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内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内因

来自网络的图片

内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在他的归隐理论中提出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海德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为者内在的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兴趣、爱好、意愿和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行为者以外的因素,入工作环境。海德认为普通人寻找原因时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内因

外文名; [Philosophy] internal cause

注音; ㄣㄟˋ ㄧㄣ

拼音; neì yīn

哲学角度内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事物发展变化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最经典的是鸡蛋孵化出小鸡的例子。鸡蛋所以能孵化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化出小鸭,是因为二者的内因不同。这就叫"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而且,无论怎样的条件,鸡蛋就不能孵化出小鸭,这就叫"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最后总结,鸡蛋孵化出小鸡,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 :1,蛋是鸡蛋,不是别的蛋,也不是石头。2,适当的温度湿度。这就叫"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本质

唐震认为,关于内因的本质应该到传统认识中的所谓的"外因"里面去寻找,过去那种内因存在于事物内部、外因存在于事物外部的认识方法是简单的、静止的、片面的认识方法。

传统观点指出,对一件事物而言,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因为这个认识,人们把视角总是放置在一个事物的内部,似乎只要围绕着这个事物本身看问题,就不会脱离内因说理论的指导。然而,这种由内因进而过渡到事物内部的认识方法,使人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外壳,从而使许多人机械地、孤立地认为:内因一定就是藏在一个物体的里面的因素。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如果按照通行的说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那么,我们的认识是否应该停留于此呢?绝对不是!因为如果它不是终极原因,它就是被决定的原因,而被决定的原因是不能决定自身的。

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否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就量变看,它表现为事物的渐进过程;就质变看,它表现为事物的飞跃过程。而无论是渐进性还是飞跃性,它都要靠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来推动。那么事物内部的矛盾又是如何运动的呢?

假设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来源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那么,矛盾的对立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方面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襂透的倾向。这里的问题是:促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分离或者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襂透的动因来自何处?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双方对立或者统一起来了?如果一个事物是孤立的,它的矛盾双方自身会否发生变化?如果会,是不是说明了一事物自己可以产生它本身?是不是说明了世界上会有永动机的存在?如果不会,或者如果从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角度看,是不是关于一事物的变化必须要到与他联系的他事物中去寻找?一事物不管它内部的矛盾有多少,它是不是通过它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是不是正是因为这些联系,外部世界支撑了该事物内部矛盾的各方?当着该事物外部给与矛盾各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时,该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才发生变化了!显然,只有从与一事物相联系着的外部事物当中寻找该事物内部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源,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方法。

由于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的质和量发生了变化,才导致该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均衡被打破,因而才促使该事物发生变化。过去的内因说把内因终结于一事物之内,而没有看到其内在的原因其实来源于事物之外。结果往往是,与此事物相对应的彼事物在此事物的变化中成了无足轻重的一方,此事物就是此事物,此事物之外的东西成了次要的和不以为然的东西。对于人这样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的、具有开放性和能动性的高级动物,我们更加不能用这种机械的、孤立地认识方法去看待他。

心理方面内因

内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在他的归隐理论中提出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之一。海德认为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行为者内在的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兴趣、爱好、意愿和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行为者以外的因素,入工作环境。海德认为普通人寻找原因时,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

海德的归隐理论由内因和外因组成。他认为普通人主要从内因和外因入手寻找事情原因。评估哪个原因在起作用。如果他认为某种行为是由行为者的内因引起的,那么,他会因此断定类似的行为还会发生,甚至有可能因此推断出行为者的其他特点;相反,如果他认为这种行为是由外因引起的,那么,他不会因此推断出行为者的内在特点,也无法肯定类似行为是否会再度发生。可见,行为归因与行为预测的关系很紧密。海德认为,内因对普通人的行为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归因理论补充 一、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维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维纳基本同意包括内因和外因的归因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维纳认为普通人对成功行为可能有四种归因:第一,归因于稳定的外在环境因素,例如任务难度非常低;第二,归因于暂时的外在原因,例如机遇问题;第三,归因于稳定的内因,例如当某人形成了很强的个人能力时,那么,其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功就是可以预测的;第四,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因,例如努力,当某人在一次考试前做了充分准备和复习时,他可能会考出好成绩,但是,如果他此后不再努力或者不再认真复习的话,其成绩就不一定会如何。

"内在-外在"、"暂时-稳定",在归因中都非常重要。它们分别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暂时-稳定"对预测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理,"暂时-稳定"维度对解释失败也同样有效。当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因或外因时,可能预测其后依然会失败;当失败被归因于暂时的内因或外因时,其后的情况则很难说。

二、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H.凯利所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又被称为多线索理论,或被称为多线索分析理论,或称为公变归因理论,是凯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变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多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归因的。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且利用"共变原则"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肯呢个用到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例如,某人连续几天去展览看新展出的油画,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三种:(1)他嘻哈U呢这幅画;(2)油画很有欣赏价值;(3)这几天他没有什么事做。为了确定哪种解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凯利指出,观察者需要使用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区别性(distinctveness)信息,是指行为者只对特定刺激对象产生反应,还是对许多不同的刺激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区别性高是指行为者只对特定刺激对象产生反应;区别性低是指行为者对许多不同的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

一致性(consensus)信息,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其他人的行为是否一致。

一贯性(consistency)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否一贯产生相同的反应。如果行为者一贯产生相同的反应,则一贯性高;相反,则一贯性低。

只有将三个方面I西宁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保证归因的准确性。

三、归因偏差

(一)基本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人们更喜欢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内在归因,即把行为归因于行为者个人特性方面的原因。

(二)自利性归因偏差

观察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则有可能发生自利性归因偏差。自利性归因偏差,又称利己主义归因偏差、自我强化归因偏差、自我防御归因偏差等,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行为的积极成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失败)归因于环境因素。

与自利性归因偏差相对应的一种偏差是"自我消损",即行为者把消极行为结果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一种归因方式。

(三)忽视一致性信息

凯利三度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在归因时需要三种类型的信息:一贯性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致性信息经常被忽视。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太关注行为者周围的人如何行动。

(四)低估情境的诱导

观察者对他人出现基本归因偏差时,过高估计个人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自我归因过程中。

(五)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基本归因偏差现象均普遍存在。只是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观察者对背景环境的信息更加敏感。而自小被教育从人格特质解释个体行为的观察者,总会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行为者自身。[1]

参考文献

  1. 内因与外因, 在线汉语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