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兰图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兰图嘎镇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邻乌兰塔拉乡,东南与农安县永安乡接壤,南与长岭县巨宝山镇毗邻,西与东三家子乡交界, 北与查干花镇隔草原相望。国道203线与长干公路交汇经过,是前郭县西部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是长岭、农安、乾安三县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1]

沿革

“乌兰图嘎”系蒙语,意为“红旗”。民国时期归郭尔罗斯前旗亲王府管辖。1946年为大老爷府区,1956年撤区划乡为大老爷府乡。1958年与高家围子乡合并为老爷府乡,同年改乌兰图嘎公社。1961年划出乌龙架海公社。

1983年改乌兰图嘎乡,1984年12月建镇。1996年,面积390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镇政府驻大老爷府,辖乌兰图嘎、大德营子、岱音、万宝山、浩勒宝坨子、大房身、花坨子、八大户、高家围子、五间房、太力伯、董家窝堡12个行政村。

区位优势

乌兰图嘎镇地处前郭县西部,是个蒙汉杂居的乡镇,辖区有12个村,1个社区,1个工业园区,40个自然屯。全镇常态人口3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29600人,蒙古族9438人,占常住人口的33%。总幅员面积近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00公顷,草原面积9200公顷,林地面积8300公顷。农作物以玉米和杂粮为主,年常产量为6万吨。新老203国道和长白中线省道通过镇内,距松原市72公里、长春市105公里、哈尔滨市240公里、沈阳市32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吉林油田分公司前大采气厂坐落在境内,年开采天然气3亿立方米,区域内探明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资源禀赋良好。

自然资源

乌兰图嘎镇下辖12个行政村,共有40个自然屯,82个社,总人口为26000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2886人,占人口总数的11.1%。全镇幅员3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715公顷,草原10030公顷,林地7293.7公顷。物产富饶,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县玉米、杂粮杂豆的重要产区。另外由于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1995年3月吉林油田前大采油厂在乌兰图嘎镇境内成立。[2]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5%;粮食产量达到6.76万吨,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达到4185元;区域内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完成招商引资75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20%,比上年增长200%。新建设、续建、扩建三次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38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包括前大1.4亿元)。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平地崛起,添补了前郭西部民族地区工业聚集发展的历史空白。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100万元,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气、通水、通电话、通宽带网络“六通一平”标准,为大项目发展创造了条件,并被市政府确立为市级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商业面积12000平方米,玉米、杂粮杂豆交易量逐年上升,生活消费品、种肥膜等生产资料销售市场十分活跃,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很大方便。

结构调整

随着结构调整的全面铺开,乌兰图嘎镇2002年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突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实播比例达到50:49:1,乌兰图嘎镇玉米面积为5570公顷,预计产量可达到40000吨,大豆545公顷,预计产量可达1000吨,绿豆1465公顷,预计产量可达3000吨,小豆340公顷,预计产量可达700吨,甜菜480公顷,预计产量可达15000吨,花生1676公顷,预计产量可达3000吨。乌兰图嘎镇牧业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乌兰图嘎镇共有规模养殖大户300多户,主要以牛羊为主,其中牛年出栏1000头,羊年可出栏20000只。

工业园区

乌兰图嘎工业园区是在前郭县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于2004年12月决定开始筹建,2005年5月正式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2005年10月被市委市政府批准为市级管理工业园区,正式命名为乌兰图嘎工业园区。乌兰图嘎工业园区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四县(农安、长岭、乾安、前郭)结合处,所在镇是前郭县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中心镇,在沈阳、长春、松原、大庆等城市的经济辐射半径之内,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明沈公路(新老203线)和长白公路中线在乌兰图嘎镇内相交通过,交通十分便利。2005年11月,乌兰图嘎镇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吉林省“十强镇”,被省建设厅批准为“吉林省重点镇”,优越的政策、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初见成效的小城镇建设和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天然气等资源,为乌兰图嘎工业园区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镇建设

乌兰图嘎镇投资环境优越,科教文卫事业发达,小城镇建设进展迅速,餐饮服务业迅猛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乌兰图嘎镇特色的饮食业,商、建、运及其它各业发展态势良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前兴胶塑厂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其橡胶制品远销各大油田,并获得了省部优产品称号,玉液酿酒公司生产的新春牌玉液酒名噪各大城市,飘香在大草原上。2008年又引进了一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目前正在建设中。2008年正在修建大德营子村至查干花的油路12公里,并将在全镇村与村之间、屯与屯之间修建砖路18.5公里。随着这两项工程的完成,图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发展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是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年份。2006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工作总的想法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确立“工业立镇”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一工带三化”发展思路、“一三九”工作目标和“双百项目”计划,全力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小城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巩固西部中心城镇地位,为尽快建设成为中等县城规模水平而努力。 “一工带三化”发展思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非农化,推进“三农”结构优化、提升、转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三九”工作目标:“一”就是以项目建设为一根红线,贯彻全部工作;“三”就是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九”就是大力打造九个中心,即商贸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人居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以若干个小中心支撑起乌兰图嘎镇西部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 “双百项目”计划:就是紧紧抓住“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机遇,实施和预备20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2006年,实施单体投资50万元以上的三次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100个,预计完成项目投资3亿元;储备单体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各类项目100个,预计投资55亿元。通过实施“双百项目”计划,加速扩大镇域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镇域财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

民俗风情

祭湖: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因水丰方能草美,而后牛羊肥壮,而后衣食无忧,而后国泰民安。故水为善之源头,为神物。生活形态决定了草原上的人民对水有着独特的感情,围绕着水草丰美的查干湖也就世代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美丽传说。据说查干湖的冬捕在明清时期已闻名中外,人们甚至称这里的牧民为“查干淖尔渔夫”。一网打出42万斤鱼的历史更是赋予她足够的灵性与神奇,形形色色的古老传说和现实困境交织成奇闻异事,使人们形成一种坚信不移的湖神崇拜,平日里走船连个“翻”字都不敢说,这种“虔诚”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了一套独具宗教、民族特色的祭湖仪式。敖包和祭敖包:在蒙古地方的草原上,你时常可以看到,在山顶上或路口旁,矗立着一座或几座由石块堆筑起来的物体,冢形,上面堆着柳树枝,中间坚立着带有日月、火焰图案或苏勒德(带有三个叉子的矛)的立柱,立柱与四周按方位坚立的四个苏勒德之间悬挂着五色的风马彩旗,它往往会给游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你觉得新鲜、神秘、不解其义,给你留下悬念,这就是“敖包”,敖包译成汉语就是堆子的意思。它是蒙古族祖先留下的特有的人文景观。了解它,知道它的由来和作用,也许有助于对蒙古族深遂的民族底蕴的了解,也可让你感触到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多才多元民族文化的浩瀚。

查干湖:干湖,又名查干卓尔,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总面积60万亩,蓄水量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达6米,与附近的辛甸泡、新庙泡和库里泡三个姊妹湖泊相通,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年产鲜鱼3000吨,鱼苗350吨,芦苇3万吨,渔业产值1200万元,利税135万元。整个湖泊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7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公里,四周环境优美,景色秀丽,风光迷人,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旅游胜地。蒙古风俗与民族禁忌:到蒙古人家中作客,切忌将帽子朝门口放,出蒙古包时,绝不能踩蹬门槛。蒙古人一般用酸马奶招待客人,客人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冬天不要到蒙古包北、西侧乱踩,因为那里的雪是用来化水食用的。[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