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优波毱多尊者战魔王波旬

优波毱多尊者战魔王波旬魔王在磨砺着我们的信念和意志。魔使我们更加坚强,与魔同在的日子,其乐无穷。当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魔哪里是魔,他分明是菩萨哟

目录

原文

  禅门西天第四代祖师名叫优波毱多,吒利国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聪慧过人,年十七岁时,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点化而出家,事师三年,得尊者心印,号西天第四祖。商那和修尊者见佛门后继有人,便归隐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南象白山中。

  年仅二十岁的优波毱多作为佛门领袖,再也无人约束他,过多的顺境使他忘记了过去恩师的教导,心中的骄慢懈怠渐渐生起。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从定中得知此事,便以威神之力,来到优波毱多及其徒众面前,显现龙奋迅三昧,令他们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了无欲无碍的大圣人。

  证果的四祖随缘度化众生,凡每度得一人证阿罗汉,他就在石室里放一根竹签,时间久了,竹签竟装满了石室。由于世上每有一个证果的圣人出现,大地就会发出微妙的震动,住在魔宫的波旬(即是魔王)看到他的子孙越来越少,非常气愤,决定要修理修理四祖优波毱多尊者。

  一天,魔王波旬化作风情万种的美女,手持七宝华鬘,来到四祖面前,趁他入定之机,把华鬘带在他的脖子上,想等他出定了勾引戏耍他一回。在定中的尊者早就知道了魔王波旬的馊主意,但出得定来,假意非常高兴,暗中取来人、狗、蛇三尸,化成华鬘,对波旬甜言蜜语地说:“哎呀,小姐,万分感谢你的布施,你的华鬘和你的美丽令人迷醉。为了向你表达我最诚挈的谢意,我特意从大自然中采撷百花,做成华鬘,我把它奉献给你,而你的美丽配上这百花鬘,将更加艳丽无比。”

  魔王一听,差点乐坏了,心想:优波毱多呀,只不过徒具虚名罢了,看来你和你的无数弟子,转眼就全要成我魔宫的人了,哈哈!

  魔王一边绞尽脑汁地盘算着怎么收拾四祖,一边接过华鬘,戴在颈上。忽然,华鬘越来越深重,不一会儿,竟现出原形来——脖子上挂着的哪是什么华鬘,而是三具臭不可闻的尸体,那腐肉、尸水和着到处乱钻的蛆虫,弄得魔王满身都是。波旬暴跳如雷,怒火万丈,试着除掉这臭秽的玩艺儿。他先用火烧,结果臭尸没有烧着,反倒把他最吓人的怪胡须烧的精光;他用刀砍,除了在身上留下无数深深的伤痕之外,尸体的鬘纹丝不动……

  魔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能除去尸体,只有到天宫找诸天王,哪知这些天王早就躲起来了,不想理他,谁叫魔王平时专门跟天王作对哩。他又跑到六欲天宫找上帝,上帝说:“这事我管不了,你去找大梵天王吧,他的神通是我所知道最为广大的了。”

  大梵天王果然见多识广,说:“这是佛陀的弟子跟你开玩笑的,他的神变呀,不是我等能解决的。”

  “求求你啦,你一定要给我想想法子呀。如果不去除这臭物,我这魔王的脸往那儿搁呀!”魔王在哭丧着脸哀求道。

  大梵天王闭着眼算了算说:“我法子倒有一个,不知你是否愿意?”

  “只要能除秽物,我什么都愿意!”

  “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大梵天王以偈颂为他开示道。

  波旬狠狠地从耳朵里揪出一条臭蛆,什么也没听清,也可能是急的。之乎者也的那一套,他本来也搞不懂。

  “那么,你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就是皈依优波毱多尊者。”

  已经玩到这份上,是面子重要还是生命重要?魔王没有选择,唯有听从大梵天王的。当他再次来到尊者面前,请求宽恕,并发誓说愿意永远皈依佛教,不再为害世界了。

  尊者见他说的诚肯,就教导他以后不许为非作歹,因为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受到伤害的将是自己;要懂得尊重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忽视生命尊严的结果,便是你自己没有尊严……魔王当即表示:“依教奉行。”那恶臭的尸体应声而除。波旬现在是否还听尊者的话,那就不得则知了。

  奉行“毫不利已,专门整人”主张的人,便是魔王眷属。精诚的团结,无间的友谊,慈悲广大的心灵,度尽苍生的宏愿……这是菩萨的行处,也是魔王最害怕的行为。

  当你布施的时候,波旬会说:“那不是布施,他是为了得到自我的安慰,他想要得到荣誉和回报。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是虚情假意的,因为……”

  当你持戒时,波旬会说:“他的为人我最清楚,他的内心世界充满黑暗,持戒只是他外在的表象,他……”

  当你精进修持时,波旬会说:“我知道他一直非常懒怠,但他这几天怎么就忙乎起来了?哦,我明白了,他又想表现表现了。”

  然而,当我们听了这些话的时候,生起一念的嗔心或退心时,你就中了魔的计,遂了魔的心,因为这是魔王所期盼的,这是魔所意愿的。如果没有魔的存在,在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我们成功的可能也将失去,因为魔王在磨砺着我们的信念和意志。魔使我们更加坚强,与魔同在的日子,其乐无穷。当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魔哪里是魔,他分明是菩萨哟,因为他使你成就。[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