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人丹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丹草又称薄荷,性凉,味辛。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

为唇形科植物蒲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

人丹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全株有香气。根茎匍匐。茎直立,方形,有分枝,具倒生柔毛。叶对人丹草生,披针形、卵形或长圆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两面疏生短柔毛及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有缘毛;花萼钟形,外被柔毛和腺鳞,具10脉,5齿裂;花冠青紫色、淡红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顶端2裂,较大,雄蕊4。小坚果卵形。花期8~10月,果期9~11月。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有大面积栽培。

人丹草采制

夏、秋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3轮时,于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中药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 Menthol),含量约77~78%, 其次为薄荷酮(Menthone), 含量为8~12%, 还含乙酸薄荷脂(Menthyl acetate) 、莰烯(Camphene)、 柠檬烯(Limonene)、 异薄荷酮(Isomenthone)、 蒎烯(Pinene) 薄荷烯酮(Menthenone)、 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 鲜茎叶含挥发油约1%,干茎叶含油1.3%-2%。油中主要含l-薄荷醇(l-menthol)约77%-87%,其次含l-薄荷酮(l-menthone)约10%。另含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薄荷酯、α-蒎烯、戊醇-3、β-蒎烯、β-侧柏烯(β-thujene)、己醇-2、d-月桂烯(d-nyrcene)、宁烯、辛醇-3、桉叶素(cineole)和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此外叶尚含苏氨酸(threonine)、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等多种游离氨基酸。据称含有树脂及少量鞣质和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还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鉴定】:

取本品叶粉末少许,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迅速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示薄荷醇)

取本品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闭,振摇数分钟,放置30min,滤过,滤液供点样,另以薄荷醇为对照品,配成每ml含2m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喷2%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0 ℃加热2-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玫瑰红色斑点。

性味

性凉,味辛。

功能主治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人丹草应用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 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1]

人丹草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人丹草药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类等。 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能对抗乙酸胆碱而呈现解痉作用;薄荷油能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而对呼吸道炎症有治疗作用;体外试验薄荷煎剂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薄荷,别名仁丹草等,系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其株高30-60厘米,茎下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披针形或椭圆形,两面皆有毛及油点,额用手揉碎后,有强烈的脯香气和清凉感,是主要的药用部分。

《本草纲目》上说:薄荷辛、凉、无毒,具有发汗、退热、祛风、止氧等功能。长期作菜生吃或熟食,能却肾气、祛邪毒、除劳气、解劳乏,使人口气香洁。煎汤洗可治膝疮。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头脑风。此外,榨汁服可去心脏热及口齿诸病;捣成汁含漱去舌胎语涩;用叶塞鼻,止衄血;还可涂治蜂螫蛇伤。《食医心镜》也写道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吃皆可,比菜更有益处。

薄荷生于河沟边或山野潮湿地,现多为药农在面积种植。家庭盆栽薄荷也极简便。可3-4月间挖取粗壮、白色的根状茎,剪成长8厘米左右的根段,是埋入盆土中经20天左右就能长出新株。也可在5-6月剪取嫩茎头遮荫扦插。薄荷属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每年春季翻盆换土时,可分离出大量的植株。平时保持盆土偏湿。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为辅,薄肥勤施。医药用草常在生长期采收两次。第一次(头刀)是在小暑节前5-6天,叶正茂盛,花还未开放时,割取地上部分;第二次是在秋分至寒露间,花朵盛开,叶未凋落时。药用以第二次采收的为最好。两次采收的茎叶可洗净、切断、晒干,放甏中防失香气或被霉蛀,供全年药用。[2]

附小验方:

治蜂叮肿胀 薄荷鲜叶贴患处,立即见效。

【草药名】: 薄荷

【内容介绍】:

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

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

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

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

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

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家薄荷与上种相似。

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采集】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药材】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 中空。

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

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

具有白色绒毛;质脆。

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

气香,味辛凉。

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

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

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归经】入肺、肝经。

《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唐本草》:主贼风,发汗。 ( 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

宿食不消,下气。

《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

除贼风。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李杲:主清利头目。

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选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

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

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

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

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

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

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闽东本草》)

【名家论述】

《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 者当子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