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修行人有什么禁忌

修行人有什么禁忌,“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这心不可以乱动

目录

原文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 ——盘山禅师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说、不要去打听、不要想知道。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这就好了。因为我们修行,修身心清净,这个重要;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我们都要远离。“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昧”就是迷。口还说是非,说人家长短,还想知道这个事、那个事,你已经迷了,已经不觉了。“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这话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的完全一样。真正修道人,修道就是炼心,历事炼心。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觉悟。悟什么呢?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就是觉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把我的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怕我们自己迷得很深,业障很重;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业障重。自己不知道,别人为我们说出来了,真修行的人便赶紧磕头顶礼,感谢别人把自己点醒;迷惑颠倒的人就大发脾气了:“我有什么过失?”如果还不承认,就是着迷的人。可见,检点自己的过失,是修行功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身与骨都是外在的、无常、幻化的假相;唯有心才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动心就对了。“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这句话最重要,“心上无事”才算真修行人,修行上得力,有些真功夫了。

  “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这句话指禅宗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以现在通俗的话来讲,是时时刻刻提起正念。从修学净宗的行人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佛号,将佛号当成自己的“本命元辰”,念兹在兹。“心上无事”指心无杂念,而将这句佛号念得历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心上无事”就不会夹杂五欲六尘的烦恼,再加上不间断地念佛,渐渐便能圆满成就。

  最后一句话说出了成就者的心大概的相状,“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把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佛像,这心不可以乱动。“终日无人亦如此!”指环境很清净,一个人的时候是这个样子。“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幡”指旗子;“盖”指宝盖;“簇拥”指前呼后拥。在热闹的场面中,也像独处一样,心仍然不动,确确实实不为境界所扰动。“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受人家赞叹时,也不生欢喜心,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生起贡高我慢心;遭人家毁谤时,也不会放在心里,不会起怨恨、报复的心,心永远处于定的状态,才算有些定力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