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伊岛咬鹃

 伊岛咬鹃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伊岛咬鹃

界:动物界

咬鹃目

咬鹃科

咬鹃属鸟类

伊岛咬鹃,为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鸟类。 [1]

目录

简介

伊岛咬鹃:别名伊斯帕尼奥拉咬鹃,为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鸟类,原产于南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栖息于500-3000m热带雨林,很少出现在低海拔地区。1817年命名,无亚种。分布的范围很小,由于其生活区域森林退化,数量持续下降,属近危物种。

海地国鸟,小型攀禽。羽色艳丽,头部黑色,深灰色脖颈,上体具是具金属光泽的辉绿色,胸部灰色,腹部鲜红色。虽飞行速度快,但生性懒惰,通常栖止在灌木丛中或高枝上啁哳鸣啭。

科目分类:其他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红色_蓝色 性情分类:攀禽 最大体型:30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16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杂食

伊岛咬鹃形态特征

头体长27-30cm。双翼灰黑色上面有强烈对比的白色条纹,尾巴深蓝色的。尾显较翅长,尾羽宽,羽端在成鸟近平截形,在幼鸟则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翅短、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鸟喙橙黄色,虹膜琥珀色。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

伊岛咬鹃生活习性

性情胆怯而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不善鸣叫,休息时多隐匿在较阴暗的地方。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多出现在树的中、上层部位,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

伊岛咬鹃饲养方法

白天常栖息于溪流附近。属于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种子、水果、昆虫等。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伊岛咬鹃雌雄分辨

两性异色。

伊岛咬鹃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参考来源

  1. 伊岛咬鹃,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