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还会不会生病衰老

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还会不会生病衰老?
圖片來自一点资讯网

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还会不会生病衰老?后来,佛又开示大众说:“人世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数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分别。但是在人世,这四件事是诸天、世人甚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防止的。不醒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脱节之道,便会在存亡中轮回。因而,咱们应当寻求涅槃这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爱分别这些作业应当常念为无常。”

目录

原文

阿难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感受佛身体的松缓。

释尊也曾患病,这在初始佛教的经典中有所记载。《长老偈》中说到,释尊早年得过风湿病,当时为了清除释尊的病患,乌帕瓦那长老还专门到施主提婆亥得婆罗门家讨取了药物与开水,并对施主说偈云:“善逝牟尼佛,受风染疾病;叫声婆罗门,请把热水备。佛应得施舍,应供受敬重。”《长老偈》归于巴利三藏中经藏《小部》中的第八经,而巴利三藏系上座部所传,是最陈旧的佛典之一。释尊在印度游化于湿热、多雨的区域,又常常露宿在外,患风湿类疾病是能够了解的。这段记载并未提及释尊患病与服药是不是属圣者的便利示现,但是却让咱们感受到了当年坚持“我在僧数”的人世佛陀与大众是那样的靠近。

叙说释尊身力时,曾引证《大毗婆沙论》的观念——“佛身力难敌无常力”,说清楚释尊一生中身力由盛而衰的改动进程。对于释尊身体示现的这种老化表象,《增一阿含经》曾记载过一段佛晚年时与阿难尊者的感人对话。

那时,佛正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孑立园弘法。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感受到佛身体的松缓,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何皮肉也会懈怠老化,不如早年?”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去世所恼。我如今已是陵夷之年,年近八十,这是天然的表象,家常便饭啊。”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伤心地说道:“唉!变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

后来,佛又开示大众说:“人世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数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分别。但是在人世,这四件事是诸天、世人甚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防止的。不醒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脱节之道,便会在存亡中轮回。因而,咱们应当寻求涅槃这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爱分别这些作业应当常念为无常。”

在初始佛教经典中,有着释尊老迈的记载,但即便如此,佛也照常因为满意的积德行善而迥异于常人,《大毗婆沙论》中便记载了诸佛都是没有青丝和皱纹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