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伽罗呵的故事

伽罗呵的故事,弗卢酰见迦罗呵的妻子一片真诚,却苦于迦罗呵的挑剔,非常地生气,于是教她一个方法,如果迦罗呵再嫌弃饭菜难吃,就在他身旁小声地念这首偈子──无亲游他方,欺狂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嫌?

目录

原文

   从前,在伽尸国的波罗奈城,有位弗卢酰婆罗门,他的门下有五百名弟子,是位人人敬重的国师。

一天,弗卢酰家中有位佣人,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迦罗呵。迦罗呵从小天资聪颖、记忆力佳,凡是听过的法,都能忆持不忘。他在国师家中担任孩子们的仆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有次和大家起了冲突,一时负气便逃离波罗奈,远走他国。

到了邻国的迦罗呵,谎称自己是耶若达多,是弗卢酰婆罗门的儿子,离乡背井,特地来向国师学习婆罗门法,国师深受感动,当场就答应他的请求。聪明伶俐的迦罗呵,在波罗奈时曾经听过婆罗门法,现在又接受国师的教导,自然表现优异,国师十分欢喜,不但指派他教授自己的五百名弟子,还把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以后,耶若达多的生活渐渐地丰足安乐,但是,身在福中的耶若达多,不但不知足,还常常嫌弃妻子作的饭菜不合他的口味。心地善良的妻子一点儿也不抱怨,甚至愿意学习波罗奈的饮食,以讨丈夫欢心。后来,弗卢酰得知逃脱仆人迦罗呵的下落,便准备出国将他捉回。这天,恰巧迦罗呵与门徒外游,远远看见弗卢酰一行人迎面走来,他惊慌不已,急着打发随行的门徒离开,之后自行走到弗卢酰面前,顶礼跪拜苦苦地哀求说:“我来这里,谎称您是我的父亲,才能投靠国师学习经典,娶他的女儿,请您不要张扬我的秘密,我以后一定会侍奉您。”弗卢酰认为迦罗呵有心悔改,便不再追究,还安慰他说:“你确实是我的儿子啊!”并跟着迦罗呵一起回家。

一进家门,迦罗呵告诉家人,自己的亲人来探望大家,迦罗呵的妻子喜出望外,准备了种种佳肴招待弗卢酰。用餐完毕后,迦罗呵的妻子等到适当的时机,私下请教弗卢酰,她恭敬顶礼虚心地问:“我照三餐事奉丈夫,可是都不满他意,希望您指点,耶若达多以前在家里喜欢吃哪些菜,我愿意学习。”弗卢酰见迦罗呵的妻子一片真诚,却苦于迦罗呵的挑剔,非常地生气,于是教她一个方法,如果迦罗呵再嫌弃饭菜难吃,就在他身旁小声地念这首偈子──无亲游他方,欺狂天下人,粗食是常食,细食复何嫌?

送走了弗卢酰,迦罗呵故态复萌,吃饭时依旧挑剔生气,待在身旁的妻子照着弗卢酰的方法,不慌不忙地诵出偈子,只见迦罗呵满脸怒气,却不敢多言。为了怕妻子揭发他的身份,从此以后,迦罗呵低声下气百般地随顺妻子,再也不敢发怒嫌弃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