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焦德裕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史·焦德裕传出自《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1]
原文
焦德裕,字宽父,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父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太祖兵至,州人开南门降,用犹力战,遂生获之。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徇地山东,未尝妄杀一人。年六十二卒,后以德裕贵,追赠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谥正毅。德裕通《左氏春秋》,少拳勇善射,从其舅解昌军中。
金将武仙杀真定守史天倪,仙既败走,其党赵贵、王显、齐福等保仙故垒,数侵掠太行。太宗择廷臣有才辩者往招之,杨惟中以德裕荐。遂使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亡走,德裕追射杀之,其地悉平。诏赐井陉北障城田。中统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宋臣夏贵围宣抚使张庭瑞于虎啸山,实薪土塞水源,人无从得饮。
帅府檄德裕援之。德裕夜薄贵营,令卒各持三炬,贵惊走,追及鹅溪,馘千人,获马畜兵仗万计。升京畿漕运使。
十一年,从丞相伯颜南征,授佥行中书省事。遂从下安庆。至镇江,焦山寺主僧诱居民叛,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命德裕先入城抚定。宋平,赐予有加。奉旨求异人异书。平章阿合马谮丞相伯颜杀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为中书参政,欲假一言证成之,德裕辞不拜。久之,得签行省事。
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将,天子既宠绥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报效,安有他觊。奈何以疑似杀四守,宁知非反间耶?”尽复其官。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中肃。 (节选自《元史.焦德裕传》 ,有删改)
译文
焦德裕,字宽父,远祖焦赞曾随从宋丞相富弼镇戍瓦桥关,于是成为雄州人。父亲焦用,在金朝为官,由束鹿县令升千户,守卫雄州北门。太祖军队到达后,雄州人开南门投降,焦用仍奋力作战,终被蒙古军活捉。太祖因为他忠义勇敢,释放不杀,恢复其原来官职。焦用奉命进军山东。
年六十二岁时去世,后来因为德裕官位显赫,追赠焦为用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谥号正毅。德裕通晓《左氏春秋》,年少就勇敢善射,跟随其舅父解昌在军中。金将武仙杀害元真定守臣史天倪,武仙战败逃走后,他的党羽赵贵、王显、齐福等仍占据武仙的老巢,多次劫掠太行。
太宗选派朝廷大臣中有才善辩者去招降,杨惟中推荐德裕,于是德裕出使真定,劝降了齐福,生擒赵贵,王显逃走,德裕追击射死了他,真定地区全部得到平定。朝廷下诏赐给他井陉北边靠近城墙的的田地。中统三年(1262),李璮叛乱被平定,世祖命德裕去益都实施特赦。宋臣夏贵在虎啸山围攻宣抚使张庭瑞,帅府令德裕援救。
德裕夜间逼近夏贵军营,命令士卒每人手持三把火炬,夏贵惊慌逃走,追至鹅谿,斩首一千人,缴获马匹军械数以万计。升任京畿漕运使。
十一年,随丞相伯颜南征,被任命为行中书省佥事。于是随军攻下安庆,到达镇江,焦山寺主持僧人引诱当地居民背叛元朝,丞相阿术已经处死了他们的首领,准备将其他党徒全部活埋,焦德裕劝说并制止了阿术。德裕奉命先入城安抚。平定宋朝后,对德裕赏赐优厚。奉旨求异人异书。
平章阿合马以杀丁家洲降卒一事诬告丞相伯颜,并奏请任命德裕为中书参政,想要借德裕之言证实对伯颜的诬告,德裕推辞不接受任命。很久以后德裕重新担任行省佥事。至元十四年,德裕改任淮东宣慰使。
淮西反元势力固守司空山,传令淮东四郡郡守作为内应,元帅帖哥的巡逻兵得到贼寇的文书,立即逮捕郡守许定国等四人,要他们承认其反元罪状,并准备没收其家产。德裕说:“这四人,都是刚刚投降的将领,天子已经给予恩宠安抚他们了,使他们有辖地有属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他们)正要誓死报效朝廷,岂能有其他非分之想。
为何怎能因怀疑就杀掉这四位郡守,怎么知道不是敌人的反间之计?”全部恢复了他们的官职。任命德裕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1288)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号忠肃。[2]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