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畿七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畿七道 |
---|
|
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劃制度,乃效仿唐朝行政區劃的產物。五畿效仿唐朝京畿、都畿的設置,是位於今近畿地方的五個令制國的統稱,又稱畿內。七道效仿唐朝貞觀十道,按照從畿內通往全國的七條驛道的走向,將全國劃分為七個區分地域的道。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天武天皇在位時該制度正式確立[1]。另外,1869年北海道成立,隨之產生了「五畿八道」的說法。
五畿
五畿包括山城、大和、攝津、河內、和泉等五國,此五國是大和王權及後來日本朝廷統治的中心。日本皇室在定都平安京以前經常遷都,但遷都選址基本上不會超出五畿範圍,如元明朝的平城京、聖武朝的難波京等。
五畿在地方行政上與其餘令制國有着顯著差異。例如租庸調製度方面,五畿的居民享有免除庸、減免調的優惠待遇。又例如出行方面,京都貴族未經朝廷批准不得離開五畿領土,行動自由受到限制。
五畿與現代行政區劃對照如下:
七道
七道包括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西海道、南海道。每個道都以轄區內的主幹驛道得名。
驛道
七條驛道當中六條皆從畿內起始,唯獨西海道從筑前國太宰府起始,且自成路網。771年以前武藏國屬東山道,以後屬東海道。
- 東海道,中路,每驛備馬10匹。
- 東山道,中路,每驛備馬10匹。
- 北陸道,小路,每驛備馬5匹。
- 山陰道,小路,每驛備馬5匹。
- 山陽道,大路,每驛備馬20匹。
- 西海道,小路,每驛備馬5匹。
- 南海道,小路,每驛備馬5匹。
行政區劃
806年,平城天皇下令除東山道以外六道效仿唐制設置觀察使,次年東山道及畿內也增設觀察使。不過因為平城天皇退位後與其弟嵯峨天皇的政治鬥爭,觀察使制在810年即被廢除。
七道與現代行政區劃對照如下:
- 東海道,相當於今三重縣大部分、愛知縣、靜岡縣、山梨縣、神奈川縣、東京都、埼玉縣、千葉縣、茨城縣。
- 東山道,相當於今滋賀縣、岐阜縣、長野縣、群馬縣、栃木縣、福島縣、宮城縣、山形縣、岩手縣、秋田縣、青森縣。
- 北陸道,相當於今福井縣、石川縣、富山縣、新潟縣。
- 山陰道,相當於今京都府西北部、兵庫縣北部、鳥取縣、島根縣。
- 山陽道,相當於今兵庫縣西南部、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
- 西海道,相當於今福岡縣、大分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宮崎縣、鹿兒島縣。
- 南海道,相當於今三重縣南部、和歌山縣、香川縣、德島縣、愛媛縣、高知縣。
影片
參考文獻
- ↑ 虎尾俊哉. 律令國家の地方支配. 吉川弘文館. 1995年: 121–122. ISBN 4-642-02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