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拉斯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伊拉斯謨(1466年 - 1536年),外文名: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Erasmus von Rotterdam,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今荷蘭和比利時)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語寫作的古典學者。

神學家[1]指稱所有對神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的專家。在基督教[2]於羅馬獲得勝利以後,神學一詞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信仰觀的諸多理論。

簡介

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路德欽佩並渴望結交伊拉斯謨。可是後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論意志之束縛》來反駁他,此後伊拉斯謨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為野蠻的書。

儘管伊拉斯謨終生都是一個天主教徒,但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他認為驕奢過度的羅馬天主教會,甚至拒絕接受後者授予的樞機職位。

在《論死亡之準備》(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聲明了自己的觀點——永久生命的保證不在於教堂中的聖禮和儀式,僅在於對基督贖罪的信念。

伊拉斯謨整理翻譯了《聖經·新約全書》新拉丁文版和希臘文版。他創作的作品有《愚人頌》,《基督教騎士手冊》(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和《論兒童的教養》(On Civility in Children)等等。他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排名第五,次於排名第四的雷文虎克。

人物生平

霍爾拜因用銀尖筆和粉筆對伊拉斯謨雙手的寫生,大約成畫於1523年,(盧浮宮藏)

霍爾拜因用銀尖筆和粉筆對伊拉斯謨雙手的寫生,大約成畫於1523年,(盧浮宮藏)

伊拉斯謨原名Gerrit Gerritszoon(荷蘭語寫成 Gerhard Gerhardson),一般認為生於鹿特丹,但最近有研究顯示他出生地其實在今天荷蘭的豪達(Gouda)。儘管他的名字已經和鹿特丹這座城市分不開,但他事實上只在那裡生活了四年便離開了,至死也沒再回去過。後人只能從他著作的隻言片語中拼湊出關於他家庭和早年歲月的信息。幾乎可以肯定他是一個私生子。他父親後來成為了牧師,易名Roger Gerard。關於他母親的信息,人們除了知道她名叫Margaret,是位醫生的女兒之外,便一無所知了。儘管是私生子,伊拉斯謨幼年仍然得到了父母的照料,直到他們在1483年暴發的鼠疫大流行中相繼死去。少年時代的伊拉斯謨在修道院和半修道院式的學校里受到了當時最好的教育。

伊拉斯謨於1492年他25歲時成為神父,並作修道院宣誓。但之後的日子裡他不但從未認真投身神職工作,而且將僧院制度作為了他批判教會統治中的主要抨擊目標。在他從事神職工作後不久,就得到了一個離開修道院的機會。基於他精湛的拉丁語水平和聞名的作家身分,他被邀請擔任康布雷地區主教卑爾根親王亨利(Henry of Bergen)的秘書。

伊拉斯謨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人道主義者之一,他終其一生都在為保衛天主教的一種傳福音構思而奮鬥。他持續批評主教們及教廷的行為及生活方式是和傳福音相違背的。

他的許多著作里,《愚人頌》是最受矚目的。伊拉斯謨長期在歐洲各地旅行,尤其是在英格蘭和在意大利期間,他發展了以基督為中心思想的人文主義思想。即使他的思想是十分接近路德,他卻從不願意成為新教徒或者是鼓勵教廷改革的,更別說是在教會裡分旁派系。自始至終,他都是十分忠誠於他心中所篤定的平靜和和諧。

當他在巴黎準備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時(1495-1499),他兼任孩童老師來賺取生活費。他用拉丁文寫了許多信件對話式的研究,在其中總是融合神學的思想,先是與意大利人文主義學家的思想融合,之後回述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發展,這升華發展成為一種信件對話藝術。

主要成就

伊拉斯謨是個人文主義者,他的人生目的是回歸真理的源泉,在他那個時代這首先是要把幾個世紀曲了解的《聖經》復其原貌,還其本意,並以他對真理探索的精神把智慧之不傳給世人。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為路德的宗教改革準備土教育界的;然而事情常常不是按常情常理髮展的;當新事物在大喊大叫以排山倒海之勢而至的時候,那些細水長流的、時而是默默的、然而是鍥而不捨地具有開拓前景之功的工作,往往是人們不容易看到的。

主要作品

愚人頌》(the praise of folly),強烈指責教會和貴族的腐敗,嘲笑經驗哲學家和僧侶們愚昧無知的空談。

《論死亡之準備》(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聲明了自己的觀點——永久生命的保證不在於教堂中的聖禮和儀式,僅在於對基督贖罪的信念。

《基督教騎士手冊》(Handbook of a Christian Knight)

《論兒童的教養》(On Civility in Children)

聖經·新約全書》新拉丁文版和希臘文版。伊拉斯謨整理翻譯。伊拉斯謨的作品很多,而最重要的卻非其作品,而是他編的希臘文新約聖經。可是由於他只是為了搶在西班牙主教之先,因此並沒有做詳細考據,只是把手上的希臘文手卷排出來,如有異文便選看來最流暢的。而由於他找不到啟示錄之最後一部分,因此便用三世紀時甘大武拉丁文聖經倒譯出來。此聖經後來被馬丁·路德譯為德文,成為基督教世界的第一本聖經。

人物評價

中世紀的結束,有個輝煌巨星出現,是最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伊拉斯謨他天才極高,學問豐富,通曉古典文學和聖經,機智而筆鋒銳利,受到全歐洲文化和宗教界的贊仰,可說是空前絕後,沒有人達到他那樣的聲譽。

當時著名的人文學者,都對他讚美有加。有的稱他為「神聖的人」;有的特地步行,遠道去看他,以表示朝聖一般的崇敬。當每到一大城市,受到正式歡迎,待他如同王者。歐洲各國的君王,請他為顧問;歷任教皇都請教對時事的意見;有的還風示要他作樞機主教,他謝絕了。許多的貴族,都以同他結交為榮,送他禮物。

馬丁路德知道伊拉斯謨的好處,自己坦白承認,在文學上望塵莫及。早在1516年,路德即觀察到他的弱點,恐怕對恩典認識不夠。路德為真理勇往直前,雖萬死不辭;伊拉斯謨則認為求取和平,不妨稍微犧牲真理,也許為了自己的舒適。1524年四月,路德寫信給伊拉斯謨說:全世界可以見證,你在文學上的成就,使我們對聖經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賜在你身上奇妙的彰顯出來,叫我們感激。

在《愚人頌》完成500周年之際,比利時發行一枚精製銀幣來紀念這一偉大學者,該枚銀幣同時也是「歐洲著名人物」系列之一。該銀幣成色為92.5%,重量為18.75克,直徑為33毫米麵額為10歐元,發行量為15000枚。背面為伊拉斯謨肖像,上邊緣為伊拉斯謨姓名;正面為尼德蘭版圖,上方為面額和年號,邊緣從左到右分別用荷蘭語、法語和德語表示的比利時國名,以及象徵歐盟的12顆星星。

赫伊津哈稱伊拉斯謨為「聖賢」,說他那精緻婉轉的靈魂源於對友愛與和睦的渴望和對爭鬥的反感。自古「聖賢 」必當如是,其必須給世界帶來愛多於恨,帶來和諧多於爭執,帶來更多超越國界、民族、宗派的思路,哪怕經常被現實中人目為虛渺天真。

參考文獻

  1. 神學家是什麼意思?宗教中的科學家?,第一星座網,2016-05-13
  2. 基督教的主要聖禮和節日,中國新聞網,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