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河流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河流域文明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兩河流域文明

外文名稱: Mesopotamia culture

地理位置: 西亞

氣候類型: 溫帶草原氣候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是指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之間(今伊拉克), 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伊拉克所處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中葉,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創造楔形文字、60進制計數法和圓周分割率。此後,伊拉克經歷了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塞琉西(中國史稱條支)、安息、波斯薩珊王朝統治。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並迅速占領兩河流域,先後建立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和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其中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1]

簡介

這個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這一帶遠古時期居住着許多種族,是乾旱區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絡,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至今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版)。

參考來源

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希臘文,意為"兩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北接亞美尼亞高原,南臨波斯灣,東與西伊朗山脈為界,西與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新月沃地是指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兩河流域的定期泛濫,使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澱成適於農耕的肥沃土壤。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約旦河、敘利亞、兩河流域,由於在地圖上好像一彎新月,所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考古學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這一大片的土地稱為"新月沃地"。新月沃地上有三條主要河流,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共約40~50萬平方公里。

文明史

史前時代

賈莫(Jarmo),Tell Abu Hureyra

哈蘇納文化(Hassuna period)

哈拉夫文化(Halaf period)

薩邁拉文化(Samarra period),例如 Choga Mami

歐貝德文化(Ubaid period),例如 埃利都(Eridu)

楔形文字

早期高度文明

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這一時期的文化有烏魯克文化與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一方面,這一時期各蘇美爾城邦都已經存在,蘇美爾人文字也已經存在,但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很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的,比如考古發現的不充分,或者文明剛剛起步之時,本身尚未進行系統的歷史記載等。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文獻主要是經濟或者行政方面的文書,尚無法勾勒出當時完整的歷史來。

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國家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以運河和界石分割。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

蘇美爾王朝

蘇美爾這個名字並不是蘇美爾人自己的稱呼,而是其它人給他們的名字,最早使用這個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蘇美爾人稱自己為"黑頭的人"(sag-gi-ga),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這個詞有可能是這個名稱的一個地方方言的變異。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早王朝時期

蘇美爾早王朝時期

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公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這些城市因水權、貿易道路和遊牧民族的進貢等事務進行了幾乎一千年的、為時不斷的互相爭戰。考古已經能大致勾勒出當時的歷史情況,但是由於考古發現的史料有限,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可能仍然是當時實際情況的冰山一角而已。

基什被認為曾經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城邦,因為後來許多蘇美爾君主甚至並沒有實際統治過基什,卻也自稱基什之王。(不過現在也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並不足以說明基什曾經稱霸,自稱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驗證是存在的國王就是基什國王恩美巴拉格西。後來一些比較強大的城邦是烏魯克,烏爾,溫馬,以及拉格什等。

考古學家在拉格什發現了王室的銘文,使得今天的人們得以知道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約一百五十年間的完整的拉格什國王列表,以及相關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為蘇美爾各城邦中,今天的人們了解的唯一比較完整的城邦。

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拉格什強大起來,烏爾南什王時,拉格什在蘇美爾中稱霸,到了安那葉姆王和恩鐵美那王時,拉格什征服了不少地方,蘇美爾頗有統一的趨勢。後來,國王盧加爾安達因治國不善,引起了暴動,一個名叫烏魯卡基那的人推翻了盧加爾安達的統治,在平民的擁護下,自己登上了王位,並進行了已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運動,試圖維護平民的利益。正當拉格什內亂之時,蘇美爾各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征服拉格什,殺死烏魯卡基那。血屠全城。烏魯卡基那在位僅六年,他的改革也因此而廢棄。這期間的拉格什稱為拉格什第一王朝。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扎克西(Lugal-Zage-Si,公元前2259~公元前2235年)消滅拉格什的王朝,占領烏魯克,並將它作為他的首都,他自稱他的帝國從波斯灣一直蔓延到地中海。

但是閃族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打敗了盧加爾扎克西,俘虜了他,而蘇美爾人城邦的歷史也就就此結束了。

早亞述時期(約前2500年--前1500年)

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亞述形成了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國家,開始了早亞述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又稱阿淑爾城邦時期。

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里特人,後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強盛時,亞述受它統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

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占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自稱"天下之王"。 亞述於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在位時最強大,在馬里發掘的文書中記載其曾攻占馬里,其子也擔任了該城的統治者,小亞細亞東部也曾被亞述征服,沙姆希·阿達德一世襲用阿卡德國王的稱號,然沙姆希·阿達德一世死後,亞述衰落,亞述先後淪為古巴比倫王國和米坦尼王國(也稱米底王國)之藩屬。直至公元前15世紀末葉,才又強大起來,進入中亞述時期。

阿卡德王國時期

阿卡德人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並非蘇美爾人。大概於公元前2500前後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鬥爭異常激烈,溫馬王盧加爾扎克西幾乎統一蘇美爾地區。但是阿卡德王薩爾貢打敗了他,真正統一了蘇美爾地區,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權國家,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蘇美爾-阿卡德(Sumer-Akkad)時代開始。

阿卡德王國(約公元前2371-2191年)的創立者是薩爾貢(約公元前2371-2316年)。薩爾貢先後出征34次,擊敗盧伽爾扎吉西。接着薩爾貢揮兵南下,降服烏爾,攻取烏魯克,征伐拉格什,"洗劍于波斯灣"。昔日的蘇美爾城市幾乎盡遭摧毀,蘇美爾舊貴族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在東方,薩爾貢遠征埃蘭,略取蘇撒等城市。在北方,薩爾貢不僅征服了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還曾進兵到小亞細亞的陶魯斯山區以及沿黎巴嫩山脈地中海東岸地帶。薩爾貢自稱"天下四方之王"。薩爾貢雖然征服了廣大地區,但他直接統治的地方大概只限於兩河流域南部。兩河流域北部的蘇巴爾圖,東邊的埃蘭等只是其屬國,仍保持半獨立的狀態。黎巴嫩山脈一帶則僅是征服所及的邊遠地區。

納拉姆·辛(約公元前2291-2255年)統治時期,阿卡德王國的勢力再度擴張。他自稱"四方之王","普天下之王"。納拉姆·辛死後,阿卡德王國逐漸衰落。其繼位者沙爾·卡利·沙里(約公元前2254-2230年)死於宮廷政變。約公元前2191年,來自東北面山區遊牧的庫提人入侵南部兩河流域,滅亡了阿卡德王國,建立庫提姆(Gutium)政權。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蘇美爾-阿卡德時代結束。

蘇美爾復興時期

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已經趨於崩潰,而不少蘇美爾城邦就已經開始復興。而阿卡德被蠻族庫提人(Gutium)所消滅,庫提人統治時期,拉格什的地位有些特殊。可能在這時,拉格什又走向一種半獨立狀態,從而開始了拉格什第二王朝。一方面,《蘇美爾王表》又完全沒有提到拉格什,另一方面,從現有的考古學發掘情況來看,當時的拉格什非常強大,似乎大部分蘇美爾地區都承認拉格什的宗主權。

拉格什第二王朝的強大是從烏爾巴巴統治時開始的。到了古地亞(Gudea)為王時,看起來拉格什是繼阿卡德王國後又一個能統治幾乎全部蘇美爾地區的政權。不過古地亞很少對外用兵,記載上唯一的一次是對埃蘭的遠征,而留下記載更多的是古地亞對外積極的貿易。古地亞更是個神權統治者,在蘇美爾各地興建神廟,同時他本人似乎是故意要向後人展示自己的面容,蘇美爾到處都留下了他虔誠的姿勢的雕像

從留下的記載來看,古地亞統治時期的拉格什城邦本身,包括有17座大城市,8個小城市。而同一時期我們知道的拉格什村落的名稱就不下40個,從這點可以窺見蘇美爾城邦的規模與繁榮。

同時,庫提人似乎仍然是的野蠻的外來統治者,直到烏魯克的烏圖赫加爾打敗並驅逐了庫提人,恢復了蘇美爾人的統治,而後烏爾第三王朝建立,公元前2110年,拉格什的末代國王納馬哈尼被打敗,拉格什成為烏爾第三王朝統治下的一個城市。此後拉格什就不再重要,最終淪為廢墟

烏爾第三王朝

蠻族庫提人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並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復興。烏魯克城邦的國王烏圖赫加爾(Utu-hengal)是趕走庫提人的英雄。烏圖赫加爾的強大,也對拉格什構成威脅。烏圖赫加爾讓烏爾納姆鎮守烏爾城,烏圖赫加爾死因不詳,但是烏爾納姆在烏爾建都,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烏爾納姆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

烏爾第三王朝雖然是蘇美爾人的王朝,但是與以前的蘇美爾城邦不同,她同阿卡德王國或以後的巴比倫王國一樣,是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今天可以見到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就是《烏爾納姆法典》,雖然只保存下來一些片段。

烏爾第三王朝時期也對烏爾城大興土木,烏爾的神廟遺蹟今天仍可供憑弔。

烏爾第三王朝末期,王權衰落,各地割據,再加之外來的阿摩利人不斷入侵。最後埃蘭人的入侵給烏爾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擊。國王伊比辛(公元前2026年-公元前2004?年在位)兵敗被俘。烏爾第三王朝滅亡。

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蘇美爾人建立的政權。蘇美爾民族也逐漸從歷史上消失,雖然在以後的巴比倫和亞述時期,蘇美爾語和楔形文字仍然存在,蘇美爾國家的歷史被當成神話般的傳說

蘇美爾人開創的文明仍然繼續着。但是蘇美爾人卻逐漸被遺忘,古希臘以及猶太人的文獻中從來沒有提到過蘇美爾人。有關蘇美爾人的文明及其歷史完全是近代考古學的成果。

古巴比倫王國與中亞述時期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

1792BC,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Hammurabi)(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成為西亞古代奴隸制國家的典型。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古巴比倫王國建立於公元前十九世紀,公元前十六世紀滅亡。所頒《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特別是數學和天文學。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

中亞述時期

公元前14世紀中葉,亞述王亞述烏巴利特一世(約前1365~前1330)擊敗米坦尼,建立強大的亞述帝國,史稱古亞述帝國。此後亞述統治者採用亞述王的稱號,並繼續向外擴張,擊敗喀西特巴比倫,並將米坦尼的領土降為行省,尼努爾塔一世(約前1294~約前1208)擊敗赫梯帝國和巴比倫,占領整個兩河流域,並把首都從阿淑爾遷往圖庫爾蒂-尼努爾塔鎮。此後,亞述還有過幾個首都,但阿淑爾城仍然是帝國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亞述時期,政體已過渡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名年官和長老會議只具形式,專屬於國王的官吏已經產生。國家常備軍已存在,其來源主要是自由民。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貸者大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除戰俘和外地買來的奴隸外,還存在債務奴隸。經過短暫的衰敗,至提格拉·帕拉薩一世(約公元前1115~約前1077在位) 時亞述國勢復興 。公元前11世紀末,在阿拉米人遷徙浪潮打擊下,再度衰落。

亞述帝國

即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征戰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兇殘為特色。自亞述納西拔二世(前883-前859在位)後,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三世(前858-前824在位) 以後 ,由於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

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和剝削。改革後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占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薩爾哈東(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亞述已變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到前7世紀,亞述帝國範圍包括了全部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在亞述巴尼拔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

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其統治末年,發生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其地為米底和巴比倫所分。

新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閃米特人的一支,他們於公元前1000年代初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定居,亞述帝國征服古巴比倫王國並統治了兩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義反抗亞述的統治。

公元前626 年,亞述人派迦勒底人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率軍駐守巴比倫,他到巴比倫後,卻發動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六世紀後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勢達到鼎峰,國勢強盛。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發動對外戰爭,進行擴張。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後不久,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加劇,最後一個國王那波尼達統治時,國王及馬爾杜克神廟之間的矛盾加劇,並試圖另立新神,那波尼達離開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攝政。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魯士二世率軍入侵新巴比倫王國時,祭司竟打開大門放波斯軍隊入城,伯沙撒被殺,那波尼達被俘,新巴比倫王國不戰而亡。

波斯帝國時期

前539年-前330年,居魯士二世保留了巴比倫當地的宗教和習俗,巴比倫和亞述成為波斯帝國國王的直轄區,曾經璀璨的巴比倫城成為一個新帝國的都城。前5世紀波斯王薛西斯從埃薩吉拉運走了馬爾杜克的巨大金像;更致命的是由於巴比倫的神廟、防禦工事和運河在末年缺乏國王組織修繕,城市日漸衰落。古老的阿卡德語逐漸被阿拉米亞語取代,楔形文字也被更易書寫的22個迦南字母代替,阿卡德語僅在神廟和學者範圍內使用。

馬其頓-希臘時期

前334-前330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打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後遠征印度河流域7年後返回巴比倫,他意圖將巴比倫作為他帝國的都城,巴比倫一度擁有重新興旺的希望。然而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巴比倫的希望隨之而去。他的將領塞琉古在繼業者戰爭後得到美索不達米亞,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的塞琉古帝國,統治了這個地區。塞琉古和其後繼者致力於希臘化,其中於前305年建立希臘化城市塞琉西亞,並在前275年把巴比倫城的全部居民遷徙到塞琉西亞來取代巴比倫的政治、文化、經濟地位,導致巴比倫逐漸荒蕪。塞琉古帝國的殖民政策並沒有使希臘化文明深耕,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仍舊存在中下階層之中,並且這兩種文化在許多方面相互影響。

前141年/前129年,安息王朝占領該地區,224年-226年間薩珊王朝又擊敗安息,在前224年-651年的薩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成為乾涸的陸地和沼澤,曾經輝煌的文明被沙塵所掩埋。隨着伊斯蘭王國的興起,人們遺忘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古文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