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了解狹葉青苦竹

了解狹葉青苦竹
圖片來自植物智網

狹葉青苦竹(學名:Pleioblastus chino (Franch. et Savat.) Makino var. hisauchii Makino)是禾本科、大明竹屬青苦竹的變種。亞灌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3米,直立,幼竿紫綠色至暗墨綠色,具少量白粉,老竿暗綠色;光滑無毛,圓筒形,竿環平坦至微隆起;籜環稍隆起,並具一圈籜鞘基部的殘留物,枝直立或上舉,籜鞘宿存或遲落,薄紙質,淡暗綠色,具白粉,籜舌截形,質厚,背面粗糙;籜片狹三角狀披針形,青綠色,葉鞘無毛;葉舌截形而微凸起,低矮;無葉耳,葉片線狀披針形,小橫脈明顯,呈正方格狀,葉基楔形。5月中旬至6月中旬筍期。

分布於日本;浙江杭州植物園有引種栽培。狹葉青苦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深厚肥沃土壤;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的低山、丘陵、山麓、平地,均能生長良好。

狹葉青苦竹枝葉繁茂,竹稈光滑,色澤多變,竹叢密集,是觀姿或觀葉的優良竹種。常配置於公園、庭院、山石景區作配景栽植,叢植、隅植或群植,與山石、水體、建築等配置造景;也可大面積種植在平地或斜坡,或成列植為綠籬均美觀大方。

目錄

形態特徵

亞灌木狀竹類。竿高2-3米,直立,徑粗0.5-1厘米,竿壁甚厚或近於實心幼竿紫綠色至暗墨綠色,具少量白粉,老竿暗綠色;節間一般長20-22厘米,光滑無毛,圓筒形,在有分枝一側的基部微凹,竿環平坦至微隆起;籜環稍隆起,並具一圈籜鞘基部的殘留物,籜環下方粉環明顯;竿自第5-7節開始分枝,各節3枝乃至多達9枝以上,枝直立或上舉,與主竿作10°-30°角。籜鞘宿存或遲落,薄紙質,淡暗綠色,先端略帶淡紫色,光滑無毛,具白粉,邊緣具脫落性乳黃色纖毛,基部有一圈脫落性微毛;無籜耳,罕見1或2條直立的鞘口繸毛;籜舌截形,質厚,背面粗糙;籜片直立或稍斜展,狹三角狀披針形,青綠色,還較籜鞘為短,邊緣稍內卷,早落,基部收窄向內,其寬約為籜鞘先端的1/3-1/2。末級小枝具3或4葉,較集中於枝頂,下垂;葉鞘無毛;葉舌截形而微凸起,低矮;無葉耳,有白色直立或彎曲的鞘口繸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4厘米,寬0.7-1.5厘米,上表面綠色,下表面草綠色,兩面無毛或下表面疏生不明顯微毛,次脈5或6對,小橫脈明顯,呈正方格狀,葉緣一邊具緊貼的透明刺狀鋸齒,另一邊則具不明顯的細齒或齒脫落而全緣,葉基楔形。花果未見。筍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1]

生長習性

鞭梢生長:可分為生長初期、生長高峰期和生長末期3個時期。鞭梢在3-5月隨氣溫回升竹液流動開始生長,但生長量較小;6-8月進入生長高峰期,生長量較大;9-11月生長量明顯減退;12月至翌年2月鞭梢生長基本停止。鞭梢年平均生長量為1.56米,其中生長初期生長量占全年生長量的9.60%,生長高峰期占74.45%,末期占15.95%。

鞭芽生長:鞭芽是地下鞭根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竹鞭的年齡直接影響鞭芽的生長發育。鞭上的側芽長出新鞭,鞭芽分化形成竹筍。狹葉青苦竹竹鞭壽命較短,8年生以上就瀕臨死亡。狹葉青苦竹竹鞭生長分為3個階段:1-2年生的竹鞭為幼齡鞭,此階段新生的竹鞭呈乳白色,組織幼嫩,養分和水分含量高,根系和側芽發育尚未成熟,其鞭芽萌發率較低;3-4年生的竹鞭為壯齡鞭,這一階段的竹鞭養分豐富,根系發達,芽萌發進入高峰期,抽鞭發筍力強,退筍率低;5年生以上的竹鞭為老齡鞭,鞭體的養分和水分含量明顯減退,側芽逐漸失去萌發能力甚至死亡。

栽培技術

狹葉青苦竹的造林可選擇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按3.5米×3.0米的株行距塊狀整地、80厘米×50厘米×50厘米挖穴,穴施有機肥料2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選擇1-2年生、無病蟲害、稈基粗壯的母株,成叢連鞭帶蔸挖起,留3-5盤枝。每年3-4月按60叢/667平方米栽植,栽後加強撫育管理即可。

產地生境

分布於日本;浙江杭州植物園有引種栽培。狹葉青苦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深厚肥沃土壤;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的低山、丘陵、山麓、平地,均能生長良好。常與山蒼子、鹽膚木、構樹等其他植物伴生,亦可形成純林。狹葉青苦竹適應性強,耐瘠薄、耐旱,能適應低溫,抗逆性較強。

主要價值

狹葉青苦竹枝葉繁茂,竹稈光滑,色澤多變,竹叢密集,是觀姿或觀葉的優良竹種。常配置於公園、庭院、山石景區作配景栽植,叢植、隅植或群植,與山石、水體、建築等配置造景;也可大面積種植在平地或斜坡,或成列植為綠籬均美觀大方。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