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偏花黄芩

原图连接偏花黄芩

偏花黄芩(学名:Scutellaria tayloriana Dunn)为唇形科黄芩属下的一个植物种。茎直立或上升,有时具匍匐根茎,叶通常仅有3-4对,初时如莲座状排列。

  • 中文学名 偏花黄芩
  • 拉丁学名 Scutellaria tayloriana Dunn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科唇形科
  • 亚 科黄芩亚科
  • 属黄芩属
  • 亚 属黄芩亚属
  • 组顶序黄芩组
  • 亚 组宽叶黄芩亚组
  • 系韩信草系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偏花黄芩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有时具匍匐根茎,连花序高8-30厘米,粗1.2-2.5毫米,四棱形,被白色具节长柔毛,基部多少木质化。叶通常仅有3-4对,初时如莲座状排列,以后由于节间伸长呈交互对生,中部叶最大,坚纸质,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4.5-5.5厘米,宽3.8-4.5厘米,下部叶及近花序叶变小,先端圆形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具浅波状圆齿,上面绿色,下面较淡,具橙色腺点,两面均被白色具节糙伏毛,尤以下面沿脉上为甚,侧脉约4对,上面不显著,下面突出,在叶缘内方网结;叶柄长1-5厘米,中部者最长,扁平,密被白色具节长柔毛。花对生,于茎顶上排列成背腹向的总状花序;总状花序长7-15厘米;花葶状,序轴被具节长柔毛,序梗长1-4.5厘米;花梗长约2毫米,有具节长柔毛;苞片小,卵圆形,向花序顶端渐窄,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全缘,无柄,被长柔毛及腺点。花萼长约2.5毫米,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至紫蓝色,长(1.5)-1.8-2.5(3)厘米,基部成曲膝状,向上渐宽,喉部宽达6毫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内面仅下唇及冠筒中部后方被微柔毛余部无毛,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半圆形,两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丝细长,扁平,中部以下被纤毛。花盘肥厚,倾斜,前方隆起斜上;子房柄较长或不甚明显。花柱细长,无毛。子房光滑。小坚果未详。花期3-5月。[1]

偏花黄芩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下灌丛中或旷地上。

偏花黄芩分布范围

产自广东湖南西南部广西东北部,贵州。

民间用根入药,治热咳、吐血及血痢。

偏花黄芩的播种方法

种子处理:京黄芩种子用40~45℃温水浸泡5~6小时或室温下自来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稍晾,置于20℃左右温度下保湿催芽,待部分种子裂口出芽时即可播种。

播种时间:京黄芩一般春播3~4月份,秋播9~10月间,在土壤水分有保障的情况下以四月中旬前后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5℃时为宜,播种方法为散播、点播、条播三种,宜浅不宜深。

播种方法:京黄芩播种每亩用种1~2斤,种子播种后要覆盖细湿土2~2.5厘米,同时还要适时镇压和覆盖地面,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2]

偏花黄芩的种植方法

间苗定苗:黄芩在采取种子直播时,当幼苗长到4厘米高时要间去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0厘米定苗,育苗地不必间苗。

中耕除草:黄芩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保持疏松、无杂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合理施肥

施肥:黄芩苗高10~15厘米时追肥1次,施用量为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6月底~7月初亩追施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5千克,行间开沟施下,覆土后浇水。

追肥:黄芩次年收获的待植株枯萎后于行间开沟每亩追施腐熟厩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5千克、草木灰150千克,然后覆土盖平。

排水灌水:黄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雨季需注意排水,田间不可积水,否则易烂根,遇严重干旱时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

摘除花蕾:黄芩在抽出花序前,将花梗减掉,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长,提高产量。

病虫防治

叶枯病:清洁田园,初期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

根腐病:注意排水,实行轮作,及早拨出病株烧毁,病株处土壤用石灰消毒。

黄芩舞蛾:黄芩舞蛾发生时可用90%敌百虫防治。[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