳州農民畫在香港舉辦展覽半月時間,香港各大媒體紛紛發表文章評介邳州農民畫。

1994年,應南京藝術學院邀請,1500餘幅(件)農民畫等民間美術作品在該院展出。1996年,邳州民間美術作品赴杭州參加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舉辦的「96中國民間藝術品博覽會」獲金獎。1997年,應新加坡大鼎藝術中心邀請,1000餘幅(件)農民畫、剪紙在新加坡展出。

2002年,農民畫作者周聰被中共邳州市委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3年6月,市文化與體育局組織成立邳州市新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要開發農民畫、民間剪紙民間工藝品,至年底計銷售1500餘套,收入20萬元。

同年,以農民畫、民間剪紙為代表的邳州民間美術被江蘇省確立為蘇北文化重點扶植項目。2005年11月,邳州市委、市政府組織舉辦首屆「邳州·中國農民畫藝術節」,全國10多個畫鄉代表應邀參加,同時舉辦了「邳州農民畫50周年回顧展」,編輯出版了《邳州農民畫集》。

2006年,共組織創作加工農民畫、剪紙作品5000餘幅,其中4500幅被國內外有關單位和專家購買收藏。

1978年~2007年,邳州農民畫先後參加省級以上展賽活動的有:「全國農民畫展」(1978)、「全國美術展覽」(1980)、「江蘇省農民畫展」(1983)、「江蘇省美術展覽」(1983)、「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1985)、「全國版畫展覽」(1986)、「北京?90聖誕中國民間繪畫畫展」(1990)、「江蘇省第二屆農民畫展」(1991)、「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1992)、「首屆中國農民書畫展」(1993)、「江蘇省畫鄉作品聯展」(1994)、「中華巧女工藝品大獎賽」(1995)、「中華民間藝術品博覽會」(1996)、「江蘇省第二屆農民書畫大賽」(1997)、「全國億萬農民慶國慶書畫大賽」(1997)、山東日照「新世紀新風采農民畫精品展」(2001)、浙江秀州「首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2001)、浙江舟山「全國農民畫展」(2003)、陝西戶縣、浙江嘉興「全國農(漁)民畫展(2004)、「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005)、「中國金山國際民間繪畫邀請展」(2005)、「『揚帆青島』2005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大展」等。在省級以上展賽中獲獎和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有《運河兩岸遍地金》、《春天的歌》、《粥米紅糖喜雞蛋》、《年貨》、《迎新春》、《送公糧》、《農家院》、《滿院飄香》、《魚市》、《繁忙的大運河》、《銀杏園》、《秋到農家》、《嫁新娘》、《火辣辣》等1000餘幅。被交流到美、英、法、德、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達萬餘幅。

2007年,「邳州年畫」被江蘇省文化廳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8月中旬,在寧夏銀川舉辦的首屆中國農民畫展中,邳州13位農民畫作者代表江蘇省參賽的13幅作品全部獲獎。其中,陳琳琳的作品《母子情》摘得金獎,鄒文才的《藍印花布》、陳默的《逢大集》獲銀獎,張士彩的《農家小院》、陳穎的《麥黃頭》獲銅獎,陳子良等8位農民畫家獲優秀獎。

2014年,「講文明、樹新風」公 [3] 益廣告是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互聯網站廣泛開展的一項宣傳活動。記者昨從江蘇邳州市獲悉,該市農民畫家鄒文才、楊年成、張士彩剛剛同時收到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廣電總局等單位頒發的榮譽證書,三人創作的農民畫均被「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收錄,近期將在全國媒體聯合展播。

安塞農民畫

安塞現代民間繪畫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剪紙、刺繡、布玩具、炕圍畫等眾多民間藝術形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民間藝術形式。

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造型、技巧、色彩以及現代繪畫意識摻揉變化的藝術形態。安塞農民畫注重表現意境的神態。不單一強調構圖、透視、光度、人物比例等,首先反映的是自己的感情,把現實美與理想美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想奇特,誇張大膽,意境歡快,神態生動。

繪畫顏色非常強烈、明快、和諧、鮮活,基調和情緒健康樸實,昂揚向上,內容充實,意境崇高。構圖上以情為主、以意為主、以神為美,抽象誇張簡練浪漫,作品多剛柔虛實、蒼勁厚潤、粗獷細膩,變化豐富,古樸沉穩而不浮誇,清新濃艷而不失典雅。外國專家讚嘆中國農民畫在表現手法上比畢加索還畢加索

1981年,安塞農民畫54幅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982年,安塞農民畫7幅在法國獨立沙龍展覽。1985年,10幅作品赴法展出。《人民畫報》《人民日報》都曾專版介紹安塞農民畫。1988年全國農民書畫大獎賽上,薛玉琴《牛頭》獲一等獎,高金愛《伏虎》獲二等獎,白鳳蘭《毛野人》、曹佃祥《十二生肖》、張芝蘭《毛猴抽煙》獲三等獎。

1992年,李福愛的《春播》、常振芳的《牛群》獲全國民族文化博覽會一等獎,馬國玉的《鄉情》、張鳳蘭的《養蠶》獲二等獎。1993年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展上,張鳳蘭的《架牛》、薛玉琴的《牛頭》、李秀芳的《端午節》等作品獲獎。高金愛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農民藝術家』』稱號,當選為陝西省農民畫協會副主席。21歲的安塞姑娘馬國玉被吸收為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並被定為年齡最小的民間藝術家載入紀錄。

永豐農民畫

著名民間藝術家—解振輝

《永豐農民畫》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永豐是一代文宗歐陽修的故里,也是全國著名的農民畫鄉,30餘年來,有近3000幅農民畫作品在各地展出並獲獎,200餘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1000餘幅作品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近日,記者在永丰采訪,看到許多農民剛扔下鐮刀、鋤頭,便拿起畫筆,在畫紙上抒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畫出農民自己的夢想。

永豐農民畫植根於悠久的民族、民間藝術傳統的沃土,傾注着勞動人民的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樸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中國民間藝術的獨特光彩。

永豐農民畫經歷了誕生、成長和發展三個時期。永豐農民曆來擅長手藝,這裡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織女素以精雕細刻、圖案美麗而享譽四方。

也許是傳統文化和優美環境薰陶的緣故吧,永豐農民酷愛作畫,耕作之餘、閒暇之時,往往是放下鋤頭鐮刀便拿起畫筆塗抹,聊以自慰。永豐農民悄然作畫的現象引起了縣文化館的關注為澆開永豐農民畫這朵現代民間藝術奇葩。

《愛的奉獻》解振輝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永豐農民畫的創作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其主動走出去,宣傳自己,展現自己,也從沒有間斷過,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1988年,永豐縣農民畫作者參加吉安首屆農民繪畫大賽,包攬了一、二、三等獎全部名額;

1992年至1995年先後有200餘幅作品在海口和廈門展出;2010年4月,80幅農民畫亮相上海世博會,並應邀在上海中國農民畫村設立長期對外銷售窗口;

在2012年10月「喜迎十八大」江西省首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精品展上,永豐縣68幅農民畫作品全部獲獎……

  30餘年來,永豐縣有近3000幅農民畫作品在各地展出並獲獎,200餘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1000餘幅作品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和個人收藏。

東風農民畫

吉林東豐縣與上海金山區、陝西戶縣並稱為我國三大農民畫之鄉。東豐一帶的農民喜好畫畫,冬天地里幹不了活,閒得慌便找來五顏六色的紙,畫些花草或是小動物。最初是幾個人悄悄地畫,後來大家見有趣便跟着學。如今,東豐農民畫日臻成熟,先後湧現出了1200多位業餘作者。

東豐農民畫飽蘸着濃郁的北國風情,色彩鮮艷奪目,裝飾性極強。它不似學院派的作品那樣講究技法,而重在表現生活的真實。像《責任田》《村頭舞會》《東北大秧歌》《馴獸》等作品,光看標題你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現的內容。作者們往往用質樸的筆觸,將這些生活的場景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正如美學家王朝聞所言:「這些農民畫雖土氣十足卻有相當的藝術魅力。」

早年,東豐農民畫純屬消遣之作,後來名聲越來越大,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畫展。從那時起,農民們嘗試着把作品打入市場。如今,東豐縣有30多位農民畫專職繪製者,每年有2萬餘件作品外銷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效益好一些的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2萬到3萬元。這一隊伍還在不斷壯大,繪畫業成了東豐縣別具一格的新興產業。

內黃農民畫

《剪窗花》張俊梅

內黃農民畫是內黃縣的漢族民俗繪畫藝術。河南省內黃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屬黃河故道,黃河文明給這裡的人們打下深深烙印。內黃縣漢族民間繪畫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民眾基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大膽吸收現代派藝術之長,展示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內黃縣農民畫藝術的主流。內黃縣現代民間繪畫作為一種漢族民俗的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

構圖上,內黃縣農民畫具有飽滿、完整等特點。中國人的循環宇宙觀體現在漢族民間美術造型觀念上所形成的對事物「求全」的理想化審美心理定向,在內黃縣農民畫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農民們一向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財殷實」等傳統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充滿渴望,為了與這些「豐」、「實」的思想意識相呼應,他們的作品必須追求充實、飽滿的構圖。但飽滿不是使畫面繁瑣、臃腫,民間藝人也注意發揮畫面空白的作用,很好地利用畫面空白對物體的襯托作用。

造型上,以肥碩為美,具有簡練、誇張和裝飾性意趣。或許過去受的苦難太多的緣故,在當地人心目中,肥碩總是與富有、豐衣足食、生活幸福等概念聯繫在一起的,同時,肥又是健康、能幹、興旺發達的象徵。

因此,內黃縣農民畫中的人物造型「質樸、渾厚」,表現手法上具有「笨拙、粗黑」特點。尤其女性形象,幾乎個個豐腴、人人飽滿。民間藝人不是用肉眼看物象,而是用心眼去想形象,求情真意真,不求自然之形真,這種獨特的造型觀念,自然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色彩上,內黃縣農民畫與悲劇無緣,它往往選取喜慶事物作表現內容,這種選題的明確傾向性,決定了它的色彩對比強烈、火紅熱鬧。

它以紅、綠、黃、紫、黑等單色為主,並用當地特有的土製顏料,而且巧使時尚流行色彩,講對比重協調,以平塗為主,兼有烘染,色塊大而不碎,形成了強烈的民俗化色彩,與「雅麗」的金山農民畫很是不同。民間流傳的「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等色彩搭配方法,在這裡都得以很好地運用與體現。

線條,也是農民畫一個重要特性,是其靈性所在。內黃縣農民畫在用線上也很有個性,線條古拙,遒勁、流暢,粗細均勻,很象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鐵線描」,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極少有瑣碎線條,與戶縣農民畫線條的粗獷、粗細相間有很大不同,也與金山農民畫線條的過於短細、繁密有別。

1992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內黃現代民間繪畫展」。 [4] 1993年,棗鄉內黃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1999年,作為河南省對外交流項目赴新加坡展出。

2001年,在陝西戶縣聯展。之後,作為安陽市對外文化交流項目赴日本展出。2014年,張俊梅的作品《剪窗花》入選世界情·中國夢畫展。

2014年,內黃縣農民畫在第二屆河南省農民畫展覽中,再獲殊榮,例如王東希創作的農民畫《背遭遭》《連年有魚》《毛毛雨》等作品。內黃農民畫先後20多次在國家美術館和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舉辦大型畫展,300多幅精品被國家、省美術館收藏,近500幅作品在國內賽事中獲獎

日照農民畫

日照農民畫興起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並稱為中國「三大農民畫鄉」。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6年4月10日,日照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山東省農民畫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惟一代表。

近半個世紀以來,日照農民畫創作作品數千件,其中100多件在全國展覽中獲獎,80餘件被國家收藏,另有300餘件被文化部作為對外交流項目帶到國外展出。

作品洋溢着濃郁的鄉俗鄉韻,給人以強烈的美學享受。春耕秋收、打井修渠、養雞養鴨、採桑捕魚、休閒娛樂等生活與勞作場面,在農民的畫筆下顯得活龍活現,手法大膽,色彩感強烈,情感真摯。

舞陽農民畫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舞陽文化底蘊深厚,藝術繁榮,孕育了一大批享有盛譽的農民畫作家。這裡的農民畫以獨特的風格蜚聲海內外,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舞陽農民畫在經歷了10年左右的低潮後,當地一些畫界的領軍人物開始重新思考農民畫的出路。5月15日,舞陽農民畫院院長連瑞卿牽頭,召集當地數十名農民畫作者,組成創作骨幹培訓班每月定期進行培訓。

同時,受邀前來的還有舞陽農民畫的創始人張耀先、王文浩等老前輩,為後來者講述並描繪了該畫種的起源、發展歷程及今後發展方向和藍圖。從中,我們或許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舞陽農民畫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藝術奇葩。

舞陽農民畫產生於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時代。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當時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

這就使得當時的繪畫作品普遍存在着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力量。在創作形式上,多用漫畫式的誇張表現手法。由於這是一個全國性的運動,許多美術工作者樂此不疲,「詩畫滿牆」是最好的證明。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一些特別優秀的美術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把以牆壁為載體的壁畫,轉變成以紙張為依託的藝術形式,農民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開始萌芽、生長。繪畫題材也由「大豐收」向表現農村現實生活過渡,如摘棉花、打井等。

由於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農民,「農民畫」的叫法也就由此而來,寓意為「農民畫的畫兒」——畫風淳樸,帶有泥土的芬芳。

鄠邑農民畫

戶縣農民畫《 春鋤》 李鳳蘭作

中國西安,舉世聞名的古都,她以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碑林、還有巍峨的古城牆,無一不在告訴人們一個個神奇而古老的傳說。

在西安西南三十八公里處,有一個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縣城---鄠邑,她以其絢麗多彩的農民畫藝術為西安這座古老的都市又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鄠邑,一個人口只有五十萬的西安市郊區,現在人們習慣稱她為畫鄉,不僅僅是因為戶縣地方風景美麗如畫,更是因為鄠邑這個地方幾乎人人都愛畫畫,而且大部分畫畫的都是農民,他們不僅僅畫,而且畫出了名堂,農民畫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陝西,走出了國門,走向了國際。

戶縣農民畫《牧牛圖》劉知貴作

在鄠邑,一提起農民畫,人們就會想起李鳳蘭、劉志德、雒志儉、還有樊志華、劉知貴和王景龍等。在他們的帶領下,鄠邑湧現出了二千多名較專業的農民畫作家,他們一手拿着鋤頭,一手拿着畫筆,勾勒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們畫土地、畫莊稼,畫他們的豬狗牛羊,還有他們的農家小院,他們的生活。

鄠邑農民畫孕育於傳統的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誕生於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鄠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 1988年,鄠邑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是在江南民間藝術土壤中滋生出來的一棵新苗。她以江南鄉土藝術為契機,合着生活的脈搏,

集眾人之智慧,發人本之創造,在輔導老師的開掘、專家的幫助、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於七十年代末創立了我國現代民間繪畫的新風格,受到中外專家們的肯定和廣大觀眾的厚愛。

金山農民畫源自古老的江南民間藝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主要題材,融合刺繡、剪紙藍印花布灶頭壁畫雕塑漆繪等民間藝術表現手法,運用大膽的藝術誇張和強烈的色彩反差,以拙勝巧。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金山農民畫看似土氣,其實包含着很多「前衛的東西」。金山區文廣局的劉傑介紹說:「金山農民畫不受透視原理約束,畫魚塘,按傳統西洋畫技法,只能畫出透視之下的邊沿。但農民畫卻把底也翻上來,這一翻就無形中暗合了西方現代畫家的創新之處,所以能夠引起國外人士的興趣。」

楓涇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早在1963 年,楓圍公社勝利大隊(今楓涇鎮中洪村)陳富林等一批農民受民族、民間傳統造型藝術的啟發,將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灶壁畫等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生動展現了江南農村的生活習俗和勞動場景。

這可能是最早的農民畫。1980 年4月,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上海金山農民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轟動京城。從此,金山農民畫走出國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國內外記者紛紛來金山採訪,僅中洪村就湧現出了陳富林、曹秀文等一大批優秀農民畫家。

龍門農民畫

龍門農民畫創作活動有近30年的歷史,曾在廣州、西安、北京、上海、長春等國內大都市展出,也曾到美國、日本、瑞典、挪威等國家和香港地區舉辦展覽,100多張作品在國內外刊物發表,48張獲省以上美術獎,外賓購龍門農民畫4500多張,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龍門農民畫從1972年開始創作活動。七十年代農民畫作者滿懷豪情繪畫家鄉發展變化的牆報畫、生活畫、勞動畫;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喜悅心情的反映,以鄉土風情、傳統民間習俗為主題的作品《瑞獅賀歲》《賽龍舟》等;

再到九十年代以後,龍門農民畫家基於對「南蠻文化」的思考,創作的《舞火狗》《五穀之神》等作品,龍門農民畫的獨特風格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演變、創新、發展。

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8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農民畫藝術)之鄉」。

秀洲農民畫

一群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農民,憑藉他們的業餘愛好、生活感受和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創作出一幅幅反映現代農村生活、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水粉畫。有人叫它「農民畫」,有人稱其為「現代民間繪畫」,也有人管它叫「鄉土風俗畫」。

這些畫幾度跨出國門,成為對外交流的使者,驚艷世界;它幾度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成為中國優秀美術作品的一員。這就是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農民創作的「農民畫」。

秀洲農民畫充分抒發了作者對江南水鄉農民勞動的讚美,對火熱生活的謳歌,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現了當代農民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6年來,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共創作農民畫作品3000多幅,入選全國各種展覽800多幅,獲獎200多幅次,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浙江省群藝館等單位和國際友人收藏140多幅,並先後出版了《秀洲農民畫》《田園藝術》《秀洲兒童畫冊》《洛東兒童畫》《水鄉童謠》等作品集。

同時,在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13個國家舉辦展覽,有3000多幅作品在海外展出,得到了國際友人的廣泛讚譽,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新景觀。

綏稜農民畫

黑龍江省綏稜縣民間繪畫藝術形式,誕生於北大荒,以農民的生產和勞動為主,藝術獨立,風格獨特,畫面不講究透視法則和三度空間,擅用平面構圖、多點觀察,追求飽滿、協調、變異、和諧的效果。屬原生態的民間藝術,為研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提供了標本。綏稜縣被譽為繼戶縣之後又一個農民畫縣。

綏稜農民畫來源於民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根植於北大荒獨特的地理環境。綏稜縣地處半山區,使用木材方便,早在20世紀40年代,家家在打制箱櫃後,都習慣找來當地的「名」畫匠,在柜上畫木紋、四季花,寫福字,也有少量的寫吉利話。

發展到後來的立櫃、炕櫃、高低櫃、書櫥、碗架子,都要畫上畫,又增添了山水、花鳥作品,這些畫匠便是當時的農民畫作者,成為綏稜農民畫的雛形。

隨着社會的發展,這種原生態的創作在內容形式上也不斷發展、創新,作品大多反映農民的生產與勞動,創作者通過自我抒發,寄託理想,再通過形象達意的創作,感染人打動人。

綏稜農民畫設色大膽、色彩明快,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藝術特色。農民畫創作者兼收並蓄積極汲取了民間剪紙、民間刺繡、木板年畫、門神等其它姊妹藝術的技法和形式,並逐漸形成了獨特民間藝術風格。1990年,40多幅綏稜農民畫作品被外商購買收藏。

綏稜縣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又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3月,「綏稜農民畫」被評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隆德農民畫

農民畫是隆德畫苑中的一朵奇葩,1988年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開項目之一,人民出版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概況叢書·塞上江南》一書,以「淳樸清新的隆德農民畫」為題,向全國做了介紹。中央電視台攝製了《寧夏隆德民間藝術巡禮》進行宣傳。

有30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9幅作品被中央美術館收藏;3幅作品入選《中國農民畫冊》。農村婦女王玉秀創作的農民畫《馬社火》於1981年在「全國首屆農民畫展」中獲一等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並出國展出,《戲劇人物》在全國「95萬博杯藝術之鄉」藝術精品展示大賽中獲二等獎,農民畫家靳守恭榮獲文化部授予的「農民畫開拓者」稱號。

[1]

參考文獻

  1. [1],慶陽布貼畫與農民畫:阻擊疫情,人人有責 網易新聞 202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