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傅二石

Lcfa讨论 | 贡献2021年11月18日 (四) 21:08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傅二石出生于1936年,中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先生之子[1] 。现为中国美术家 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傅抱石纪念馆馆长[2] 。 他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风格雄浑博大、刚健清新。

傅二石
出生 1936年6月
  江西新余
国籍 中国

人物生平

傅二石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作为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还秉承了父亲那种自然放达的性情,他天性直率,诙谐幽默,在顺境中谦和

温良,在困境中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正是缘于这种性情,傅二石才能在“文革”十年历尽风雨而赤子之心不泯。


在“文革”中,批斗、监禁、审讯、逃亡构成了傅二石生活的基本内容,他曾多次从造反派手中逃脱,成为-名流浪的逃亡者。

傅二石擅长山水画外,亦擅长画人物。作品有《峡江烟云》、《 待把江山图画》、《风雨澜沧江》等。出版有《傅二石山水画选》等多种画册。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众多作品为博物馆、美术馆及收藏界人士所收藏,2006年傅二石七十寿辰时,在江苏省美术馆与北京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了《傅二石山水画展》,引起了

美术界强烈的反响。

傅二石长期继承和研究国画大师傅抱石的艺术成就,著有《一半山川带雨痕——谈傅抱石画雨》、《醉笔写出画中情》等系列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出版有《傅二石画集 》、《傅

二石作品选》等。发表有《傅抱石的诗意画》、《傅抱石的速写》等。

作品风格

一、笔墨学养的大境界。“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精髓,乃中国画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作为一名中国画家,除对生活要有独到的见解、真挚的情感外,具备笔精墨妙的绘画表现

技巧及多方面的文化

修养均是极为重要的。常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一幅好画,同样也会令人难以忘怀。其魅力所在,除去能看得见的形象外,更在于其笔墨之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

种气息,而这种气息较之画面更为重要,它乃作品的“意境”、乃作品的灵魂所在。细细阅读傅二石先生的山水作品,不时会见一种纯朴的文人君子的超然之气。数十年的广博

积累,奠定了他扎实、系统、完善的创作功底。

二、创新形式的大境界。在他的笔下,无论山、云和水、无论从笔墨的表现、章法的运用、形式的创造,还是气势的烘托及整体把握上,都大胆地创新,都有意识地在营造着一

种宏大的气息,并在这种气息的氛围中不时地大中求变、求灵、求新,乃至求静,并始终地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如布局,他不时会像他父亲傅抱石先生一样,将山峰的峰顶

出纸外,或者顶着画纸上边,不留天空,进而打破传统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每每笔墨豪放而不乏细腻,画面丰富深邃而又疏朗悠远。既体现出傅家山水洒脱、严

谨、用笔恣肆、画面丰富且参差变化之美,又排除了琐碎、堆砌的通病,真正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澄怀味象的审美追求。标志着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述语言,逐渐地走向了成熟

和完美。

三、时空审美的大境界。艺术的目的往往在于创新与创造。对于近现代中国画家来讲,无论持何种艺术观点,进行何种艺术实践,都要面对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画

的现代形态这一历史课题,这是衡量画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傅二石先生善于经营大时空、大气象、大境界。他的这种审美追求决定了他要走艺术创新之路。

作品题材

在题材上,他的艺术表现范围十分广阔。从海外风光到国内山水,往往云蒸霞蔚,林木幽深,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画塔斯马尼亚风光、富士山等,表现角度独

特,拓宽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蹊径别出,对国画的各种表现可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体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他画黄山、泰岳,虽来自写生,却别有洞天,表现出了画家

的综合融会能力。

工笔山水画〈梦太行〉

傅二石的山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虽师法前人,但在题材、意境上又有很大的开拓,笔墨豪放而不乏细腻,画面丰富而又有疏朗悠远之致。他所创造的山水意境和谐明澈,

山体气势雄浑,与宁静的村居、浮云构成强烈的对立统一关系,画面渲染层叠,笔墨浓淡相宜,达到了既浑厚大气又清新明澈的艺术效果。傅二石继承了傅家山水的潇洒气质,

大局谨严,用笔汪洋恣肆,画面丰富,富有参差变化之美。傅二石显然是传统山水精神的拥趸者,他继承了中国山水澄怀味象的审美追求,在山水世界中心驰神往,体悟山水的

神明灵秀,洗尽笔墨俗气。

山水画

古人云: 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语用来形容山水画家乃无比确切矣。 山水画家终其一生所画无非是山山水水, 何以如此百画不厌? 其中的道理可以从一

个“情”字中找到。 “山水无情我有情”。 既有此“情”在, 便必会有山水诗与山水画。

看傅二石的山水画, 便可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在他的画中, 常有几间农舍点缀在山顶、山腰或山麓。 无论春夏秋冬或刮风下雨, 山民们总是挑担携子, 翻山越岭

赶路回家。 路途遥兮足不停, 道崎岖兮无所惧。 这就是山民的生活和山民的性格。二石作为一个画家, 面对此景总不免会动情。 在他看来, 那挑着担子爬山坡的山民是人

生的象征。 人生无平坦之道, 这不正与山民的旅途相似么?

傅二石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在画山水的表面形态,而是在画生命丰富的体验,画心灵智慧的闪光。他笔下的山水云蒸雾润,清新秀美,独具精神,他尤擅绘山泉飞瀑,喷珠溅玉,

令人如聆清音。其山则刚健俊秀,总体风格浑厚滋润,深合中国传统美学之精神,又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他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师法古人、师法自然,不为外界的各种风潮

所动,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意蕴的力作。

但傅二石的画中又并非以农人为主。 他将农人与农舍置于烟雾缭绕的“世外桃源”。那重重叠叠的山, 郁郁葱葱的树, 尽显造化的伟大与无穷魅力。 在这样的画面中, 人与

自然的关系便成了引人深思的主题。

傅二石的山水刚健清新,有一种明朗神秀之气,这与他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他画黄山云海,泰岱雄姿,或荒山一脉,都不是简单化的表象处理,而是融会了画家的情感。他画

泰山风雨,一派凄楚迷茫,乃是傅二石画作

抒发心底郁积之痛楚。泰岳之姿,万千人绘之,多表达其阳刚、雄伟、正气,而傅二石独写其心象,以风雨凄迷之泰山,写胸中臆气。他是一个入世者,多尝人生冷暖,常笑对

人间风雨,而艺术的灵性又使其胸中的块垒化作笔下的一缕清风。他是一位诗意的追逐者,在诗性的感怀中得意忘言,寄情白云深处,那层层叠叠的山峦、白云飘渺中的草木,

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

傅二石写山水多依性情,这使他的艺术有着强烈的情感特质,避免了一般化、程式化的模式。他读山水之形,亦是读山水之神、读自我之质,入其山水之中。山耶?人耶?山水

中自有我在,我心亦本在此山中。作为傅抱石的传人,他受到其父潇洒浑厚气质的影响,写景状物,多酣畅淋漓,笔墨恣肆,形神皆出。他在继承中又别开机杼,阅尽江山,融

会人生体悟,创造了属于傅二石的艺术表现语汇。

在傅二石的山水画中,既有用笔放纵的大笔皴擦,又有精微的巧妙刻画,其艺术表现亦在统一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他的《虎溪三笑》 、《白云生处有人家》,渲染后纯用皴

法,意境高古,体现出不凡的艺术格调。他善画云海,笔下山水多云烟奔腾,云蒸霞蔚,气韵相生。而山水四时之序,在他笔下神韵毕现。他所绘山村雪霁,意境清冷悠远,萧

瑟中又不乏生气,令人读之而生隐逸之心。写山水秋色,则秋意盈目,房舍溪流、树木丘陵,无不明丽清新,慑人心目。山水之时序,亦如人生之四时,画家所绘时序,或逸笔

简淡、清冷萧散,或笔意精微、生趣盎然,皆为写心。傅二石经历人生悲欢,则罕有浮泛之笔,或柔或刚,或雄浑或沉郁,皆是生命激情使然。

傅二石的山水画刚健清新;构图简洁明快, 奇中有巧。 其笔法多变, 以适应自然面貌的多样性。 其设色在“单纯”中求变化, 力求不以色掩墨。

傅二石的山水常于寻常之中而见奇崛,非山水奇崛也,而为画家灵性之迁思妙想,遂有佳构。他生于江西,游历于山东,定居于南京,其画亦难分南北,而是北方之雄浑与南方

之秀润兼有,北人之阳刚与南人之灵秀咸集。

傅二石从小随父亲傅抱石习画, 但他却不刻意模仿其父之笔法, 而依自身之性格、修养与观念去画属于他自己的画。 他特别反对那种故意标新立异、矫揉造作的所谓“独特风

格”。当然,在二石身上还是有着他父亲的深刻影响的。这首先反映在他对绘画本质的看法上。他与父亲一样, 认为自然而和谐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画家的任务是发掘并通过

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种自然而和谐的美。笔墨技巧、个性、风格都必须服从这一目的,而不能凌驾于它之上。画家有选择表现技法的自由,却没有违背自然、歪曲造化的权

利。也就是说, 画家必须真正做到以造化为师。 既不能虚情假意, 也不能三心二意。


傅二石与父亲一样, 深知绘画技巧的重要性。 他以数十年之功, 苦练技巧, 终于进入了中国画的自由境界, 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他与父亲一样, 喜用大笔作

画, 善于写“大块文章”。 他钦佩父亲在绘画创作中那种博大精深的气度, 并深知父亲作品中那种使人震撼的“大美”, 来自豁达而深沉的历史观和宇宙观。 而二石的山水

画中为观众所称道的磅礴大气, 正是来源于对父亲绘画精神的继承。

佳品鉴赏

《千峰入云图》、 《人间仙峰武陵源》,那均是一些大幅的画卷,在那些画卷中,山以伟岸的身躯拔地而起,仿佛乃天之召呼,高耸入云;山乃一身铁色,吞饮着四季的风霜雨雪;山乃一身铁骨,保持着对沃土真诚的遵从,完成着矗立天地的形象:山在那无边无际的苍穹下,展示这真正的巍峨,展示着真正的千载更迭和永远的不朽,充分展现当代国华日久弥新的魅力,正所谓秀丽恒春。 《深山春早》、《醉卧南山陲》则使我陶醉于他笔下山的那一份盎然生机之中。那是一些不大的山水画。在这些山水小品中,观云缭绕,品鸟争鸣,闻溪低语,听松高歌,我忽然顿悟,这山原来如此的生机盎然,这山原来与世间的万物一般,也同样拥有着如此深切的感知和清晰的悟性。 《虹飞千尺走雷霆》、《高山流水觅知音》、《赤壁舟游》则呈现着作者笔下山的那份坦荡。那是无数次的山雨欲来,那是无数次的狂风骤雨过后,那又是一次次的雨打山瘠、飞流直下,乃至一种山体塌垮的先兆。然而,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雨的狂泻、水的飞动、泥浆的滚动和瀑布飞泉,没有凄楚,没有伤感,而只有坦荡,只有艺术家让生命听从自然的那份真挚的写照。 《山居图》、《日日凭栏洗耳听》、《溪山无尽》等系列新作,则使我渐渐步入那份寂静,使我开始寄情于这些山水的宁静之中。在这些作品的画幅中,春夏秋冬,日起月落,看不见山的微笑,听不见水的丝语。山总是把思绪和情感少少地流露,而把多多的含蓄留给读者和欣赏者,从而使人们拥有了一大片想象的天地,使人产生出一种不着一言,尽得风流的感慨,使人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种彻悟。画家那自然洒脱的笔墨挥洒间,使人全然领略到了一种不断提升的、震撼人心的冲击的力量,那是一种大美的境界,一种作者所追求和创造的大山水美的新境界。 《黔西风光》、《洛基山俯瞰》、《春之泉》、《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这一幅幅作品中,线条和笔的变化,巧妙运用“三远”空间的处理手段,使画面层层推进,进而营造出大时空、大境界。《黄山朝晖》纵横数百里景色,以高远、平远、深远之法,近景、中景、远景之妙,突显出山势之奇崛,云霭之蒸腾。不拘时空地自由组合,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一种仙境般的旖旎壮丽。依据画家心中的感受,去表现大自然绮丽醉人的美好景色,使观者身临其境。 人物轶事 慈父严师 在傅二石眼里,父亲傅抱石是一位慈父严师。因为父母都是画画的,家里往来的朋友也都是徐悲鸿、李可染等这样的大师,耳濡目染使得傅二石兄妹6人也都先后学起了画画,并且一辈子与画结下情缘。虽然平时父亲傅抱石总是对孩子们慈爱有加,常给兄妹几个讲故事,还常讲些自己留学时的所见所闻,让兄妹几个受益良多,可是一提到作画,父亲就成了严师。七八岁时,傅二石开始真正动笔学画。初学画者大都是以临摹起步。“父亲坚决不让我临摹他的画,如果被他发现了,我是要挨批的。”“父亲认为我模仿他的画不会有出息。他常说,他最后形成的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那是他经过很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后慢慢形成的,是他的修养和学问的体现,他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文房五宝 傅抱石的作品境界高雅、风格独特。从很小时候起,每次父亲作画时,傅二石及哥哥傅小石,都要在边上为父亲研磨服务,所以父亲的每一幅新作,哥俩都是第一个观赏者。自然父亲在创作时的一些习惯也逃不过兄弟的眼睛——大书画家们都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可在父亲傅抱石这里,却还要再加第五宝——酒。傅二石说,父亲有一块印,上书“往往醉后”。并不是每一幅画的后面父亲都会盖上此印,而一定是在喝了点小酒后创作的自己满意的作品上才会加盖。“父亲喝酒作画并不是真的喝醉了,酒量正好达到没有失去理智的状态。酒会让父亲有更好的灵感,往往酒后作画,他的画笔中含着醉,却又非醉,意境超乎自然。”那时一般负责替父亲打酒的都是小儿子傅二石。“打个八两九两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是要偷喝上几口。”一代大师不仅在艺术上深深影响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就连饮酒作画这样的习惯也一并“传授”了。只是20多年前,哥哥傅小石因为饮酒造成中风,导致偏瘫,不得不改用左手作画,而父亲的早逝也与饮酒有关,这让傅二石不得不在喝酒方面有所顾虑。 人生憾事 “在父亲眼里,女儿是玉,儿子是石,他的第一个孩子是我的哥哥傅小石,之后他想要个女儿,但没想到又是一块石头,这就是我傅二石,所以从小不太讨喜。”傅二石说,让他终生遗憾的是,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不在父亲身边:“当时我在外地,家里紧急通知我说父亲病了。等我出火车站时,看到很多人围着报刊栏读报,我凑过去一看,那是我所熟悉的父亲的音容笑貌,只是外面加了黑框,我一下子蒙了。” 兴趣 画家傅二石坚持每年都要上一次黄山。在黄山,除了感受黄山的奇松怪石,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变幻莫测的云山雾海。这些山在云雾缭绕之中,它若隐若现显得非常神秘又非常神秘,一个画家他在这样的景色下面,他绝对是禁不住要感动,他禁不住要大兴画兴。

人物评价

傅二石仪貌堂堂,风神卓然,70年生活风霜的磨砺,没有销蚀他的精神,他的性情也近于他笔下的松,心与烟霞为侣,临风而观万象,胸怀坦荡明澈,有潇洒飘逸的士子情怀。也缘于此,他能笑对生活的风雨,命运多舛并没有销蚀他的艺术精神,他遍历名山大川,以神来之笔,画胸中丘壑;他乐见新朋旧友,往来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傅二石曾画过一幅《醉僧图》 ,题款是清人黄易的一幅对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那种自然豁达的性情,跃然纸上,亦颇有其父傅抱石之遗风。有了这样的性情,才会有那种气吞山河的艺术胸襟,才会有对人生、对艺术的沉醉与痴迷。 他的山水画,笔力雄强,苍劲,刚健而清新,每每将画家的内在气质、学养、艺术神思与笔墨意象融为一体地展示出来,时时地透视着画家笔墨修养的一种大境界,洋溢这一种浓郁而强烈的人文情怀,从而使欣赏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他在揭示作品内在精神和理想追求中的那种大美新境界。 而在艺术上,傅二石始终固守自己心灵的家园,一个于苦难生活中流浪的灵魂在艺术的家园里得到了温暖的栖息。他尤善绘山泉飞瀑,喷珠溅玉,令人如聆清音,其山则刚健俊秀,总体风格浑厚滋润,深合中国传统美学之精神,又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他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师法古人、师法自然,不为外界的各种风潮所动创作了-大批具有深厚意蕴的力作。傅二石潜心探悉山水之美。他的足迹不仅遍及祖国的山川江河,还游历海外诸国,师法自然,探幽猎奇。他在国外创作的《塔斯马尼亚风光》等作品蹊径别出,对国画的各种表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对生活有一种赤子般的纯粹与真诚,而又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他在生活中历尽风雨而赤子之心不泯,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生命气质。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也是他心灵的终极归宿。在最艰难的岁月,他固守自己心灵的家园,一个于苦难生活中流浪的灵魂在艺术的家园里得到了温暖的栖息。他的绘画艺术也因此而具有了丰富的人生内涵,真正的艺术家总会把自己生命的伤痛当作一笔财富,甚至当作创作的源泉。正是这种苦难的历练,使我们看到一位年已70岁却依然有旺盛创作精力的傅二石,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孜孜探寻造化万物之美、洞悉艺术真谛的傅二石。 在他爽朗的笑声中感受历史的烟云。画家为画,实是写心,那种俯仰于天地之间的人生感喟,都化作笔下清新的流泉松壑、天边浮云。观傅二石其人,顿悟其画;观其画,则又如见其人。

父亲影响

傅二石很幸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家里六个孩子中他是受到父亲教诲最多的一个。但是到1965年傅二石29岁时,父亲因为脑溢血不幸与世长辞,傅二石不得不开始在艺术道路上独自摸索。经过二十多年的勤学苦练,到八十年代,他开始发觉自己的画越来越像父亲,他也得到“酷似乃翁”这样的评价。回想那一段,傅二石认为自己那时还不能被称作是画家。 傅二石记得有一个香港的画家叫方找林,他就这样说过,他说你已经到了一个边缘,你最技巧的掌握,包括你父亲技巧的掌握,还有传统绘画的掌握,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熟练的程度,你要往前走就必须要大胆的跨过一条线,这条线是什么,就是你父亲对你的影响造成的拘束。 傅二石的父亲傅抱石是现代中国画历史上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大师,他独创的以抱石皴为代表的创新笔法是留给中国山水画坛的巨大艺术宝藏。很多评论家都说:学习傅派山水,打进去很难,但是打出来更难。对于傅二石来说,父亲的艺术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因为傅二石长期受父亲的影响,形成了惯性,一下笔,就好像是顺着他的轨迹,他的方式,按他的习惯去作画,手是傅二石的,但是画出来的笔迹最多可以得到酷似乃翁这个评价。傅二石不满意这样子,他愿意有自我价值--绘画艺术要贵在独创,他认为你是一个画家,你要有自己价值,这个要体现在你的作品中,当他坚定这点的时候,傅二石就觉得父亲的财富还继续是财富,不再觉得是包袱。 为了摆脱对父亲的模仿,找到自我个性,傅二石曾想过很多办法,甚至形式上反其道行之,但是结果如同夹生饭,不伦不类,他在苦闷中探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他开始尝试把一切都忘了时,他发现自我出现了。 他说:不要老去想我下这一笔的时候是不是像父亲,下那一笔的时候是不是又不像父亲了,我完全忘掉了,我顺着我的习惯画,顺着我自己的观念去画,我这样的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见到一点成效了。就是我忘这些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自我,出现了我自己觉得最美的一种方式,最恰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最适合于我性格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是慢慢的出现的。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傅二石继承了他父亲的传统。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傅二石的画有这个特点:笔精墨妙。 他的笔墨修养还是很高的。 孙克(著名美术评论家):二石先生早年也有很多波折, 最后赶上改革开放年代, 一直在画院工作, 在艺术上很有成就, 尤其近十几年来, 我看到他在艺术上埋头苦干, 这次展览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到, 非常有个性。 他的艺术已经像一棵大树, 这棵树已经很大, 很难分出树冠和下面。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这样, 我觉得是非常可喜的。 李起敏(著名美术评论家):二石继承的是父辈艺术上宏大的气象, 人格上博大的气度与胸怀, 以及豁达深邃的历史观与宇宙观。 因此他体悟到, 如何巧妙地处理好画面的空间, 如何突破画面的限制, 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做到小中见大, 咫尺千里, 这始终是山水画成败的关键之一。 薛永年(著名美术评论家):今天我看傅二石的画, 一个总的感想, 就像他父亲研究过的顾恺之一样, 画的是大气象。 “千山竟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 云蒸霞蔚”。他的画不是哪一处的云山, 实际上是表现祖国河山的总体。 他是把南北方的大自然, 他心中的大自然, 每一个景色的长处结合起来, 创造一种和自己的精神结合起来的画面。 我觉得这还是很有特点的。 夏硕琦(著名美术评论家):二石先生的画活脱, 松秀,不拘于笔墨。 另外, 他的山水画多数用全景山水, 孕含着山水画的磅礴气概。 特别感觉到, 他确实用写意的笔墨来画山水。 有一句话叫“醉笔写真情”, 他看起来画画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从中可以看出对激情的一种传达。 《泉落青山出白云》里面, 长泉、短泉、直泉、曲泉、明泉、隐泉多种处理, 画得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办法, 使人感到雨季到来, 自然山川水量充沛, 水势奔涌的自然景象。 这种自然美的传达, 很有生气,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动。 陈履生(著名美术评论家):二石先生的作品主要特色就是大-----二石先生没有恪守家法, 而是画他自己的山水, 闯出了一条他的路。 他用浅绛画法画的《黄山朝晖》, 那一张画画得很亮, 中国画画得这么亮的不多见。浅绛画法的用色要凭感觉, 像黄山朝霞这种感觉, 把它画得这么亮的, 还是很少的。 在家学的影响下-----二石的山水画得非常严谨, 山、石、水、树, 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 萧平(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看傅抱石先生的画, 后来看了傅二石的画, 是一脉相承, 傅家在绘画上已形成大气候, 正如自序中说:山中白云是我作画永恒的主题。 把烟云作为一个主题, 这是抓到了。 傅抱石先生就擅长画云, 中国画虚实对照, 怎样抓住云烟中的千变万化,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云烟, 在这个问题上傅二石更进了一步。 用的皴法, 继承了父亲, 而又脱胎与父亲, 已变成自己的了, 看起来就像傅二石, 很厚重, 很大的气派, 不像傅老画的比较精妙, 他更注重于大的气象。 山水雄壮、浑厚, 古人评价山水“厚”是很重要的, 尽管寥寥数笔, 但有千钧之力。 傅二石对待创作非常严谨,画得很细。在西南闯关的《澜沧风雨》烟云、水波、激浪、风雨、飞泉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神奇的境界, 不仅有大气象, 也有细腻的情感。 黄鸿义(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傅二石的中国画, 不仅不克隆他的父亲, 也不克隆自己, 这一点是很优秀的品质。 他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 用画笔来描绘祖国美好山河, 他将父亲走过的路, 都走了一趟。他吸收父亲的文艺思想、文艺精神, 他没有去搬他父亲的笔墨, 他有自己的笔墨, 形成自己的面貌, 大家一看有二石自己的模子, 对一般画家而言可能容易, 但对大师的儿子就难了。 许祖良(著名美术评论家):傅二石作品有大气势流动着的气韵美, 他的作品既有雄奇秀拔的高山之势, 又有流动的气韵美。 古人所说“六法”, 作品的浑厚中见精细之笔, 这是一种匠心独运。 作品《阿尔泰风光》山坳中几处小木屋, 陪衬的人物是很小的, 人牵马也小, 但细看可辨可视, 很精细, 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小索桥上依稀可辨人在走动, 小的建筑对比呼应,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人物自然的美, 看出画家构思匠心, 小中见大, 见大自然山水的大美, 也是其成功处。 丁涛(著名美术评论家):他的画与众不同, 他画的石头都能敲处声音来。 他的作品有三个特点: 1、传统感, 2、时代感, 3、审美感。大山大水气势磅礴, 云烟水看得很多, 有传统文化底蕴。 弘扬传统文化他做了努力, 有不固守传统, 僵化在传统之中, 而是带有一种现代感的山水画, 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对待变化中的山水。 有真意、真诚、真情;还有气势、气象、气韵;对云、烟、水的钟情, 从内到外是傅二石山水中的特点。 卢星堂(著名画家):傅二石作品作品如他的人一样有大气魄。从技法上讲,空白、留白,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传统,大块的留白是不容易,他把中国画的境界继承了下来。他的雪画得非常精到, 是通过笔、墨、水画出来, 而不是制作出来的,我不赞成中国画的制作性。 作品《山村雪霁》中的枯树, 绘画得相当认真、相当精细, 继承了父亲的该精到的精到。 左庄伟(著名美术评论家):我主要谈四点感受: 1. 他的画光明磊落。 他的人品、艺术皆统一在画中。 2. 大笔、大幅、大势、大境界、与人与画的感觉是一致的, 自然山水加胸中山水, 具体的山水都有生活根据。 3. 中西结合比较好。 从学西画开始, 这么多作品中, 体现了素描的基础, 山势、山体、质感、用光,是其独到之处, 作品中干净利落, 无空气污染。 4. 二石学了傅老的艺术精神, 走自己的路, 远看近看横看竖看, 充满了傅老的精神, 又走的是自己的艺术之路, 这很难, 这一点他学得比任何一个人都好。 余根晖(著名策展人):傅二石先生的艺术创作源自家学。将傅抱石先生作品中纵横恣肆的笔墨和排山倒海般的气势, 幻化为属于自己的笔墨技法和山水画境, 并能不断完善与丰富, 这可以说是傅二石先生对其父傅抱石先生艺术精神和笔墨技法, 尤其是前者的真正继承和发扬。 对于艺术发展的传承性与丰富性来讲, 深厚的家学传统既是扶梯又是牢笼, 而能游刃有余于其间, 傅二石先生可以说是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王其美:二石自幼随父亲傅抱石学习中国画, 以数十年之功,刻苦努力, 终于进入了中国画的自由境界。 喜用大笔作画, 善写“大块文章”。 他钦佩父亲绘画中那种博大精深的气度, 深知父亲作品中那种使人震撼的“大美”, 来自豁达而深沉的历史观和宇宙观。而二石的山水画中为观众所称道的磅礴大气, 正是来源于对父亲绘画精神的继承。

目录

参考文献

傅二石纪念网站
搜狐
[http://arts.cntv.cn/art/special/hl/fes/index.shtml 傅二石个人主页

视频

江苏凤凰顶级艺术家访谈——傅二石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