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不要浪费时间”的教导带来了“绝不能停下”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今天午饭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过......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机械地滑动屏幕,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社交媒体上,让洗脑的bgm灌满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扰吗?难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吗?”

我们梦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下又藏着另一种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给爱睡懒觉/社交恐惧/过度劳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摸一会鱼。

☆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中,窥见同样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顾孩子的间隙中挤出一个小时来到心理诊室的人们,被工作生活所困扰,早已精疲力竭,但当手机嗡嗡声响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们还是会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压力才来到这里。”

☆文学艺术家们和你一样社交恐惧/暴饮暴食/懒散懈怠……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锻造成不会出错的工作机器;电影以外的奥逊·威尔斯,吃喝妄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仅把诗歌深锁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绝少出门、亦不见客;作家大卫·华莱士则极度抑郁,疯狂看电视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这本书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寻找更多可能

“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会评论”,“在一个被信息淹没、被逼得心烦意乱、生活被压力、无力和疲劳所困扰的世界里,这本书有一些话要对那些犹豫不敢选择停下的人说。”——亚马逊读者真实评价

☆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审视。那些“停下来”的人从他们的选择和决心中找到了救赎——他们的负担减轻了,并对生活大声说:“我宁愿不这样做”。

作者简介

乔希·科恩 Josh Cohen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现代文学理论教授、精神分析学家。出版多本现代文学、文化理论和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籍,代表作有《私人生活:为什么我们还在黑暗中》《如何解读弗洛伊德》《中止奥斯维辛: 艺术、宗教、哲学》《宏伟的预言:后现代美国写作与观看的政治》等,常年为《卫报》《新政治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译者

刘晗

书评译人。曾获北京大学生影评奖、香港青年文学奖。著有文化随笔《21世纪的精神孤岛——我们和我们的精神世界》,译有《历史学是什么?》《诗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等。

校译

苏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硕士,译有《不存在的情人》《我亲爱的动物朋友》等。

原文摘录

真正的神性不在于工作,而在于不工作。任何人都能工作,但不工作是上帝的特权。艺术家和上帝一样,也不是“劳 动者”。建筑师用石头砌墙、架桥或建造目常生活中其他有用的东西,而雕刻家只用石头将想象世界中的东西变成现实。无论艺术家看起来多么努力,其作品都没有什么真正的用途和功能。艺术家马丁・克里德( Martin Cree)用光线将“全世界+作品=全世界”这行文字投射到各种建筑上,这个公式就完美地浓缩了上述观点。“作品”本质上是多余的一它既不增加也不少世界内容的总和。那些自称纳税人,却将艺术家视为懒虫或废物的人也证明了同样的观点。这个世界并不像需要泥瓦匠或医生那样“需要”艺术家。 史努比、加非猫、荷马一一为什么卡通片会成为孕育这些懒虫废物的沃土?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挥霍在看漫画和动画片上,这一经历让我明白了懒虫与卡通影像之间的渊源。懒虫之所以会成为漫画和动画片中的常客,是因为尽管绘制卡通的过程千辛万苦,但卡通本身却来自我们想象力中最为懒散懈怠的部分。 这种说法听上去与直觉相悖。特克斯・埃弗里和汉纳巴伯拉( Hanna- Barbera)的作品充满了狂躁的能量,每一帧画面都充斥着喧嚣、暴力和欢乐,但这正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坐着看动画。兔八哥、达菲鸭、汤姆和杰瑞所处的世界可以随时无视现实生活中令人厌倦的束缚,例如自然法则、道德戒律,甚至是死亡。 莫里斯・布朗肖指出,我们摆脱现实困境最直接的途径就 是沉浸于艺术世界之中。他写道艺术家“处在一种不行动的状态里,表面上看是因为他在主宰想象力的世界……但实际上,艺术家毁灭了“行动,不是因为他搞的都是些不现实的东西,而是他可以让所有的现实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布朗观点在于,在想象力的疆域中,一个人可以随意做出或撤销行动,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比卡通片更生动地向我们呈现这一点。 现实生活怎一个“难”字了得?太多的事情阻碍了我们的随心所欲。卡通片里的生活消除了现实中的障碍一一包括我们身心的局限性,以及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种种规则,邀请我们进入一个能毫不费力创造或推毁任何东西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拉摩“饿死、烦死、悔恨死”的东西已经烟消云散。猫、和人都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切片、充气、拉伸、炸碎、焚烧和殴打,然后马上满血复活,完全不会受到良知或不的人指责。

书评

这本书看封面和标题谁能想得到里面还挺严肃的,很适合节后第一周去读。作者是从学界转职到业界的,从一名精神治疗师的角度来写的本书。抛去社会因素,单论我们作为劳动者的本身和作为人的本身,“不为”不失是一种选择呢,我们一边面对着“功绩社会”的统一价值观,一边学着“无为而治”“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古训教育,在这种不同的思想学说中受到拉扯,大部分人都是没活明白的,这本书就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

这本书还提供了四个名人作为案例“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丽迪金森、大卫华莱士”,分别对应着四类人:“倦怠症”“懒虫”“白日梦想家”“游手好闲者”,同时也引用了大量的佛洛依德、狄德罗和王尔德的观点和宗教神话上一些观点。大概可以总结为:神性在于不工作,无用之美尤为可贵。

倦怠者,是四种类型中反应最为明显的。他一生都被盲目的冲动驱使,去行动,去取得成就,一种猝不及防且无法抗拒的“停下来”的需求终于使他脱轨,他只能听天由命。倦怠症有点像轮子上的小白鼠,并没有想过自己的鼠生何去何从,只是觉得往前跑就是对的。倦怠症是有惰性的,不是说他们不勤奋的面对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而是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这样就是对的。

懒虫( 狄德罗笔下的拉摩、荷马·辛普森),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同样的需求,将懒散疲倦、暴饮暴食以及领取政府津贴度日变成了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选择不求上进、道德上的松懈放纵和享乐主义。这两种都是屈从于社会“行动”的重力,任由自身重力下坠。

白日梦想家和游手好闲者则寻求与此相反的冒险,试图逃脱或反抗世界的惯性力量。

白日梦想家( 堂吉诃德、史努比、道林格雷)通过放飞想象来逃避日常生活的负担。 他们的所谓的放飞自我,可以引用王尔德的思想”行动,“就是那些无事可做之人的避难所““ 行动是“有限且相对的”。行动只关心此时此地,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相较之下,“一个安坐静观的人,他的视野是无限和绝对的”。在我看来,白日梦想家是最容易成为反社会主义者的一类人。

游手好闲者( 奥勃洛莫夫),找到了一种途径,将对现实生活及其需求的反感,通过“拒绝行动和拒绝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气质精神和生活方式。专门查了一下奥勃罗莫夫者本书,“奥勃洛摩夫性格”这是以主人公命名的一种性格: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代表作《奥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禀赋聪慧,也有上进的要求,但贵族子弟那种长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丧失了实际生活能力,逐渐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尸。这是俄国“多余人”形象的一种,人称“奥勃洛摩夫性格”。”

老实说,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类人必定会以一个具体的人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这四种人物性格可能集合于一个人身上,甚至还会是我们日常称赞的“自律”“有上进心”的人的另一面,也可能就是读者我们自己都说不定。这本书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至于思考的结果,至于生活方式是否需要转变,我觉得也并不重要。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