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佛教音樂

移除 2,102 位元組, 2 年前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 <big> 佛教音 樂</big> ''' ,在古时也叫'''佛曲''',属|-| [[ File:佛 教音 乐]]的一[[音乐类型樂.jpg|350px|缩略图| 种]]。原指佛教仪式 |[[梵呗]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518413701,1921353982&fm=26&gp=0.jpg 原图链接] ,但现在多包含透过[[唱 https://www.poco.cn/works/detail_id2640080 来自poco摄影 的图 工业]] 产生的录音音乐,此种[[音乐]]已结合[[流行音乐]],[[歌词]]亦不受限于[[佛经|-|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 经文]]或[[咒语]],可作为[[音乐治疗]]方式之一。
'''中&nbsp;文&nbsp;名&nbsp;''': 佛教音乐 (Buddhist music),简称佛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佛乐也可分为经咒类的“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
佛教音乐起源于[[山东]]东阿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着《太子颂》(即今浴佛赞)及《睒颂》,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盛于齐梁,普及隋唐。 '''外&nbsp;文&nbsp;名&nbsp;''':Buddhist music
'''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称''':佛乐  '''遗产级别''':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山西五台山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 '''佛教音乐''',在古时也叫佛曲,属[[宗教音乐]]的一[[音乐类型|种]]。原指佛教仪式中的[[梵呗]],但现在多包含透过[[唱片工业]]产生的录音音乐,此种[[音乐]]已结合[[流行音乐]],[[歌词]]亦不受限于[[佛经|经文]]或[[咒语]],可作为[[音乐治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cee490102wab5.html 佛教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新浪博客,2016-4-17</ref>方式之一。 佛教音乐(Buddhist music),简称佛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听后动容,起欢喜之心,动善意之念。可以说,佛乐是佛陀教化的殊胜之音,是音乐百花园中粲然绽放的一株清净[[莲花]]。佛乐也可分为经咒类的“梵呗声闻”<ref>[https://emumo.xiami.com/style/3350.html 佛教音乐歌曲分类],虾米音乐,2019-12-22 </ref>、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U2MDU2OTg4.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佛教音乐)秋水悠悠---禅乐],优酷,2014-8-15</ref>”。  佛教音乐起源于[[山东]]东阿鱼山梵呗<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577741378&ver=1&signature=fY4vHD*Ui1DpL7-RgZLwfws12W9-t*MspuHAtOC2zCghmvRGRY42xKf2GQLbdsBLW-BPWQiOS3ujH70iKzFMvJvSI0K8Eq*EXbviJGP7D7bWZz-a2oMNRjb8secog93OTUNcSFVA8RR2yVz*7fWWO9ruefNYlhWiCdRq9y-TlxA= 寻源探流 传承发展—从鱼山梵呗看佛教音乐的"中国化"], 山东鱼山梵呗非遗传承保护中心,2016-12-09</ref>。鱼山梵呗是中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太子瑞应本起]]》始着《[[太子颂]]》(即今浴佛赞)及《[[睒颂]]》,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传为后式有六契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盛于齐梁,普及隋唐。   唐朝年间(804年 —850 ~850 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鱼山声明”。真鉴大师请至[[韩国]],称之“鱼山”。故[[历史]]上曹植一直被尊为佛教音乐始祖-----梵呗创始人,鱼山也成为中国化佛教梵呗标准“丛林腔”的代名词。  
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佛教音乐鱼山梵呗等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佛教音乐 外文名Buddhist music 形式声乐和器乐作用“供养”、“颂佛” 分类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 简   称佛乐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山西五台山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Ⅱ-66 遗产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山东东阿 遗产编号Ⅱ-138 代表性传承人释永悟禅师起源梵呗 ]]
==梵呗==
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属于“三学”的“定学”范畴,后来逐渐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
鱼山梵呗是我国最早的梵呗,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 [[ 陈思王 ]][[ 曹植 ]] 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解决了一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贵在声文两得”,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及“亦云祖述陈思”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提倡传承发展光大,盛于齐梁,普及[[隋唐]]。唐朝年间(804年 —850 ~850 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鱼山声明”。请至韩国,称之“鱼山”。流失1777年至今,经 [[ 梵呗 ]] 传承人 [[ 永悟禅师 ]] 发弘誓愿、挖掘整理、正本清源,传承重辉,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保护项目,现称“鱼山梵呗”。有《 [[ 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 ]] 》《 [[ 鱼山梵呗声明集 ]] 》《 [[ 中国梵呗传承法要 ]] 》等专著行世。
有了曹植的经验,其后历经 [[ 支谦 ]] [[ 康僧会 ]] [[ 觅历 ]] [[ 帛法桥 ]] [[ 支昙钥 ]] [[ 昙迁 ]] [[ 僧辩 ]] [[ 慧忍 ]] 、[[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创作和提倡,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另创新声和改编佛曲,使古[[印度]]的声明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兴盛至今。由此得知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乐”均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故历史上尊称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
===汉地梵呗===
梵呗<ref>参见唐代古籍《[[一切经音义|慧琳音义]]》</ref> 来自「[[梵 (消歧义)|梵]]」和“呗匿”<ref>《佛光大辞典》: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ref> ,亦即呗匿,是佛教的唱诵形式。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来自 [[ 印度 ]] 的僧人到中国都以翻译经典为主,传授梵呗却并不多。根据《[[高僧传]]》卷十三的记载:「自大教东流,乃译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音无授。」<ref>{{cite journal|language=zh-tw|url=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2/532_12.html|title=试论佛教音乐的发展|author=释慧云|journal=香港佛教532期|publisher=香港佛教联合会|accessdate=2009-02-1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108162508/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32/532_12.html|archivedate=2009-01-08}}</ref>
公元6世纪,中国南朝僧人[[慧皎]]在其著作《[[高僧传]]》中记载:「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高僧传》卷十五)。这说明在6世纪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内已经流行“呗唱”。
梵呗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讲经仪式,通常行于讲经前后。其次是六时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课诵之用。最后就是经忏法会,譬如「 [[ 观音菩萨圣诞 ]] 」、「 [[ 梁皇宝忏 ]] 」、「 [[ 水陆法会 ]] 」等等。<ref>{{cite web|language=zh-cn|url=http://www.foyin.org/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044|title=佛教音乐|publisher=佛音网站|author=慧云|accessdate=2009-02-1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26034953/http://www.foyin.org/wenhua/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044|archivedate=2007-12-26}}</ref> 唐代之前产生的呗唱作品有《 [[ 如来呗 ]] 》(《 [[ 如来梵 ]] 》)、《 [[ 云何呗 ]] 》(《 [[ 云何梵 ]] 》)、《 [[ 处世呗 ]] 》,及《 [[ 赞佛偈 ]] 》等。唱词都出自佛经。
===巴利梵呗===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颂赞以[[巴利语]]为主,有时候夹杂方言。<ref>Khantipalo (1982, 1995).</ref> 其中,比较著名的上座部佛教梵呗有::*初次礼敬佛陀<ref>{{cite web|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chanting.zip|title=巴利文及英文翻译版本的梵呗}},{{cite web|title=初次礼敬佛陀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2-chant-02.mp3}}</ref> :*[[三宝 (佛教)|三宝]]<ref>{{cite web|title=三宝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3-chant-03.mp3}}</ref> :*[[五戒]]<ref>{{cite web|title=五戒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4-chant-04.mp3}}</ref>:*礼敬[[佛陀]]<ref>{{cite web|title=礼敬佛陀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5-chant-05.mp3}}</ref>:*礼敬[[佛法]]<ref>{{cite web|title=礼敬佛法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6-chant-06.mp3}}</ref>:*礼敬[[僧伽]]<ref>{{cite web|title=礼敬僧伽声音档案|url=http://www.buddhanet.net/filelib/mp3/07-chant-07.mp3}}</ref> :*反省五事<ref>Thanisaro (1997)</ref>
== 中国佛教音乐 ==
===汉传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可以分为赞、偈、咒、诵四大类。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以八句、六句或四句为一组。譬如《 [[ 戒定真香 ]] <ref>{{cite web|url=http://www.buddhist-canon.com/TN/TNFB/bdz/bdz.html|title=八大赞|accessdate=2009-02-1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4152118/http://www.buddhist-canon.com/TN/TNFB/bdz/bdz.html|archive-date=2008-05-14|dead-url=yes}}</ref> 、《 [[ 佛宝赞 ]] 》、《 [[ 杨枝净水 ]] <ref>{{cite web|url=http://www.amtb.tw/pdf/yzjs.pdf|title=净宗共修课本 杨枝净水|accessdate=2009-02-15}}</ref> 等。[[偈]],梵文唱,有五字体和七字体之分,有八句复唱,也有四句复唱。咒,即是咒文,由梵音转读,只可意会而不可解读。无韵咒常以[[木鱼|木鱼]]单点伴击;有韵咒则常以[[磬]]、[[铃|铃]]、铛来伴奏。诵,即唱诵,与赞同是韵体体裁,但更富音乐性 <ref>[https://www.xzbu.com/7/view-4317845.htm 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行知部落,2019-12-6</ref>
====历史====
=====东汉及三国时期=====
在三国时期的[[孙吴|吴国]],则出现了赞菩萨连句梵呗,是由[[孙权]]的「[[智囊]]」[[支谦]]所作。支谦名越,号恭明,[[月氏]]族后裔。精通汉文、梵文,后又学梵书,精通天文图谶,阴阳五行、音律、[[文学|文学]]等等。自[[黄武|黄武]]元年(222年)至[[建兴|建兴]]二年(253年),从事译经活动长达三十年,而他所创作的赞菩萨连句梵呗流行于[[江南]]一带。在翻译文学方面,他主张意译,尽量汉化佛教术语而少用胡音。正如《[[太平广记]]》卷八十七,说:「(支)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己妙善方言,方欲集众本,译为汉文,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中,所出《 [[ 维摩 ]] 》、《 [[ 大般若 ]] 》……等四十九经,曲得圣仪,辞旨文雅。」
到了支谦译经活动的末期,康居国康僧会抵达建康。他根据《[[泥洹经]]》创作了泥洹梵呗。康僧会本来于[[印度]]居住,后来跟随父亲的商旅前往中国,但却出家为僧,于吴[[赤乌]]十年(247年)开始翻译佛经。根据《[[高僧传]]》卷一记载,泥洹梵呗「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三国[[曹操|魏武帝]]第三子[[曹植]]根据[[东吴]][[月氏]][[优婆塞]][[支谦]]所翻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写成《 [[ 太子颂 ]] 》与《 [[ 睒颂 ]] 》,成为后来的渔山[[梵呗]]。梵呗是一种以短小佛偈为主,配合乐器伴奏,来歌颂菩萨的颂歌<ref>方立天(2001年)</ref> 。渔山,又名吾山,在山东省东阿县以西。曹植在[[太和]]三年被封为东阿王。他曾在游览[[渔山]],故被后人称之为「渔山梵呗」。
=====南北朝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有继续的发展。西晋末年,来自西域僧人帛尸梨密多罗曾经到[[建康]]的建初寺住居。根据宋赞宁的《[[宋高僧传]]》记载,「曾作胡呗三契,梵音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于今。」高音成了这个梵呗的声腔特点。东晋时,月支国支昙龠也到了建业建初寺,教授发音与转读,并且创作了「六言梵呗」,在当时非常流行。《高僧传》卷十三记载:「善转读,曾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音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弄,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 造,始终循环,未有如龠之妙,后进传罗,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声于今后。」
南朝[[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把《 [[ 善哉 ]] 》、《 [[ 大乐 ]] 》、《 [[ 大欢 ]] 》、《 [[ 天道 ]] 》、《 [[ 仙道 ]] 》、《 [[ 神王 ]] 》、《 [[ 龙王 ]] 》、《 [[ 灭过恶 ]] 》、《 [[ 除爱水 ]] 》、《 [[ 断苦轮 ]] 》等十篇梵呗定为正乐,并且设立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的梵呗,更举行[[无遮大会]]。<ref>{{cite web|url=http://zh.wikisource.org/wiki/%E9%9A%8B%E6%9B%B8/%E5%8D%B713|title=《隋书》卷13 音乐志上|accessdate=2009-02-14}}</ref>
=====隋唐=====
在隋唐时代,佛教音乐也不断流传,根据陈场《 [[ 乐书 ]] 》「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曲调有《 [[ 普光佛曲 ]] 》、《 [[ 弥勒佛曲 ]] 》、《 [[ 日光明佛曲 ]] 》、《 [[ 大威德佛曲 ]] 》、《 [[ 如来佛曲 ]] 》、《 [[ 药师琉璃光佛曲 ]] 》、《 [[ 龟兹佛曲 ]] 》、《 [[ 释迦牟尼佛曲 ]] 》、《 [[ 观法会佛曲 ]] 》、《 [[ 宝花步佛曲 ]] 》、《 [[ 摩尼佛曲 ]] 》、《 [[ 观音佛曲 ]] 》等等,共26曲。<ref>{{cite web| language=zh-hk| publisher=香港佛教联合会| title=漫谈「佛画」与「佛曲」| url=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3/503_11.html| author=| date=2007-10-18| accessdate=2008-11-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21215324/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3/503_11.html| archivedate=2009-03-21}}</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tw| publisher=佛教在线| title=唐代佛曲| url=http://big5.fjnet.com/whys/whysnr/200803/t20080331_66776.htm| author=| date=2008年3月31日| accessdate=2008-11-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318050359/http://big5.fjnet.com/whys/whysnr/200803/t20080331_66776.htm| archivedate=2009年3月18日}}</ref> 可见,佛教的发展丰富了民间音乐与说唱艺术。
=====宋辽金=====
随着宋朝北部边境的辽、西夏势力日盛,中国与印度与西域等地的文化交流大大减少,佛教音乐的发展也变得保守,并且逐渐与民间曲调合流。例如民间曲调的《 [[ 挂金锁 ]] 》、《 [[ 望江南 ]] 》、《 [[ 柳含湮 ]] 》、《 [[ 山坡羊 ]] 》、《 [[ 浪淘沙 ]] 》、《 [[ 阿弥陀赞 ]] 》、《 [[ 虔诚献香花 ]] 》、《 [[ 回向偈 ]] 》等佛曲流传至今。
=====元明清=====
元明清梵呗已极度通俗化,佛乐混入俗乐,实力衰微,但也使得俗乐的乐器、曲调风格有了较大发展。[[元朝]]时盛行南北曲,佛教歌赞也大受影响。[[明成祖]]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编《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50卷,就是采用当时流行的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其中前半部是散曲,后半部是套曲。散曲中有《 [[ 普天乐 ]] 》、《 [[ 锦上花 ]] 》、《 [[ 风鸾吟 ]] 》、《 [[ 喜江南 ]] 》、《 [[ 青玉乐 ]] 》、《 [[ 梧枝儿 ]] 》、《 [[ 沉醉东风 ]] 》、《 [[ 彩风吟 ]] 》、《 [[ 沉醉东风 ]] 》、《 [[ 步步娇 ]] 》、《 [[ 早香词 ]] 》等三十曲。《龟兹之声,南北曲调》,戴胜德;
=====近现代=====
近现代佛教音乐承自清代,也分南北曲调,有近二百曲,如《 [[ 戒定真香 ]] 》(挂金锁)、《 [[ 香供养 ]] 》(一绽金)等。《 [[ 十供养赞 ]] 》有三种调:《 [[ 望江南 ]] 》(香借养),《 [[ 柳含烟 ]] 》(虔诚献香花),《 [[ 金学经 ]] 》(戒香定香与慧香)。《 [[ 三宝赞 ]] 》和《 [[ 十地赞 ]] 》的曲调是《 [[ 柳含烟 ]] 》,《 [[ 西方赞 ]] 》是《 [[ 金砖落井 ]] 》,《 [[ 开经偈 ]] 》的曲调是《 [[ 破荷叶 ]] 》。至今仍有[[峨眉山]]、[[五台山]]、[[西安]]、[[福州]]等地,保存自元明流传下来的佛曲,它们采用唐宋的燕乐风格和元代曲调编成。
中国佛教的教歌《[[三宝歌]]》由民国高僧[[释弘一|弘一法师]]谱曲、[[释太虚|太虚大师]]作词。
===藏传佛教音乐===
藏传佛教的音乐是以佛殿乐为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慢慢演变成程序化的佛殿乐曲,并且有专门的乐队来演奏。佛殿乐,顾名思义就是它是因应寺院内宗教活动而产生,主要在佛殿中演奏。旋律优美,典雅肃穆,就是佛殿乐的特色。藏传佛教的每一所寺院,都流传着自己风格的佛殿乐。譬如[[甘肃省|甘肃省]]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拉卜楞寺]]的佛殿乐,诞生于18世纪初期。当时,由该寺的大活佛在从[[青海]]返回甘肃时,容许随从借奏乐来消除旅途艰辛的想法。自此旅途上奏乐自乐成了习惯,并成为拉卜楞寺院的规矩。他们在不同的时候,会演奏不同的传统的宗教曲,譬如清晨会演奏《 [[ 黎明晨曲 ]] 》,入夜后演奏《 [[ 卧宿曲 ]] 》。除此之外,拉卜楞寺保留下来的佛殿乐曲已寥寥无几,剩下《 [[ 姜怀优索 ]] 》、《 [[ 万年观 ]] 》、《 [[ 五台山 ]] 》、《 [[ 孝卡麻尔 ]] 》、《 [[ 喇嘛达夏 ]] 》、《 [[ 智布钦加居 ]] 》、《 [[ 仁钦恰尔帕 ]] 》、《 [[ 堆彭 ]] 》、《 [[ 巴华尔 ]] 》、《 [[ 投金千宝 ]] 》等等。
==应用场景==
1.朝暮课诵:
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 [[ 楞严咒 ]] 》《 [[ 大悲咒 ]] 》《 [[ 十小咒 ]] 》《 [[ 心经 ]] 》(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 [[ 宝鼎赞 ]] 》)、唱《 [[ 回向赞 ]] 》《 [[ 赞佛偈 ]] 》、绕念佛号、唱《 [[ 发愿偈 ]] 》、三皈依、诵《 [[ 大吉祥天女咒 ]] 》、唱《 [[ 韦驮赞 ]] 》。
晚课的内容和程序为:诵《 [[ 阿弥陀经 ]] 》(或《 [[ 大忏海文 ]] 》)、蒙山施食、唱《 [[ 回向偈 ]] 》、《 [[ 赞佛偈 ]] 》、绕念佛号、唱《 [[ 发愿偈 ]] 》、 [[ 三皈依 ]] 、唱《 [[ 伽蓝赞 ]] 》。
2.祝圣佛事:
这类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的诞生日、 [[ 出家日 ]] [[ 成道日 ]] 、涅日,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师圆寂纪念日等。如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 [[ 浴佛节 ]] ”,即为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佛经记载,此日佛陀“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后来佛教四众弟子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亦以各种香水灌洗佛像。
浴佛仪式的程序分为八项:
(1)集合僧众;(2)迎请佛像;(以上两项没有唱念,只有礼拜。)(3)将佛像请回,唱《 [[ 稽首皈依大觉尊 ]] 》;(4)将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后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释迦大赞》;(5)主法者敬致诵词;(6)祝圣绕佛,唱《 [[ 佛宝赞 ]] 》、《 [[ 赞佛偈 ]] 》;(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8)圆满礼佛,唱《 [[ 浴佛功德殊胜行 ]] 》。
3.普济佛事: 这类佛事是为现前之人忏悔业障、植福延龄,或为超荐先亡、救拔恶道众生而举行的。主要有:
==用途==
[[ 十诵律 ]] 》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相传昔时有僧讽诵《 [[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 》,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
[[ 长阿含经 ]] 》中记载: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 法华经 ]] 》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 南海寄归传 ]] 》: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 [[ 水洛因 ]] 》《 [[ 八句赞 ]] 》《 [[ 准提咒 ]] 》《 [[ 普庵咒 ]] 》等。其中《 [[ 普庵咒 ]] 》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 [[ 释章谈句 ]] 》《 [[ 初起咒 ]] 》《 [[ 香赞 ]] 》《< [[ 莲台现瑞 ]] 》《 [[ 二起咒 ]] 》《 [[ 钟声 ]] 》《 [[ 鼓声 ]] 》《 [[ 钟鼓同声 ]] 》《 [[ 鸣钟和鼓 ]] 》《 [[ 清江引 ]] 》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梵呗在寺院中主要用于三方面:===
二,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
三,道场忏法。在这些法事活动中举唱焚呗,称为作梵,佛教认为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所以教徒按照梵呗初梵、中梵、后梵这三节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动的前边、中间、后边选择作梵。但近世在讲经传法时已将传统的《 [[ 如来梵 ]] 》《 [[ 云何梵 ]] 》《 [[ 处世梵 ]] 》改呼《 [[ 钟声偈 ]] 》:“钟声传三干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呗。
六时行道梵呗,为古来各宗所共遵行。无论何宗何派,均受持诵习朝暮课诵。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萨祖师诞服及纪念日,在功课的前边、中间另加有梵呗。六时行进梵,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29字构成,故称为六句头赞。北方还有一种赞谱名《 [[ 迓古令 ]] 》,赞词共有十条,亦名十供养赞,即香、花、灯、涂、果、乐、茶、食、宝、衣各系一谱,第一赞《 [[ 清净妙香 ]] 》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赞谱唱念,八句赞系由八句赞词构成,多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之,亦称大赞。如《三宝赞》《 [[ 弥陀赞 ]] 》《 [[ 观音赞 ]] 》等都以八句构成。
道场忏法,其旨在化导俗众,即“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所以其仪式尤为重视歌咏赞叹,道场忏法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有《 [[ 蒙山施食 ]] 》《 [[ 瑜伽焰口 ]] 》《 [[ 水陆 ]] 》《梁皇宝忏》《 [[ 大悲忏 ]] 》《 [[ 三昧水忏 ]] 》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梵呗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多以《 [[ 四大祝延 ]] 》《八大赞》为主。即《唵嘛呢叭* (左口右弥)吽》《 [[ 唵捺嘛巴葛瓦帝 ]] 》《 [[ 唵阿穆伽 ]] 》《 [[ 佛宝 ]] 》《 [[ 西方 ]] 》《十供养》等赞呗,除此以外,佛教徒在每堂忏法结束时,加一些俗调赞词来慨叹人生无常,劝世人早日觉悟,回头是岸,如《青山无雨叹人忙》《 [[ 春宵梦 ]] 》《 [[ 南柯一梦熟黄粱 ]] 》等。或者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妙境,祈亡者灵魂勿恋红尘,回向西方,同登极乐彼岸。
经过历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古代许多宗教仪式中被普遍运用。首先,在讲经时必用赞呗,这类赞呗一般行于讲前讲后。据宋元照《 [[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 》卷三十九所记讲经应遵行的节目称:初礼三宝、二升高座、三打磬静众、四赞呗、五正说、六观机进止、七说竟回向、八复作赞呗、九下座礼辞。另据圆仁《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卷二所记讲经顺序是:打讲经钟,大众上堂;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登座毕,一僧开始“作梵”,唱“云何于此经”一偈;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讲经;讲毕,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其次,六时行道必用赞呗,这是古来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课诵,犹可见其遗风(详见“课诵”)。再次,道场忏法因其旨在化导俗众,所以其仪式尤其重视赞呗。据隋智□《 [[ 法华三昧忏仪 ]] 》第八“明行道法”所记行道次序称:行道欲竟,称三宝名,烧香正念作契呗,呗竟,唱“三皈依文”。最后,在一般斋会时亦常行赞呗。据载,唐大历中(766年 —779 ~779 年)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设“八关斋会”,曾饭千僧于开元寺,其余官民各设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斋会,当时“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垧;[[赞呗]]香花,喧填于昼夜”(《 [[ 金石萃编 ]] 》卷九十八颜真卿撰《 [[ 八关斋会报德记 ]] 》),可见,赞呗当时在民间亦是相当盛行的。
赞呗在中国流传之后,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据[[道宣]]记载唐代的情况说:“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然其大途,不爽常习。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引者注)关中(指北方长安地区--引者注),巨细天隔,岂非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秦壤雍冀音词雄远,至于咏歌所被,皆用深高为胜。”(《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卷四十),可见南北梵音各有特长。宋代赞宁亦论梵音有南北二体,并指出这是由于授受渊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说:“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弘通。兰乃目氏之生,会则康居之族。……部类行事不同,或执亲从佛闻,更难厘革;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致令传授各竞师资,此是彼非,我真他谬;终年矛盾,未有罢期。”(《宋高僧传?读诵篇论》卷二十五)
就赞叹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 [[ 如来呗 ]] 》、《 [[ 云何呗 ]] 》和《 [[ 处世呗 ]] 》三种。《 [[ 如来呗 ]] 》有二偈,出《 [[ 胜鬘经 ]] 》。其一为“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其二为“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此二偈均为行香赞佛时所唱,故又称为《行香梵》。《 [[ 云何呗 ]] 》亦有二偈,出《涅盘经》。其一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其二为“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 处世呗 ]] 》出《 [[ 超日明经 ]] 》,即“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其中,《云何呗》与《处世呗》至元代仍然流行于寺院(见《 [[ 敕修百丈清规 ]] 》卷五《 [[ 沙弥得度 ]] 》仪式)。但到近世,讲经时已改唱《钟声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两个赞呗了。
后世于课诵、祝延等时举唱的赞呗,一般最为流行的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构成,故称六句赞。其代表作品为“炉香乍爇”《[[香赞]]》,其余佛菩萨、[[韦驮]]、伽蓝等赞词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赞韵调流行最广。六句赞多于法事开始时唱之,目的是启请诸佛。八句赞亦称为大赞,一般由八句构成。其代表作有《三宝赞》、《弥陀佛赞》、《 [[ 药师佛赞 ]] 》等。八句赞多于诵经之后或法事中间唱之。近世佛教寺院于佛诞、安居等时往往唱“四大祝诞”、“八大赞”等名赞。唱念时通常只用点板记谱,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准之高低以及旋律过板等,均依口授而无定则。
==当代佛教流行音乐==
通俗易懂的佛教歌曲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的功能。佛经大都艰深难懂,若想读懂佛经、通晓佛理,实非易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无功而废,但以佛教内容创作的「人间音缘」音乐则智慧地化解了这一障碍,佛教音乐的创作,其传播不受民族、国界、语言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可谓是弘法的利器和方便善巧。星云大师曾说:「凡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都是人间佛教。我一生努力弘法的方向,就是把佛教落实人间,使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灵中、人际间都很和谐。」
[[ 星云大师 ]] 为了引导青年学佛,就以音乐的方式,以佛教歌曲为桥梁进行弘法布教,使佛陀的教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心灵的加油站。大师一直以歌曲结缘大众,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人间音缘作品:
===作品===
*《 [[ 阿弥陀佛 ]] 》*《 [[ 大悲咒 ]] 》*《 [[ 大明咒 ]] 》*《 [[ 般若波罗密多心咒 ]] 》*《 [[ 地藏菩萨 ]] 》*《 [[ 菩提本无树 ]] 》*《 [[ 观音经 ]] 》*《 [[ 极乐歌 ]] 》*《 [[ 三世因果歌 ]] 》*《 [[ 心经 ]] 》*《 [[ 忏悔 ]] 》*《 [[ 聆听 ]] 》*《 [[ 云水禅心 ]]
*《[https://www.xiami.com/song/f83Fv3dd49?spm=a1z1s.3521865.23309997.59.RpJydS 佛说阿弥陀经]({{lang-ja|仏说阿弥陀経}})》
*《[https://www.xiami.com/song/bCkHULi123bb?spm=a1z1s.6659513.0.0.thdpks 佛子行三十七诵]》(齐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和[[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进入国务院公布的《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保护体系中。这一事件标志着佛教界本身和社会各界佛教音乐保护意识的觉醒。佛教音乐在近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中国的佛教音乐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鱼山梵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缘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悠长的 [[ 历史 ]] 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五台山的法事仪式都是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  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 注释 =={{NoteFoot}}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五台山佛教音乐的遗存,可以使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活、宗教与[[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艺术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
== 参考文献 视频==
=== <center> 引用 广东音乐 相关视频</center>==={{Reflist|30em}}
=== <center> 来源 ==={{refbegin}}; 书籍* {{cite book |author=Indaratana Maha Thera, Elgiriye |year=2002 |title=Vandana: The Album of Pali Devotional Chanting and Hymns |location=Penang, Malaysia |publisher=Mahindarama Dhamma Publication |url = 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vandana02.pdf |deadurl=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14032020/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vandana02.pdf |archivedate=2012-11-14 }}* {{cite book |author=Khantipalo, Bhikkhu |year=1982 |title=Lay Buddhist Practice: The Shrine Room, Uposatha Day, Rains Residence'' (The Wheel No. 206/207). |location=Kandy, Sri Lanka |publisher=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url =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khantipalo/wheel206.html}}* {{cite book |author=Thanissaro Bhikkhu |year=1997 |title = AN 5.57, Upajjhatthana Sutta: Subjects for Contemplation|url =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an/an05佛教音乐:大悲咒 </an05.057.than.html}}{{refend}}center>
== 外部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23204450/http://www.tingfanyin.com/ 听梵音]* [[中国佛教协会]] 编:《[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5.htm<center>{{#a11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httpsiDisplay:l0885d1v4fd|560|390|qq}}<//web.archive.org/web/20150216030213/http://www.fojiaoyinyue.org/ 佛教音乐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16022711/http://www.dharmanet.com.br/multimidia/mp3.php 佛法网]center>
==参见==<center> 佛教音乐:因果 </center>
<center>{{#iDisplay:p0710ijyukq|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Bu]]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Category:913 聲樂;歌曲]]
26,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