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又稱"樞臣",是軍機處的長官。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初為三人,後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正式名稱,初期有"辦理軍機事務"、"軍機處行走",後來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光緒年間始用"軍機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稱的,都是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具體職責為每日晉見皇帝,協助處理摺奏,參議大政,並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乾隆中期以後實際由軍機章京代擬); 還負責審擬交辦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門匯奏事件,以及奏補重要官缺等事。例兼方略館總裁和內翻書房管理大臣。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軍機大臣   別稱  辦理軍機大臣、軍機處行走等
設立 雍正七年(1729 性質 軍機處長官

歷史發展

始置軍機

雍正元年(1723) ,和碩特蒙古部落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自稱達賴琿台吉,其叛亂雖然很快被年羹堯所率領的清軍平息,但是隨後又爆發了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領導的叛亂。因對西北用兵,與準噶爾部作戰,為辦理機密事務,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bao)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梁章鉅:《樞垣紀略》卷二七),挑選內閣中謹密可靠的中書辦理機務。雍正七年六月,正式任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張廷玉辦理軍機。他們三人也成為最早的軍機大臣。


雍正八年(1730)添設軍機章京。雍正十年(1732年)移軍機房於乾清宮門外,正式更名為軍機處,頒定軍機處印信。辦公處所,稱值廬。軍機處是有官無吏的特殊衙門,在軍機處任職的,無定員,最多時六七人。由皇帝從親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或京堂(院、寺等衙門長官)中特簡選拔人員入值,稱為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以滿洲貴族居多。 發展演變

稱呼演變

"軍機大臣"的正式名稱,初為"辦理軍機事務",以後分為"軍機處行走"和"軍機處學習行走"二等。嘉慶(1796-1820)中期以後,又分別稱"軍機大臣上行走"和"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一般初入值資歷較淺者為"學習行走",資歷稍深後則去掉"學習"二字。光緒(1875-1908)末亦有直以"軍機大臣"任命者。

滿漢消長

早年,滿蒙大學士在入值軍機時間和常年供職人數等方面均處於絕對優勢,且以領班大學士兼任首席軍機大臣,始終位居權力結構的最頂端。至嘉道時期,伴隨漢大學士在國家中樞地位的上升,滿蒙大學士在軍機處行走人數、入值時間等方面的優勢均不再現,且較之以往首揆兼領首樞的現象大幅度減少,進而在朝局中的政治影響力明顯降低。這固然與軍機處的規範化和皇帝用人傾向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滿蒙貴族整體素質與治國能力的下降實為其主要原因。

親王入值

軍機處設立早期,為避親貴之嫌,親王一般不入軍機。如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清仁宗顒琰命成親王入軍機辦事,至十月,因與定製不符,又命出直。咸豐年初,清文宗奕詝命恭親王奕欣入直,但也鑑於嘉慶朝事,旋亦出直。但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因擔心不孚人望,便籠絡親王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廷議恭親王為議政王,總理軍機大臣。後雖奕欣去位,但親貴執政已為定例。清末,親王擔任領班軍機大臣,成為常事。

兼職總署

軍機大臣亦兼充方略館總裁、內翻書房管理大臣。 咸豐以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署"),亦由軍機大臣兼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有觀點認為,總理衙門設置後,總理大臣權位日重,加之地方督撫亦多兼軍機大臣,故軍機大臣權勢日減。 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符合史實。一方面,咸豐帝去世後,在奕欣和文祥等人的主持下,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人員幾乎是重合的;甲申易樞之後,慈禧太后力圖使兩機構分離,但終究未能完全廢止軍機大臣兼領總理衙門大臣的成法。這種以軍機大臣兼任總理衙門大臣的做法,協調了二者關係,提高了辦事效率。

另一方面,晚清的在任督撫一般也並不兼任軍機大臣,例如李鴻章、曾國藩終身未曾擔任軍機大臣,而左宗棠、張之洞都是在離開督撫之任併入京後才擔任軍機大臣的。不過,晚清軍機大臣與督撫之間確實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例如,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李鴻章、山西巡撫曾國荃等人對閻敬銘出任軍機大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職務撤銷

宣統三年(1911),清朝責任內閣成立(習稱皇族內閣,一說應稱"暫行內閣" ),前後存在約190年的軍機處走向終結,末代軍機大臣中,慶親慶親王奕劻改授內閣總理大臣,貝勒毓朗改授軍諮大臣,那桐和徐世昌均改授內閣協理大臣。

人員設置

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沒有定員。從《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看,軍機大臣最初設了三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最多時達十一人。

軍機大臣,具體名目甚多,例如:(1)雍正間的"辦理軍機事務";(2)辦理軍機大臣;(3)"軍機處行走"、"在軍機處行走"或"在辦理軍機處行走", "軍機處行走"名目從嘉慶朝後期起即極少使用,僅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入值軍機時使用過一次; (4)"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等等。

各軍機大臣的名次都有一定,大致以官位高低及行走先後為序,也有經皇帝指定的, 其中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揆席",但沒有正式的名義。初入軍機者,前期稱"軍機處學習行走",後來有"大臣上學習行走",屬於見習軍機大臣的性質,任職一、二年方去掉"學習"字樣,為一般軍機大臣。

職權設置

職權差異

在軍機大臣中,領班軍機大臣具有特殊地位。他每日入值,隨時準備皇帝召見,即使皇帝外出巡幸也不例外。初期,凡應皇帝召見議商政務、承皇帝旨意起草諭旨以及寄給各官員之諭旨的署名等,均為領班軍機大臣專責。乾隆時,傅恆任領班,經皇帝批准改為軍機大臣共同面君承旨,發出之寄信諭旨,亦改用軍機處名義。

如前所述,初入值軍機處者,因資歷或能力尚淺,則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加"學習"二字,意示見習,其地位低於一般。一二年後,再由領班的軍機大臣奏請去其"學習"二字。各軍機大臣之間,因資格、品位之高低而有差別,除視秩排班外,權力亦有不同。如:有的滿洲軍機大臣只准閱辦滿文奏報;新任之軍機大臣不准閱辦皇帝朱批過的奏報。這些等級差別,均不見有"則例"、"章制",而是由皇帝親定。

具體工作

軍機處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軍機處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機構,逐漸演變為清代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統治中心,其地位遠高於國家行政中樞的內閣。軍機大臣的職務是"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實際上是為皇帝作侍從秘書工作。下設軍機章京,從內閣和六部中抽調中書,即中等官充任,協助軍機大臣處理文書,對一般奏章票簽處理意見,根據皇帝的意圖起草諭旨以及"記載檔案"等。官品不高,但接近機密,俗稱"小軍機"。分滿、漢兩班,各以一人為領班,一人為幫領班。處下還有兩個機構:負責修纂的"方略館"和掌翻譯的"內翻書房"。

①、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與官員上報之奏報文書的處理;

②、凡國家之施政方略、軍事謀略以及官員的重要陳奏意見,或對官員的懲處、彈劾事件等等,皇帝批交軍機大臣議,或會同各有關衙門議,並著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

③、某些重大案件,皇帝專交軍機大臣審理定擬,或會同三法司審擬;

④、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各部尚書,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的參贊、領隊、辦事大臣等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開列應補人員名單,呈皇帝擇用。遇科考,亦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官名單及考試題目,請皇帝選用。複試、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閱卷官;

⑤、軍機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備顧問;

⑥、軍機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欽差"的身分,往各地檢查或處理政務,稽查各省、各部院之匯奏事件。此外,軍機大臣還兼任方略館的總裁,內閣書房管理大臣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工作流程


1、發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摺下發軍機處。

2、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摺送軍機大臣閱。

3、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摺送皇帝處請旨。

4、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

5、過朱:皇帝朱筆改定奏摺。

6、交發:將諭旨下發有關衙門實施。

7:開面:諭旨以年月日為序抄錄備案。

8、交折:將原奏摺交內奏事處。

9、月折:將奏摺複本每月一編。

10、隨手:將諭旨、奏摺重點二季一編。

11、封櫃:將月折、隨手檔收櫃題封。

歷史影響

軍機處總攬機要,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吏的權力,權限凌駕於內閣和六部之上。各地的奏章由軍機處票簽後呈請皇帝批示。皇帝的諭旨,凡屬機要,都由軍機處草擬,稱為"密諭",經由軍機處通過兵部送達地方的督撫,稱為"廷寄",內閣無從過問。至於"文武官特簡"以及西北兩路軍兵換防也要由軍機大臣"進其名單"呈請欽定。軍機處還立有"存記簿",相當於機要檔案,"凡有旨存記者,皆書於冊而藏之","應密存事件,則密封存記"。總之,軍機處奉命經辦一切重大軍政事務,成為國家的政治中樞。軍機處產生後,原來的議政王大臣形同虛設,內閣也成了處理一般事務的機構了。

軍機處雖然總轄軍國政務,但它本身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即"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檐曝雜記》卷1)。其官員互不統屬,皆直隸於皇帝,軍機大臣的罷置也聽命於皇帝,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它的設立是清代統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皇帝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實現了"乾綱獨攬"的絕對君權。

歷代大臣

雍正朝

愛新覺羅·胤祥;張廷玉;馬爾賽;蔣廷錫;鄂爾泰;哈元生;馬蘭泰;福彭;鈕祜祿·訥親;博爾濟吉特·班第

乾隆朝

鄂爾泰;張廷玉;鈕祜祿·訥親;博爾濟吉特·班第;索柱;豐盛額;烏雅·海望;莽鵠立;薩爾圖克·納延泰;徐本;富察·傅恆;汪由敦;高斌;蔣溥;陳大受;舒赫德;來保;尹繼善;劉綸;兆惠;劉統勛;雅爾哈善;阿蘭泰;鈕祜祿·阿里袞;裘曰修;夢麟;三泰;富德;于敏中;阿桂;富察·福隆安;索琳;溫福;豐升額;桂林;章佳·慶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國治;阿思哈;和珅;明亮;李侍堯;董誥;福長安;王傑;孫士毅;松筠;台布

嘉慶朝

阿桂;和珅;王傑;福長安;董誥;台布;沈初;傅森;戴衢亨;吳熊光;那彥成;愛新覺羅·永瑆;章佳·慶桂;成德;劉權之;德瑛;英和;托津;方維甸;盧蔭溥;松筠;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和瑛;文孚

(以上參考 )

道光朝

曹振鏞;黃鉞;英和;盧蔭溥;文孚;松筠;長齡;玉麟;王鼎;蔣攸銛;穆彰阿;潘世恩;趙盛奎;賽尚阿;奎照;文慶;隆文;何汝霖;祁雋藻;陳孚恩;季芝昌 同治朝

愛新覺羅·奕訢;文祥;桂良;沈兆霖;寶鋆;曹毓瑛;李棠階;李鴻藻;胡家玉;汪元方;沈桂芬 咸豐朝

祁雋藻;賽尚阿;何汝霖;季芝昌;穆蔭;舒興阿;彭蘊章;邵燦;麟魁;愛新覺羅·奕訢;瑞麟;杜翰;文慶;柏葰;匡源;文祥;焦佑瀛

光緒朝

愛新覺羅·奕訢;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景廉;王文韶;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蔭;禮親王世鐸;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孫毓汶;許庚身;徐用儀;他塔拉·剛毅;錢應溥;廖壽恆;裕祿;榮祿;啟秀;趙舒翹;端郡王載漪;鹿傳霖;瞿鴻禨;愛新覺羅·奕劻;榮慶;徐世昌;鐵良;世續;林紹年;愛新覺羅·載灃;張之洞;袁世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