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公羊的节日

内容简介

为什么乌拉尼娅在阔别祖国三十五年后回到了这片她发誓永不再踏足的土地?为什么她从十四岁开始内心就一直充满恐惧?为什么她从不曾探望和问候自己的父亲?面对姑妈的质问,乌拉尼娅缓缓诉说起三十多年前的伤痛记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阴谋,还有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秘密……

略萨用写实的笔法,三线并呈的叙述结构,描述了乌拉尼娅对往事的追忆、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以及一场令人屏息的暗杀行动,揭示了独裁、权势、腐败与性之间的神秘关系。在2007年评选的“1982-2007年百部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中,《公羊的节日》位列第二,仅次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囊获全球重要文学大奖,包括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获海明威文学奖,1986年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1999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00年获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1976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主席,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他心里想着特鲁希略建立起来的这个体制的魔鬼特征:在这个体制内,每个多米尼加人迟早都会作为同谋加入进来,只有流亡国外或者死去才能摆脱这个独裁体制。只要在国内,人人就得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乌拉尼娅,这件事你不会明白的。特鲁希略时代有许多事情你是可以理解的。一开始你会觉得有些事情是理不清的,但是通过阅读、谈话、比较和思考,你就明白了:这几百万多米尼加人被专制宣传所蒙蔽,又缺乏信息来源,又被思想教育和封闭隔绝弄得头脑愚蠢简单,人们完全被剥夺了自由思想、自主意识甚至好奇心理,人们一感到恐惧就逆来顺受,最后导致对特鲁希略的个人崇拜。

书评

这是略萨先生从一本传记中发展出来的小说,主角特鲁希略确有其人,他是多米尼加前国父,把持多米尼加政权三十多年,称得上南美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同时又是一个独裁者,一个道貌岸然的挂勋章者,一个能利用灵巧的铁腕把一个国家变成自己的私人游艇的人;一个擅于利用爱国主义的虚荣麻痹下层民众的理想,用花天酒地的生活来维持中产阶级的忠诚的人,当然也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在用人方面极有一套,既能找到合适的傀儡玩弄政治的黑幕,又能控制适合的爪牙掩盖统治的血腥。为了泄私愤,他让不明真相的国民在失业的自由和下岗的光荣中屠杀大批海地劳工,然后再让这些杀人者们变成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的可怜虫,甘心情愿与那些上层的花花公子们一起承受国际制裁的飓风,而他本人仍能悠然自得的干他喜欢的下流勾当,泡制那些让人笑不出来的黄色笑话,随手勾销掉那些白色恐怖下黑名单上的人。

巴尔伽斯•略萨实际在这部书中写了三本小说,只不过是这三本小说可以同时阅读,而又不会把读者的思路分散成三股。就象一条麻花辨,它虽然是三股头发,但是用个头绳绑上以后,抓起来仍是一把。略萨在这本书中对这三本小说的章节交叉排列,本书的二十四节就是ABC-ABC-ABC-ABC-ABC-A- CBCBCBC- A,前面一直保持着严格的ABC结构,后面在三个故事都出现高潮时才打乱了步骤,那些CBCBCB象是加速了的快板,而最后一个A则是一个加强的重音。

A部分小说从表面上看其实是一个逆反了的童话故事,和《灰姑娘的故事》里一样:它讲的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孩,她的命运被一个突然出现的、似乎含有魔法的事件突然的、彻底的加以改变。只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恰好相反,灰姑娘最后进了王子的宫殿,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本小说中小乌拉尼亚最后也进了“王宫”,但又被迫逃出来以后去了美国,其后的人生只好在一种孤独中度过,个中原因当然就是这小说的主线。在写作上,这个A小说略萨采用的还是标准的意识流写法,也就是走到哪想到哪,想到哪就写到哪的,这种写作方法对略萨来说是当然是驾轻就熟,所以他写起来非常流畅,那些怨恨的烟圈和憧憬的云雾,所有的耐人寻味之处全都吞吐有方、收放自如、极其老练。B部分的小说比较重要,所以放在后面说,下面先说C部分的那个小说。

C部分的小说其实是一个关于暗杀的小说。如果说A部分小说象个童话,那C部分小说就是个传奇。这部小说从暗杀小组成员的履历开始讲起,正象传奇小说用一层一层地渲染仇恨来突显暗杀行动的火爆、激烈和彻底,以及加强暗杀后、逃亡中的英雄形象的浪漫性。在这小说中,略萨先生对暗杀行动的严谨细致的计划和枪械、爆破、车辆改装知识作了详细的令人信服的专业解读,对发生在夜晚公路上的那个的暗杀行动也写得精采火爆,让人觉得是在看一场不花钱的好莱坞电影,看到密谋分子们在聚光灯照耀下眼框里令人喜欢的黑影,感觉到公路追击戏那些流畅地摄影机镜头在飞快而又稳定地移动,听到M-1步枪子弹忽哨而过然后砰砰作响的撞击声——略萨也许想证明一个纯文学作家也可以与一个商业作家一样有吸引住那些读书只为取悦感官的读者能力,或者简单地说就是证明他的写作能力就是什么都能写。

B部分小说与A、C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直接从特鲁希略身边写起,不时插入他的个人视角。这样不仅暴露出了特鲁希略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之间的无耻勾结,而且又刻划出他身边那些人的滑稽嘴脸,给枯燥的历史批上一件华丽的戏剧外衣,也就是说略萨对特鲁希略和特鲁希略分子们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加工。当然他不是象一般肤浅的作者那样只是为了普及大众的目的,仅仅对书写历史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通俗化,而是凭着他灵敏的人性嗅觉重新虚构出许多让人心悦诚服的细节,这些细节不是象历史学家们在那些有如木头块一样光滑的历史事件中去寻找到的真理的花纹,而是文学家们在那些历史人物的灵魂中发现到的合乎情理、合乎处境的心理轨迹,比如那些掏耳毛掏出来的狡猾权谋,那些打喷嚏打出来的卑鄙诡计,那些摸下巴摸出来的恶毒鬼胎,那些捋头发捋出来的下流欲望。略萨先生通过想像,刻划出了这些东西,虽然他不能用考据学来研究分析,但是却建立起纸片上发黄的历史人物和活生生的现实人物更强的相似性,以至于它们与其说是在“填补”历史的空白,还不如他在写下先知的预言,如果一个地方还会出现独裁者,那么那里的人们就可以直接拿略萨先生写下的这些东西来预测权势的变迁,并在他们还没有垮台之前就可以对他们嬉笑怒骂地加以批判。

通过这部小说略萨不仅揭开了这个独裁者特鲁希略道貌岸然的假面,而且还撕下他缀满勋章的外衣和沾染了尿渍的内裤,露出他的前列腺,让他象一头翘起尾巴的公羊一样把他的所有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中,让那些天真的、曾经崇拜他、现在仍然缅怀他的多米尼加人看到他所创造出来的业绩不过就是一堆羊粪蛋,然后再剥下他的羊皮让人看到他的狼子野心,并因为他和他的家族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下场,而奖给他们一个刻着丑陋鬼脸的印章,以便他们到地狱里能够及时地签到画押领赏。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