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兄弟二人俱出家缘

兄弟二人俱出家缘,宰相对于精进比丘处处不为己,只为别人著想的精神,心中更生起无比的恭敬与惭愧。除了向精进比丘顶礼忏悔自己的过失外,并将三藏法师及自己的女儿驱逐出国,以惩罚他们对精进比丘的诬谤

目录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进勤修种种法门、持戒清净,不久便证得阿罗汉;而弟弟生性聪明,广学多闻、精通三藏,所以,被当时的宰相礼请为国师,而且宰相拿出很多的钱财,请这三藏法师代为兴建一座寺院。

  不久,寺院在三藏法师及众人的发心下落成,由于它的庄严与宏伟,宰相对三藏法师更是敬佩与恭敬。三藏法师看宰相如此恭敬,心想:寺院落成应该有僧众住持才是,于是告诉宰相:“我有一出家精进修行的哥哥,你可以请他至寺中担任住持。”宰相听后当然马上答应。

  由于宰相的恭敬礼请,精进比丘来到了这寺院,而他如往常一样用功修行。宰相看他如此精进,心中生起了高度的恭敬心,并供养了一块上等的布料给他,精进比丘心无贪染一再地推辞,但宰相的殷勤难以推却,于是收了下来。精进比丘心想:“我的弟弟平日营办种种佛事,需要较多的财物。”后来转供养三藏法师。不久,宰相又供养了一块一般的布料给三藏法师,三藏法师一看,是一块普通的布料,虽然还是接受了供养,但心中却生起了分别与嫉妒。

  过了一些时候,宰相又供养了一块上等布料给精进比丘,而比丘一样转供养弟弟。这时候三藏法师心中感叹万千,起了不好的念头,终而想加害他的哥哥。

  一日,三藏法师来到了宰相家,对宰相最疼爱的女儿说:“你父亲早先对我非常恭敬,但是自从我哥哥来了之后,不知用了什么法术迷惑了他,对我已不再像以前一般。现在这块上等布料交给你,你在你父亲面前缝制衣服。如果你父亲问起便说,是精进比丘给你的。”宰相的女儿听了三藏法师的话,就对他说:“我父亲对精进比丘的恭敬,就像爱护他自己的眼睛一般,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毁谤到他呢?”三藏法师听他这么说,心中更是生气,便恐吓她:“如果你不听从,从今以后不要再找我!”宰相的女儿感到非常为难,只好听从他的话去做。

  第二天,宰相的女儿便开始裁制衣服,一如三藏法师所言,当宰相看到女儿缝制衣服的布料,是自己供养精进比丘的布料,心里不禁嘀咕:“这比丘太过份了,我供养了他布料,他不仅不自己使用,更拿它来诳惑我的女儿,我以后不再恭敬他了。”

  过不了几天,精进的比丘来到了宰相的家中,宰相不再起身迎接,甚而露出不悦的眼神与表情。这时候,精进比丘看见宰相的表现,心中便知道有人陷害他。但为了护念宰相的发心,精进比丘很有智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让宰相明白事实的真相。这时,宰相对于精进比丘处处不为己,只为别人著想的精神,心中更生起无比的恭敬与惭愧。除了向精进比丘顶礼忏悔自己的过失外,并将三藏法师及自己的女儿驱逐出国,以惩罚他们对精进比丘的诬谤。

  世间的一切是离不开因缘果报的,宰相的女儿自从被驱出国后,便四处乞讨养活自己;而这精通三藏却好分别的弟弟,则轮回好几世都受尽种种的苦难及诬谤。[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