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仰观天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仰观天文,历史人物故事。[1]

故事内容 

原图链接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沈括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世。他在1063年秋天考取进士第一名,第二年任职扬州司理参军。任满后入京,担任昭文馆校勘。他是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运动的中坚人物。1072年,沈括被任命兼任“提举司天监”,即中央政一府掌管天文历法机构的长官。1075年担任主持“三司”的大臣,即主持中央政一府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的工作。晚年住在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把平生见闻和本人的研究心得写成巨着《梦溪笔谈》


沈括一生一精一研科学,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历法、药用植物和医学等领域,并且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在沈括主持司天监工作期间,为了实测天体运行的情况,以便推算、制定新的历法,沈括改革并创新了几种重要的天文仪器,其中包括主要的观测仪器――浑天仪


夜深人静,万物好像都已经睡熟了,只有沈括一人还在司天监里忙碌。他把浑天仪的窥管对准天体日月星辰,每天夜里观察三次,分别在前半夜、中夜和后半夜进行。沈括惊奇地发现,北极星在前半夜还在窥管的视野里,可以望见,可是到了中夜,北极星就游离了窥管的视域。这是怎么回事呢?


沈括在浑天仪旁坐了下来,微闭双眼,好像是要休息一阵子。可是此时,他的大脑却在紧张地思索。现在使用的窥管,视域只有1.5度,是因为窥管的直径小,所以容不下北极星游转。若是改用直径大些的窥管,也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沈括想到这里,一精一神为之一振。他开始设计并换用直径大些的窥管。


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沈括每天夜里都坚持观测3次。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终于将窥管的直径放大到整夜都能看到北极星的程度,这时的窥管视域已经扩大到7度。


在原有的浑天仪上没有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铜环――月道环,但它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月球运行的实际情形。同时,沈括发现月道环往往挡住窥管,观测天体的工作就受到妨碍。于是,他果断地取消了月道环。


在观测北极星实际位置的3个月内,沈括睡眠很少。他坚持在每夜的3个固定时间来观察北极星,并在浑天仪旁准备许多纸,把北极星所在的方位标记下来,总共画出200多张图。根据自己实测而绘制的图,沈括一精一心测出北极星离赤道北极最远的时候可达3度多,而不是恰在赤道北极处。沈括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欣慰地笑了。他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夜空,仿佛又要同北极星进行对话。


当沈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司天监的同行们加以介绍的时候,大家望着他那消瘦、苍白的面庞和熬红了的双眼,内心深处无不受到剧烈的震撼。


沈括还改制、创造出利用壶水漏滴计算时刻的新“浮漏”,以及观测日影的景(影)表。同时,他写成《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不仅阐明了改制仪器的原理,而且对传统的和当时的一些错误天文理论进行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几个十分重要的天文学说。


大视角


只要能静心去与自然对话,与万物对话,与环境中的一切物什对话,对象的奥秘与启迪,便会源源不断而来。

参考资料 

  1. 仰观天文 儿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