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傣族封建领主制研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傣族封建领主制研究是2012年10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学研究会。[1]

[]

图书目录

傣族封建领主制的产生

征鹏

一、傣族历史概述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与国内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水族、毛难族、仫佬族和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依族、沙族,印度阿萨姆地区的“阿洪泰”,不仅在语言、习俗上大同小异,而且具有不可分割的族属渊源关系。

(一)、汉文史籍对傣族的记载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汉文史籍中早有记载。傣族自古以来一直自称为“傣”,但自有汉文记载到中华民国年间,汉文中没有“傣”字,故各个朝代对傣族都有不同的称呼。

汉晋时期,汉族学者把傣族称为“滇越”,“滇”与“傣”音相近。《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等均有对“滇越”的记载。

《后汉书·和帝本记》中记载的永昌徼外的掸国,其国民就是傣族先民掸人,“掸”与“傣”音相近。

唐、宋时期,根据傣族喜欢镶金牙、银牙、漆黑齿,喜欢在背部、腰部、大腿纹上花纹,汉族学者把傣族称为“金齿”、“银齿”、“黑齿”、“绣脚”,又根据傣族的穿着,把傣族称为“茫蛮”、“白衣”。唐代学者樊绰在其《蛮书》中记载道:“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并在永昌、开南……”

元、明时期,汉族学者仍称傣旗为“金齿”“白衣”。“白衣”有写作“白夷”、“百夷”、“伯夷”。李元阳修编的《云南通志》将“百夷”误改为“焚夷”。元代学者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写道:“西南诸蛮,白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概相同。”

清代民间称傣族为“摆衣”、“摆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百夷传》的提要巾说:“百夷”即麓川平缅宣慰司。案百夷即今摆夷译语对音,故无定字。清代民间和地方志中,又根据傣族的生活环境,把傣族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他们把喜欢生活在河边湖旁的傣族称为“水摆夷”;把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接近汉族地区的傣族称为“旱摆夷”;把元江、新平、普洱等地喜欢穿花围腰的傣族妇女(含男人)称为“花摆夷”。

《云南通志》说:“-r旱摆夷,山居,性勤,男子衣及膝,女高髻帕首,缀以五色拣,裳亦然”。《普洱府志》说:“水摆夷,男女皆浴于河。”据《伯麟图说》记载:“花摆夷,性柔软,嗜辛酸,居临水,以渔稼。”后来,又有人将“旱摆夷”称为“汉摆夷”,《大理县志》说:“旱摆夷又称为汉摆夷。”意指接近汉族地区、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傣族。

民国期间,内地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仍称傣族为“摆夷”、“伯夷”、“焚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人民政府去掉他称,将傣族人民自古以来的自称,正式定名为傣族。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成立,同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州)成立。

内容简介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研究》一书,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学州傣学研究会向州科技局争取到的2012年的科研项目之一,是州傣学研究会自2009年8月成立以来的第二本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是傣学研究会会员们的科研成果。

傣族封建领主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它所推行的“土地王有,农民耕种”的土地制度、以山区民族管理山区民族的民族政策、以及成文的法规和不成文的村规勐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省、地(思茅地区)、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联合调查组,就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历史,尤其是傣族封建领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写成了300余万字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1—10卷,为在西双版纳实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为从事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为从事傣族封建领主制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刊载的论文、资料,都是本会的会员们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再调查,并将多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研究而写成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