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佛陀的四弟子

佛陀的四弟子
图片来自六图网

佛陀的四弟子,方才你们的争辩我都听见了,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苦楚的事本来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才是苦楚的底子。我即是由于这个缘由才放弃世俗的日子,开端学习佛道。我消除全部杂念,隔绝非分之想,不贪心肉体存在的快乐。这么做的意图是为了隔绝苦楚的本源,而求得涅槃。人一旦涅槃,肉体也就随之消除,这么全部忧患也就彻底完毕了,才干求得最大的安泰

目录

原文

  佛陀在舍卫城解说佛法的时分,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解说,结伴来到一个清静的地方。那时恰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并相互交流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    说著说著,不知不觉转到别的的问题上,其间一个弟子问我们:    “你们说一说,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啥最让人感到苦楚?”    “这有啥难的!我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到苦楚的是淫欲之心,当它发生的时分,通常带给人极大的苦楚,乃至招来杀身之祸。”一个弟子答复。    这个弟子的话刚完毕,另一个弟子就说:“我以为你说的不对,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苦楚的是饥渴。想想看一个人吃不到饭、喝不到水的容貌,还有啥比这更苦楚的呢?”    别的一个弟子听了也说:“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让人苦楚的是俄然遇到让人惧怕和惊骇的工作。”    这时分,那位最早提问的弟子开了腔:“你们三个都错了,世界上最让人感到苦楚的是生气愤恨之心,它一方面使人感到苦楚,另一方面又化成一种力气,使生气的目标接受无尽的苦楚,这才是世界上最让人感到苦楚的工作。”    四个人都觉得自个说的才是对的,所以争持起来,一直吵到太阳快下山仍是毫无结果。    佛陀知道了,黑夜便来到他们住的僧房中,同他们问询争辩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观点。佛陀听完他们的话,沉吟了一会儿,才对这四个弟子说:    “你们四个人的意见都没有捉住苦楚的本质,所说的都只是外表。本来,全国最苦楚的事莫过于人有肉体的存在,这才是最主要的缘由。不管淫欲之心、饥渴之念、愤恨之心或惧怕惊骇的心都是源自于人这个肉体。”    四个弟子听佛陀这么一说才开了窍。不停点头称是。随后佛陀又为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好久好久以前,有一个具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种神通的比丘,姓名叫做精进力。他常常独自到一棵大树下安静修行。在这棵树的附近住著四种动物,分别是野鸽子、小鸟、毒蛇和梅花鹿,它们共处得很和谐。    有一天黑夜,这四种动物火热谈论著自个的所见所闻,这时精进力完毕了修行,听见动物们有趣的说话,就持续坐在树下,闭著双眼静静听著。    不知不觉中,动物们转换了论题,开端相互问道:“世界上啥工作最苦楚?”    小鸟首先说:“依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苦楚的事即是饥渴。饥渴的时分,身体瘦弱又没有力气,双眼也开端昏花,还会神志不清,所以我以为饥渴是最苦楚不过的工作。”    野鸽子接著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苦楚的事不是饥渴,而是色欲。当色欲来暂时,为了满意自个,就会无所顾忌起来,不达意图绝难罢手,我觉得这才是最苦楚的工作。”    毒蛇短促的说:“你们两个的观点都不对。我以为愤恨的心才是最为苦楚的。那种心境一发生,通常会遗忘全部,把最佳的兄弟也当成敌人,不但让无辜的人遭到摧残,还可能为自个招来杀身之祸,这才是世界上最使人感到苦楚的事。”    毒蛇说完,悔花鹿也跟著宣布主意:“不对、不对!世界上最苦楚的事应该是惊骇的心境。我白天在林间或野地觅食时,精力老是高度紧张,一方面要防范神出鬼没的猎人,一方面又得防范凶恶的虎狼。假如稍微听到一点动静,就得立刻逃开,天天都得胆战心惊的过日子。这种惊惧和惧怕的心境才是最可怕的。”    梅花鹿一说完,小鸟就开端反驳,随后毒蛇和野鸽子也加进来,我们各持己见,谁也不让谁。    精进力听到这儿,终于不由得了,他俄然咳嗽了一声,那四种动物都停住嘴,一同转过头来看著他。    精进力对她们说:“方才你们的争辩我都听见了,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苦楚的事本来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才是苦楚的底子。我即是由于这个缘由才放弃世俗的日子,开端学习佛道。我消除全部杂念,隔绝非分之想,不贪心肉体存在的快乐。这么做的意图是为了隔绝苦楚的本源,而求得涅槃。人一旦涅槃,肉体也就随之消除,这么全部忧患也就彻底完毕了,才干求得最大的安泰。”    精进力讲完这番话后,就不再出声,闭上了双眼又持续修行。    那四种动物一时愣住了,我们都静静思索精进力的话,一时间心中恍然大悟,懂得了一些佛法的道理。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和蔼的望著眼前四个弟子,对他们说:    “那四种动物即是你们四个人的前身。你们的前身已经了解苦楚的底子地点,为啥如今还要再提出来争辩呢?”    四个弟子听了感到非常的羞愧,从此愈加勤苦修习,最终修得罗汉道,四个人都成了阿罗汉。[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