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傣族医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傣族医学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苦。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所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有卫生院(所),许多村有医疗站,早已扑灭了鼠疫,控制了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高。芒市过去是闻名的疟疾区,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于病魔的侵袭,到1949年只剩1800余人,而现在已成为近3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傣族医学

治疗方法; 芬雅、沙雅、果雅、暖雅、能雅

代表书籍; 《罗格牙坦》等

代表专家; 康朗仑

治疗方法

芬雅(傣语,研药或磨药之意)在碗内盛适量冷开水或米汤,可根据不同疾病而定。按配方将各种药物蘸水或米汤在小麻木碱下研靡成合剂药汁于碗内,内服或外擦。一般贵重药品及紧缺药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疗因风(佤药塔)失调引起之疾病、妇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于药物及食物中毒。

烘雅(傣语,熏药之意)按所需配方取药物切碎(多用鲜品),置于锅内(或金属大盆内)加水煎煮,患者坐于锅(或盆)之上,借药物蒸气熏蒸肌体以达治疗目的。本法主要用于因体内风(佤约塔)、水(阿波塔)失调而致之肌肉、关节风湿疼痛、肢体麻木、产后虚弱、不思饮食等症。

沙雅(傣语,刺药之意)将配好方的药物切碎,干燥,共研为末,拌入鹅油内浸泡备用。用时医者用洁净之铜针(状如直杆梅花针)浅刺患部皮肤,再涂于配好方药油。本法亦用于体内风(佤约塔)、水(阿波塔)失调而致之风湿关节疼痛。

果雅(傣语,敷药之意)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取鲜品,切碎捣烂,视病情分别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合均匀,用芭蕉叶包好,置于火中煨熟,趁热包敷于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主要用于接骨、跌打扭伤、风湿麻木疼痛、头痛、腰腿疼痛等症。

暖雅(傣语,睡药之意)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多用鲜品)切碎加少量水煎煮一定时间(或炒,或蒸视病情而定),取出药渣拌入酒或炒热之酒糟,拌匀平摊于木板上,上铺席芭(亦可用布单)。患者趁热睡于药床上,上盖被子,使药气熏蒸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法亦多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各症。

能雅(傣语,蒸药之意)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方的药物切碎装入容器内,置于甑内蒸一定时间,取药物蒸馏液内服(芳香类药物多用此法)。二是将药物直接放入甑内蒸制一定时间,取出加酒趁外患部。多用于腹痛、肢体痛等各种疼痛症。

傣医书籍

《罗格牙坦》为巴利语音译,傣语称《坦乃罗》(作者和成书年代不清),记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音学;二是文学艺林;三是医学、药物学、气功等,较集中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季节、气候的相互关系等。书中记述说:千百万年前,原始傣族先民通过吃草根树皮和野生植物的叶、花、果、籽作为充饥时的粮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各种植物种类的不同,果实味道的差异,食用后给身体带来的不同作用(产生各种生理现象上的变化),从而获得了药物学的知识,为后世医家深入探索傣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学价值。

《戛牙三哈雅》共分5集,1-2集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人体受精与胚胎的形成;人和自然的生存关系,人体《坎塔挡细》即:五个方面的内容,亦为"五蕴"(色、受、行、想、识)和人体的四要素"塔、都、挡、细"(风、火、水、土)的平衡与盛衰等。并阐述了人体内32类体属及其细胞、脏腑等1500种物质成分及其组织结构;寄生虫;人体生命的起源、循环、新陈代谢等等。用《坎塔档细》和"四塔"爹卓塔(炎),佤约塔(风),阿波塔(水),巴塔维塔(土)的理论形象地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论述了人的居住环境与病因,并将一年12个月分为"腊鲁档三"(热季、冷季、雨季)三个季节,认识到不同季节的发病和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用药方法。释加牟尼去世之后,傣族又经历了阿扎撒塔鲁王朝560年(公元前544年)、提里加夫王朝622年(公元16年)、阿奴王朝1349年(公元638年)。至今已有2951年的悠久历史。

《帷苏提玛嘎》是一本讲解傣医人体生理解剖学比较全面的古文献,由南传佛教传入斯兰卡,公元前2世纪由觉音编著为巴利语梵文经典,后为叶均译为《清净道论》。主要讲述"塔都档细",即"巴他维塔者"(巴利语),傣语称之为"塔拎",意即"土";"啊波塔都" (巴利语),傣语称之为"塔喃",意即"水";"爹卓塔都" (巴利语),傣语称"塔菲",意即"火";"佤约塔都" (巴利语),傣语称"塔拢",意即"风"。本书从病理生理变化的角度较系统地论述了体内"土、水、火、风"的动态平衡关系,认为它是促进和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四种物质元素,又谓"四大生机"现称"四塔"。此外,还专题记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和人体的基本结构"夯塔档哈",即"鲁巴夯塔" 形体蕴;"稳然纳夯" 心蕴;"维达纳夯" 受觉蕴;"先牙纳夯塔" 知觉蕴;"山哈腊夯塔" 组织蕴,现称"五蕴"。傣医五蕴与佛经中记述的五蕴(色、受、行、想、识)大同小异,各自都从理论上说明了构成人体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明确指出了人类生命体的形成是由"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男根、女根(实为不同的染色体),命根(维持生命存续的各种物质元素),心所依处(精神意识),身表(指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下所表现的"动能"现象)、语表(语言)、色柔软性(软体器官)、色积集(指形成胚胎的一切物质元素)、色相续(再生、发育成长延续),色老性(衰老、退化)、色无常性(生理机能的异常变化),以及肝、胆、、肺、肾、心、发、爪、齿、汗毛、皮、骨、肉、腱、大小肠、胃、尿、虫类(含细胞)、土、水、火、风等89种物质要素构成的。认为人体约有500万根头发,900万根毫毛,20枚指(趾)甲,28-32颗牙,900块肌肉,900根筋(腱),300块骨头。阐述了心、肝、、脾、肾等重要生命脏器的生理机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体内10大类,80个支系的1500种"哈滚暖",傣语即"小虫"(相当于现代所讲的虫卵和细胞)等。

《挡哈雅龙》是傣医药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综合性巨著,是1323年民间的一个学者帕雅龙真哈(土司的一个武官)转抄的西双版纳傣文音译注释本,原始版本现流失国外。该书中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叙述了人体的肤色与血色;多种疾病变化的治疗原则;病因及处方;人和自然与致病的关系;论"四塔"相生相克与处方;药性与肤色;年龄与药力药味;处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系统地阐述了近100种"风证"(病)、介绍了原始宗教时期最早的复方"滚嘎先思"(价值万银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叫帕中补"(亚州宝丸)等数百个方。这些宝贵的医药知识编写内容大都是选自于《阿皮塔麻几干比》这套经书中。从而更加确切地知道,傣医药的起源及其基本理论的形成也是2900多年前就有的,为本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疟疾、霍乱、伤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尤以疟疾为甚,广大傣族人民缺医少药,十分痛苦。医院、卫生防疫站、疟疾防治所以及妇幼保健机构迅速建立,乡有卫生院(所),许多村有医疗站,早已扑灭了鼠疫,控制了疟疾、霍乱、伤寒等传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高。芒市过去是闻名的疟疾区,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于病魔的侵袭,到1949年只剩1800余人,而现在已成为近3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镇。[1]

参考文献

  1. 傣族医药简史 ,温岭新鲜事,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