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产业安全理论


产业安全理论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文化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目录

名词解释

由于对外经济活动最早由对外贸易发端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主要的贸易形式,因此对产业安全的探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之中。其带有理论性的研究可以上溯到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在重商主义之后,是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近代贸易保护主义。早在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保护和发展本国幼稚产业的思想。他认为,为了发展本国工业,应采取高关税政策。而且他提倡的是有选择的保护,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产业保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又有新重商主义理论。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以普拉维什为代表的针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到70年代又有以英国经济学家高德莱为代表的新保护主义等出现。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内容和政策目标的重点不同。如重商主义重保护国家金银收入,李斯特的理论重在保护幼稚工业,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重商主义和新保护主义则侧重于保护国际收支和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这些理论,无论其具体的内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都在一定程度上从贸易和产业发展关系的角度论及了产业安全问题。在国际投资方面.关于产业安全基本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理论性研究。我们所看到的外资理论主要是关于投资效益和风险的投资国理论,而非关于受资效益和安全的受资国理论。与已有的外贸理论相比,已有的外资理论更少论及产业安全问题。现有的关于一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大都直接体现于各国有关的外资政策之中.

产业安全的含义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含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基本上相对集中于4类:

第一类,产业控制力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尽管表述各异,但核心都是强调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力。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最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指的是外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即可认定该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是指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掌握控制权。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国的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控制力。

第二类,产业竞争力说。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表现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之争,经济安全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其中,产业安全是这一问题的核心。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协调发展。

第三类,产业发展说。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安全应从动、静态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安全的内涵一般是指一国拥有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及这些产业在国际比较意义上的发展力。控制力是对产业安全的静态描述,发展力是对产业安全的动态刻画,是产业安全的本质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就是一国制度安排能够引致较合理的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经济保持活力,多数产业能够生存并持续发展;中观层次上的产业安全定义为: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

第四类,产业权益说。这类观点认为,国民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国民产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达到这样一个状态,该国国民在得到既有的或潜在的由对外开放带来的产业权益总量所让渡的产业权益份额最小或在让渡一定国民产业权益份额的条件下其由对外开放引致的国民产业权益总量最大。简单地说,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达成国民产业权益总量和其在国内份额的最佳组合。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国民作为产业安全中的权益主体,在国界之内有明确的排它性经济主权。外国国民在东道国内取得的任何产业权益,都是对东道国国民权益在机会成本意义上的侵占,应该得到东道国国民根据其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做出权益让渡的许可。研究产业安全,归根结底是要使以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证并不受侵害。

上述各种观点虽然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在论及产业安全时,几乎较为一致地都是站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宽泛地将其与普通层面上的一般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安全,如生产操作安全等安全概念相混使用。另外.根据产业主体的不同。学者们将产业安全基本上划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其主体是一国的多数产业或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通常称之为国家产业安全:中观层次的产业安全主体是一国某一具体的行业,衡量的是某一具体行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安全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