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佛教里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孩子是谁

佛教里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孩子是谁?
图片来自六图网

佛教里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孩子是谁?同人世全部的父亲母亲一样,佛陀爱着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但他并没有将人世的财富留给他,而是将出人世的瑰宝交给了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

目录

原文

 小罗睺罗的父亲是悉达多王子,他的母亲是耶输陀罗。他是释迦族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皇孙。

  在小罗睺罗出生的第七个晚上,悉达多王子骑上一匹白快马离开了皇宫,出家修行。那天晚上,全部皇宫的人员、侍卫沉睡不醒,没有人注意到悉达多王子的这个行为。小罗睺罗天然也不破例,安睡在母亲的怀中。有很多思维家和佛学家快乐地称,那一天为人类一起福报的闪现。因为那一天,悉达多王子离家的行为是那么的顺利,没有遇到一点的妨碍。尽管事前,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悉达多也许的出家,而设置了很多的防卫设备和防卫人员,但是,在那一天晚上,这全部全部都安静着。 ​   悉达多王子出家修行,六年中克服了各种妨碍,最终在菩提树下满意成佛,号释迦牟尼。

  自父亲离走后,小罗睺罗就独自和母亲一同日子在皇宫中。直到那一年,他七岁,他证悟的父亲---释迦牟尼佛带着弟子们回来了!母亲激动地为小罗睺罗打扮,并组织他去拜见他的父亲---巨大的佛陀!小罗睺罗的回忆中,还没有父亲的面容。佛陀那些三头六臂的弟子们,为了测试一下小罗睺罗的才干,等他踏进房间时,都成为了跟释迦牟尼佛一摸一样的外表。但是,小罗睺罗对他们连看也不看,凭着自己的直觉,径直地走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行礼磕头,并叫了声:“父亲!”这时,弟子们就都还回了原样。

  小罗睺罗的这个表现实在让人惊叹!佛陀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但是,佛陀并不觉得年少的罗睺罗成为一国之君,会是一个好的效果。所以,他说服了小罗睺罗的母亲,他的前妻耶输陀罗,让小罗睺罗跟从他修脱节之道。佛陀让他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为小罗睺罗剃度,并让小罗睺罗拜才智第一的舍利弗为亲戒师,由舍利弗为小罗睺罗宣说沙弥十戒。

  所以,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便成为了佛教史上第一个剃度出家的孩童。从此,佛陀建立了沙弥原则。

  因为罗睺罗还很小,僧团严峻的原则和清净对他来说,并不是一瞬间就能当即习气的。但是,他默默地尽力着。他深深地了解,佛陀是全国全部众生的父亲。佛陀对小罗睺罗的教学也非常的严峻。最早的经典《罗云经》即是佛陀专门为小罗睺罗开示的,主要是用洗脚的木桶来做比方,为罗睺罗解说诚笃的重要性。

  那时的僧侣,是赤足讨饭乞讨而食的。前期僧团中的成员,很多都是释迦族的皇室和贵族。他们抛弃了优胜的人世日子,严峻遵照佛陀的教训,讨饭乞讨而食。小罗睺罗在僧团中是最小的,长途的步行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并且因为年幼的缘由,还常常遭到欺压。

  一次,小罗睺罗跟从僧团去王舍城乞食。一个流氓将沙子仍在了他的钵里,还用木棒打了他的头。冤枉可想而知!这时,舍利弗对他说:“佛陀劝诫我们,在荣誉的时分不要使自己的心高举;在受辱的时分,也不能心生嗔恨。罗睺罗,这个人世没有比忍辱的人更勇敢的人了。任何力气也打败不了忍辱。”

  小罗睺罗平静地到河滨,用清水洗净了身上的血污。

  佛陀往后知道了这件事,夸奖了罗睺罗。

  在罗睺罗二十岁的那年,佛陀观见罗睺罗的慧根老到,为他开示了《小罗睺罗经》。那年,罗睺罗尊者证得圣果。

  同人世全部的父亲母亲一样,佛陀爱着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但他并没有将人世的财富留给他,而是将出人世的瑰宝交给了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

  佛陀既为父亲,又为老师。罗睺罗既为孩子,又是弟子。[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