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乐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傅乐成 | |
---|---|
出生 |
1922年 聊城市(今聊城市东昌府区 |
逝世 | 1984 |
别名 | 字力更,号秀实 |
职业 | 史学家 |
知名作品 |
《秦汉史论文集》 《隋唐五代史》 《中国通史》 |
傅乐成(1922-1984) 字力更,号秀实,傅斯年之侄。聊城市(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著名史学家。幼读私塾。
人物介绍
- 1930年,随家迁至济南,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
- 1933年在该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辅仁中学、贵州铜仁国立三中高中部就读。傅乐成在北京辅仁中学读书期间,曾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推举为学生代表和组织游行的主要领导人。后被捕入狱,经其伯父傅斯年保释出狱。
- 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
- 1945年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京珠江路教会中学任语文、历史教员。
- 1948年夏应聘到国立河南大学任助教。后去台湾。
- 1949年10月起,在国立台湾大学先后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大学执教期间,治学严谨、平易近人。
- 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在任教的十几年中,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师大、成大、淡江等高等院校兼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
- 1984年2月21日病逝于台湾大学医院。
傅乐成终身未娶,生活起居,乏人照料,刚过中年,就中风不起。步入老年后,体弱多病,孤身一人,思乡情深,常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生前嘱亲朋好友,待祖国统一后,将其骨灰与先父一起归葬聊城原籍。去世后,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台湾史学会曾为其联合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设立"傅乐成教授奖学金"。台湾大学将其生前主持的"秦汉史研究室"易名为"傅乐成教授纪念研究室"。
傅乐成先生一生
出生(1922年) 6月29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
9岁(1930年) 随家迁至济南。小学时期,曾至美术学校学习炭画,专画人像。
13岁(1934年) 迁居北平,就读辅仁大学附中。
15岁(1936年) 迁住南京,仍就读初中。
16岁(1937年) 抗战爆发。
17岁(1938年) 就读国立第三中学(贵州铜仁),受教于博学能文的国文教师──金桂荪老师。金师介绍他读《昭明文选》《资治通鉴》。
19岁(1940年) 毕业于国立第三中学高中部(贵州铜仁)。以第一志愿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
24岁(1945年) 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
25岁(1946年) 国立中央图书馆干事。
26岁(1947年) 私立弘光中学教师(南京)。
27岁(1948年) 国立河南大学助教(河南)。
28岁(1949年) 2月,自上海乘船来台,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担任助教一职。
29岁(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因脑溢血,猝逝于台湾省议会。年末,始写《西汉的几个政治集团》一文,其后收录于《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论文集》。
30岁(1951年)12月,写《孙吴与山越之开发》,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3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
31岁(1952年) 6月,写《西汉的几个政治集团》,刊《台湾大学傅故校长斯年论文集》,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荆州与六朝政局》,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2岁(1953年) 2月,写《杜甫的死》,刊《大陆杂志》6卷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突厥的文化和它对邻国的关系》,刊《边疆文化论集(中)》,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回纥马与朔方兵》,刊《边疆文化论集(中)》,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3岁-34岁(1954年9月-1955年8月) 至美国耶鲁大学进修。1954年,写《中国历史地理——三国篇》,刊《中国历史地理》(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1954年,写《中国历史地理——南北朝篇》,刊《中国历史地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1954年6月写《杜甫与政治》,刊《台大“事与言”》1卷4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35岁(1956年)晋升台湾大学讲师。
36岁(1957年) 2月,著《隋唐五代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37岁(1958年)7月,写《玄武门事变之酝酿》,刊《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8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写《唐代的中央官学》,载《中国历代大学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38岁(1959年)晋升台湾大学副教授。4月,写《突厥大事系年》,刊《幼狮学报》1卷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写《近代西洋名词流传中国考》,本文完成,曾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四十八年度补助,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39岁(1960年)著《中国通史》(台北市,大中国图书出版公司,1960年-1962年)。
41岁(1962年)10月,写《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刊《大陆杂志》25卷8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2岁(1963年)5月6日,写《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刊《传记文学》二卷5、6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北市,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9月,写《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刊《大陆杂志》27卷6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1月,写《诗人的短笺——徐志摩给傅孟真的一封信》,刊《传记文学》,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文星书店,1963年-1967年)。
43岁(1964年)晋升台湾大学教授。
44岁(1965年) 3月,写《傅孟真先生与友人论学书——纪念先生七十诞辰》,刊《文星》89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2月,写《沙陀之汉化》,刊《华冈学报》第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5岁(1966年)写《陈寅恪岑仲勉对唐代政治不同见解之比较研究》,本文完成,曾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四十八年度补助,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46岁(1967年)3月24日,写《我撰写傅斯年传的构想》,刊《大华晚报》,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48岁(1969年)11月,写《悼念殷海光兄》,刊《传记文学》15卷5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1月,写《中国民族与外来文化》,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4集,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49岁(1970年)9月,写《清末的金本位计划》,刊《幼狮学志》9卷2、3期,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50岁(1971年)《隋唐五代史》(阳明山,中国文化学华冈出版部,1980年修订)。3月,写《近代中国经济型态的演进》,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7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
51岁(1972年)得心脏扩大症。11月,写《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刊《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10集,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12月,写《唐型与宋型文化》,刊《国立编译馆馆刊》1卷4期,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53岁(1974年)冬,第一次中风。1月2、3日,写《天宝杂事》,刊《中国时报》副刊《人间》,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亦收录于《汉唐史论集》。5月,写《唐人的生活》,刊《食货复刊》4卷1、2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追念玄伯先生》,刊《传记文学》25卷6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54岁(1975年)8月,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
55岁(1976年)7月,辞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1月,写《傅孟真先生的先世》,刊《传记文学》28卷1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1月,写《汉法与汉儒》,刊《食货复刊》5卷10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12月,写《汉代的山东与山西》,刊《食货复刊》6卷9期,后收录于《汉唐史论集》。
56岁(1977年) 1月17日,写《梦里的典型──回忆先伯傅孟真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断》,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2月20日,写《年的幻变》,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12日,写《悼念俞大纲先生》,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6月20日,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刊《史系通讯》(辅仁大学历史学会)第8期,后收录于《中国史论集》。著《汉唐史论集》(台北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57岁(1978年) 4月,写《周庆光校表六十寿序》,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4月,写《金桂荪老师的诗》,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4月,写《铜仁风光简述》,刊《国立第三中学四十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7日,写《我怎样学起历史来》,刊《中国时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25日,写《做到唯才是用发展人文科学》,刊《台湾日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5月,写《隋唐时期在中国史上的地位》,刊《幼狮月刊》47卷5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6月,写《西汉文景时代政情之分析》,刊《台大历史学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58岁(1979年)4月23、24日,写《傅孟真先生与五四运动》,刊《联合报》,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7月,写《论汉唐人物》,刊《食货复刊》9卷4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9月,写《唐人独特的精神》,刊《青年中国》1卷2号,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市,传记文学出版社)。
59岁(1980年)元旦,第二次中风。1月,写《李唐皇室与道教》,刊《食货复刊》9卷10期,后收录于《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62岁(1983年)3月,再度中风。
63岁(1984年)于2月29日病逝。3月,《时代的追忆论文集》(台北市,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看相──访傅乐成教授谈中国观人艺术》(资料,辛意云;撰文,庄展鹏),收入《时代的追忆论文集》。
1985年,《中国史论集》(傅乐成教授纪念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出版。[2]
著作
傅乐成撰写的《中国通史》 [3]一书,在台湾史学界影响颇大,日本史学界评价他"为一不可忽视的史学家"。《中国通史》2010年在大陆出版,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序推荐:"在中国通史之中,公认最好的一部作品。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傅著并没有特殊的史观,却十分重视经过考订的历史现象。钱先生的大著,吸纳了顾炎武、顾祖禹、顾栋高、赵翼和钱大昕等人的著作,因此《国史大纲》中,埋藏了上百个可以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傅先生的《中国通史》,则是综合已经成定论的许多研究发现,做个总结。两者各有长处,而两者也正可以在几十年教条主义的框架下,提供另外一些读史的角度,对读者绝对是有益处的。"
傅乐成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较有影响的还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著作。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日、朝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南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