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佐藤春夫

移除 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佐藤春夫被視為日本新浪漫主義作家,特點是將日本的古典美學一一”風流"("醉心月光"的詩情,帶有無常的美感)與日本傳統文學的無常感和古代"物哀"美意識聯繫起來,從新的視角對"風流"作出自己的新解釋,強調了風流不是意志的東西,而是直感的、感覺的、即興的東西。
 
==大正年間最著名的文豪之一==
佐藤春夫是日本大正文學時代末期與[[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齊名的文人。由於祖上世世代代行醫,因此,佐藤家族世代精通"漢文"。加之其祖父、父親酷愛詩文,因此他從少年時代起便受到了"漢文"、"漢學"的熏陶。。他父親經常教導他"切不可忽視對支那文學的研究" 。隨著閱歷的增加,遂下決心"即使是獨學固陋,我也要通系起對於日本文壇由來仰賴極多的中國文學的關心,由自己帶著必須有補於其萬一的過分的使命前進。這是佐藤春夫"才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過的抱負。
1921 年,佐藤春夫又發表了他的詩集處女作《殉情詩集》,這是一部反映愛情與失戀的抒情詩。一反抒寫白話文自由詩體的時代潮流, 以傳統的詩體〈七五、五七為主調的文言格律詩)成功地抒發了人的哀婉痴情 ,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
 
大正末期是佐藤春夫的文學全盛時期,其名聲超過了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除了作詩,寫小說、散文,也寫過許多著名的文論。如,有關[[森鷗外]]歷史小說的著名評論《讀新曆史小說之先驅〈志氣〉》(连載《昂》1913年8月)<ref name="肖霞2003">{{cite book|author=肖霞|title=浪漫主义: 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52AAAAIAAJ|year=2003|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7-2641-0}}</ref>。
 
佐藤春夫也是[[郁达夫]]的偶像。1923年,郁达夫在于北上就任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途中写给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一封信里,曾谈到:“在日本现代作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ref>{{cite book|title=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GMtAQAAIAAJ|year=2007|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ref>”
==四角情事==
'''* 讓妻事件'''<br>
小田原事件後的幾年間,佐藤春夫在家鄉與一名女子結婚,後來也和谷崎潤一郎恢復交情。在1930年,他又離婚,因為聽說谷崎打算讓千代跟自己的弟子結婚,前來商談。結果是由弟子退出,佐藤春夫決意和千代結婚。1930年8月19日早晨,佐藤春夫、千代和谷崎潤一郎聯名在『朝日新聞』上發表公開信,谷崎潤一郎與千代離婚,孩子和母親一同生活,千代與佐藤春夫結婚,這就是著名的讓妻事件。
==大正年間最著名的文豪之一==
佐藤春夫是日本大正文學時代末期與[[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齊名的文人。由於祖上世世代代行醫,因此,佐藤家族世代精通"漢文"。加之其祖父、父親酷愛詩文,因此他從少年時代起便受到了"漢文"、"漢學"的熏陶。。他父親經常教導他"切不可忽視對支那文學的研究" 。隨著閱歷的增加,遂下決心"即使是獨學固陋,我也要通系起對於日本文壇由來仰賴極多的中國文學的關心,由自己帶著必須有補於其萬一的過分的使命前進。這是佐藤春夫"才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有過的抱負。
1921 年,佐藤春夫又發表了他的詩集處女作《殉情詩集》,這是一部反映愛情與失戀的抒情詩。一反抒寫白話文自由詩體的時代潮流, 以傳統的詩體〈七五、五七為主調的文言格律詩)成功地抒發了人的哀婉痴情 ,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
大正末期是佐藤春夫的文學全盛時期,其名聲超過了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除了作詩,寫小說、散文,也寫過許多著名的文論。如,有關[[森鷗外]]歷史小說的著名評論《讀新曆史小說之先驅〈志氣〉》(连載《昂》1913年8月)<ref name="肖霞2003">{{cite book|author=肖霞|title=浪漫主义: 日本之桥与"五四"文学|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52AAAAIAAJ|year=2003|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7-2641-0}}</ref>。
 
佐藤春夫也是[[郁达夫]]的偶像。1923年,郁达夫在于北上就任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途中写给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的一封信里,曾谈到:“在日本现代作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ref>{{cite book|title=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GMtAQAAIAAJ|year=2007|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ref>”
== 參考资料==
{{Reflist}}
9,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