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了解木单竹

了解木单竹
图片来自惠农网

木单竹一般指木䉡竹,木䉡竹(学名:Bambusa wenchouensis (Wen) Q. H. Dai)是禾本科、簕竹属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直立,高可达16米,梢部弯曲;节间圆筒形,竿壁节内被绒毛,以后变为秃净;竿环不明显;箨环隆起,附有箨鞘残留物;分枝习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长。箨鞘脱落性,革质,新鲜时灰绿色,箨耳长而窄,横卧于箨鞘两肩,鞘口继毛呈褐色,先端细齿裂,边缘无毛或附有纤毛;箨片强烈外翻,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窄呈钝圆形,叶耳发达,卵状,脱落性,边缘有䍁毛;叶舌隆起呈卵形;叶片广披针形,先端尖锐,基部钝圆,两边缘均具细锯齿,下表面全部具细绒毛,花枝无叶。假小穗作穗状排列于花枝上,长椭圆形,逐节脱落,向上逐渐增大;外稃先端急尖,无毛,内稃较长于其外稃,花药先端钝圆,基部箭簇状,纵裂开,花丝短,子房椭圆形,先端有微毛,羽毛状。

木䉡竹主要分布在中国浙南和闯北、闽东地区,北达浙江省的永嘉县,南至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的平阳,苍南县和福建省的福鼎,柘荣,霞浦、宁德罗源,连江、长乐、福清县。木䉡竹林绝大多数生长在在平原,丘林地区的房前屋后杂地和溪河沿岸的冲积地带,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脚或缓坡地,也可营造木䉡竹林。

木䉡竹高大,可劈篾多层,用以编制农具及海上捕捞用的缆索;笋味微苦,性凉,水漂后仍可食用。

目录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直立,高达12-16米,梢部弯曲;节间圆筒形长37-50厘米,直径8-10厘米,幼时被细柔毛,竿壁厚16-20毫米节内被绒毛,以后变为秃净;竿环不明显;箨环隆起,附有宽达15毫米的箨鞘残留物;分枝习性低,以多枝簇生,主枝粗长。箨鞘脱落性,革质,新鲜时灰绿色,长20-25厘米,基底宽20-25厘米,先端凹陷,背面被褐色刺毛;箨耳长而窄,横卧于箨鞘两肩,鞘口继毛呈褐色,长约5毫米;箨舌高2毫米,随箨鞘口部作波状起伏,先端细齿裂,边缘无毛或附有纤毛;箨片强烈外翻,披针形,长6-9厘米,宽13-3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窄呈钝圆形,为箨鞘顶端宽的1/3,两表面均具细绒毛,并在纵脉之间有刺毛,边缘生纤毛。末级小枝具7-12叶;叶鞘长40-45毫米,背面具细柔毛或无毛,纵肋隆起;叶耳发达,卵状,脱落性,边缘有䍁毛;叶舌隆起呈卵形;叶柄长2毫米,无毛;叶片广披针形,长9-16厘米,宽12-20毫米,先端尖锐,基部钝圆,两边缘均具细锯齿,下表面全部具细绒毛,次脉6-7对,小横脉不明显。

花枝无叶。假小穗作穗状排列于花枝上,长椭圆形,长达33毫米,颖2-4片,小穗具9-13朵小花;小穗轴近无毛,逐节脱落,向上逐渐增大;外稃长8毫米,先端急尖,无毛,具13-15脉;内稃较长于其外稃,具2脊,先端渐尖,脊间具5脉,脊外至边缘各具2脉,无毛;鳞被匙状或卵状,先端有纤毛;花药先端钝圆,基部箭簇状,纵裂开,长6毫米,花丝短,长约1毫米;子房椭圆形,长1毫米,先端有微毛,柱头3,羽毛状,长3毫米。[1]

生长环境

木䉡竹林绝大多数生长在在平原,丘林地区的房前屋后杂地和溪河沿岸的冲积地带,在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山脚或缓坡地,也可营造木䉡竹林。木䉡竹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其分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17-20℃,1月份平均气温6-8℃,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都能生长良好。木䉡竹能耐-5℃的低温,木䉡竹对土壤、水肥的要求高于散生竹。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pH4.5-7.0的土壤上,尤其是在溪河沿岸的冲积土上,木䉡竹生长最好。在丘陵低山或缓坡地,只要土层深厚,琉松肥沃,也可以栽植。干燥瘠薄、石砾太多或过于粘重的土壤,木䉡竹生长很差,不宜造作造林地。

生长习性

木䉡竹笋芽4月初开始萌动,5月份为萌动盛期,6月份以后渐趋减少,整个笋芽萌动期约65天左右,总萌动率仅61.4%。木䉡竹笋芽萌动之后,先在土中或紧贴地面作不同距离的横向生长,然后梢端弯曲向上,膨胀肥大形成竹笋。中国浙南地区木䉡竹6月初开始出笋,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出笋初期,出笋数量占总出笋量的13.1%,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出笋盛期,占总出笋量的70.7%,9月上旬至月底为出笋末期,占总出笋量的16.2%整个笋期长达110天左右。与其他竹林一样,木䉡竹林也常常因养分不足出现退笋现象。初期所出的笋,因大多为头目和二目所发,肥大粗壮,营养丰富,故很少出现退笋。盛期和末期出的笋,多为三、四日所发,母竹养分供应不足,退笋率就高,如盛期退笋率为34.8%,末期退笋率高选66.7%。

栽培技术

扒土翻晒:木䉡竹秆基上笋目的分化萌动,需要一定的温度。因此,应在每年3月上旬,在竹丛周围,用锄头自外而内将土扒开,让秆基和笋蔸上的笋目暴见阳光,利用阳光来提高土温,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笋芽的萌发量,提高竹林的发笋率。清明前后笋目开始萌动时,结合施肥将扒开的泥土重新复上。在扒土翻晒期间,竹丛的笋目裸露,要防止牲畜进入林内损伤笋目。同时,结合扒土翻晒,及时将老竹蔸和老竹根挖除,以利出笋。

合理施肥:木䉡竹林每年要施一次基肥和两次追肥。基肥在4月上,中旬施用,即在竹丛扒土翻晒20-30天后结台复土进行施肥。常用的基肥有人粪尿,栏肥、塘泥、垃圾肥等,数量视竹丛大小而定,每丛施50-250千克不等,直接施在已扒开的竹蔸周围,施后立即复土。基肥能促进笋目萌发,提高竹丛出笋量。追肥宜在出笋初期和盛期的6-8月份进行,以腐熟的人粪尿或速效性化肥为好。每丛施人粪尿30-50千克,或尿素0.5千克,或硫酸铵1千克。可在出笋母竹周围开环状沟,将肥料用水稀释后浇灌。施用时,注意不能直接施在刚挖掘的笋蔸或秆基笋目上,以免引起烂蔸或损伤笋芽。追肥能促进竹笋生长,提高产笋量,降低遇笋率。

适时留母:木䉡竹林出笋长竹主要靠母竹秆基上的笋目萌发而成,因此,应做好母竹留养工作。留母竹的原则是留大去小,留壮去弱,留稀去密,留低去高。以用材为主的木䉡竹林,应留养初期和盛期出的头,这些竹笋养分足、个体大、避笋少、位置低、母竹质量好,有利于来年发笋长竹。以笋用为主的木䉡竹林,以留莽盛期后半段出的笋为好。过早留养,会抑制竹丛出笋,影响竹笋产量。木䉡竹除了秆基上的笋目萌发长竹外,只要莽分充足,笋蔸上的笋目也能发笋长竹。因此,笋用林在割笋时要注意不能割得太老,要把笋基部的笋耳留住,以利来年再发笋。割笋后要及时将笋蔸培盖好。在留好母竹的同时,每年冬季还要及时砍伐4年生以上的老竹,保证竹林内1-3年生母竹数量各保持在左右。

分布范围

木䉡竹主要分布在中国浙南和闯北、闽东地区,北达浙江省的永嘉县,南至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的平阳,苍南县和福建省的福鼎,柘荣,霞浦、宁德罗源,连江、长乐、福清县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区。

主要价值

木䉡竹高大,可劈篾多层,用以编制农具及海上捕捞用的缆索;笋味微苦,性凉,水漂后仍可食用。

参考来源

  1. 木[/亶竹Bambusa wenchouensis (Wen) Q. H. Dai]植物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