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茲別克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茲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中國境內稱烏孜別克族,境外稱烏茲別克族,民族語言為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

烏孜別克族主體在中亞,主要生活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國家,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許多縣、市,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城鎮,少數在農村。 烏孜別克族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體民族,占其總人口的78.8%,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口數為10569人

簡介

烏孜別克族的名稱,最早來源於14世紀時蒙古帝國的組成部

分、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在元史上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烏孜別克汗信奉伊斯蘭教,在汗國內推行崇信伊斯蘭教的政策,受到教眾擁戴,國勢一度強盛,聲名大振,由此被稱為「烏孜別克汗國」,居民被稱為「烏孜別克汗人」。

15世紀時,金帳汗國瓦解。部分居民遷到楚河流域,留在這一地區的各種來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稱為烏孜別克人,組成了烏孜別克聯盟。15世紀末16世紀初,這部分烏孜別克遊牧部落南下,進入了中亞農耕區,占領了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烏爾根奇和塔什乾等城市,和當地操突厥語、從事農業的居民相互融合。但是,烏孜別克部落聯盟中的許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稱。 歷史上,中國對中亞烏孜別克人的稱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馬爾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就是明、清兩代對中亞各地烏孜別克人的通稱,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最為廣泛

歷史

874年,中亞薩曼王朝建立,薩曼王朝多年採取戰爭、貿易的方式,將大批突厥遊牧民裹挾到自己的版圖內,同時也有大量的突厥語遊牧民南下,這些人主要有葛邏祿人、卡拉吉人、阿兒渾人、烏古斯人等,他們同當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混居、融合,形成了被稱為撒爾塔人的一個以定居農業生活為主的新群體,這便組成了烏孜別克族的基本構架 而烏孜別克族的名稱,則來源於14世紀時蒙古帝國的組成部分、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15世紀時,金帳汗國瓦解。部分居民遷到楚河流域,留在這一地區的各種來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稱為烏孜別克人,組成了烏孜別克聯盟。15世紀末16世紀初,這部分烏孜別克遊牧部落南下,進入了中亞農耕區,占領了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烏爾根奇和塔什乾等城市,和當地操突厥語、從事農業的居民相互融合。但是,烏孜別克部落聯盟中的許多部落仍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名稱。

烏孜別克族的先民很早就從中亞遷入新疆。中亞河中地區與新疆毗鄰,兩地地理環境相似,由於經濟生活的需要,兩地居民有經常性的交往活動。烏茲別克古代長詩《亞迪卡爾》,詳盡地敘述了約在14、15世紀欽察克普恰克烏茲別克人有組織地遷居新疆的艱辛過程。元代,金帳汗國的烏孜別克人沿着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我國內地經商。從16世紀至17世紀,烏孜別克人商隊以新疆葉爾羌為中轉地,經營絲綢、茶葉、瓷器、皮張、大黃和各種土特產。有的還道經阿克蘇、吐魯番至肅州(今甘肅酒泉),將貨物轉銷內地。自此來自中亞的烏孜別克人開始居留於新疆一些城市,而且人數逐年增多。

18世紀50年代,清政府平定了準噶爾貴族集團的叛亂,與浩罕建立了外交關係。此後,除喀什噶爾、葉爾羌、阿克蘇之外,南疆其他城市甚至在北疆也都有了定居的烏孜別克人。在歷史上,烏孜別克族的商業活動對促進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這以後的不同時期,直到20世紀初,仍不斷有安集延人遷入並定居新疆,這些人中除商人外,還有農民、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

政治

1951年4月,新疆省舉行第一屆各族各界代表會議,烏孜別克族共有11位代表出席,他們直接參與討論國家大事,表達了烏孜別克族人民熱切嚮往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共同願望。1954年初,烏孜別克族人民以飽滿的政治熱情,積極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次普選,推選出了代表自己意願的人民代表。根據共和國選舉法規定,在新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一定數量的烏孜別克族代表。如當時的伊寧市,烏孜別克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總數的4.5%,出席伊寧有關區、鄉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為21人,占代表總數的5.4%。

1954年3-9月,新疆先後成立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1955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由於烏孜別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沒有條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但是在自治區及地、州、縣(市)中,烏孜別克族人民同實行自治的新疆各民族一樣,享有充分而平等的民主權利,共同管理本地區的地方性事務,一些烏孜別克族人還擔當了各級領導職務。1987年7月2日,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大南溝成立了烏孜別克民族鄉,這是全國惟一的烏孜別克族民族鄉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