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为求佛,历难万千

为求佛,历难万千,善信菩萨感叹道:"我从前不知此偈语时,时常处于生生死死之间,而今得了偈语,为众人解经释义,推行善事,更加坚信了我对佛法无边、光耀万物的信念。"

目录

原文

  有一个菩萨,名叫善信。他出世时,世间已没有佛法,但他苦苦寻求正法,以期寻到正确的解脱之道。

  有一天,突然天空中有洪钟般的声音对他说:"善信菩萨听言,从这里往东方六十万里的地方,有个叫善住的国王,他的国家里很久很久以前曾有如来佛出世,佛式一度盛大,蔚然成风。可是,现在早己灭度了。佛法破碎衰落,全国已无一所佛寺,人民只是急功近利,早已不奉行佛法了。那里住着一个女人,贫穷之极,其貌卑贱粗谷,其丑陋无以言状,世上难找。但她会说半句佛偈,现在她想传授于人,你就去取那半句唱词吧,"

  说罢,空中便寂然无声了。

  善信菩萨毫不迟疑,立即踏上了去东方的遥远程,贫穷使他落得一身病痛,但他默默前行,为了佛的光复兴隆,他什么苦难都不放在心上,什么险阻也无法使他后退半步。每日每夜总是走啊走,走得腿肿脚裂,血迹斑斑。

  天色暗淡下来,太阳落到了西山的背后,暮色笼罩着大地,包围着善信菩萨。忽然从前方传来凄惨哀救声,他的心一下子抽紧了。菩萨预感到将有可怕的灾难来临,但为了让佛的光辉普照大地,他克制了内心的恐惧,快步向前走去。刚前进了半里,便呆了。

  在他面前,望不到边的淤泥浮动着,不知方圆有几万里。只见淤泥一直连接到天边,黑沉沉的如天上的滚滚乌云,令人心惊胆战。刚才的呼救声其惨无比,肯定是什么人刚被吞没了,善信菩萨毛骨悚然,浑身颤抖。这时,从头上飞过一只乌鸦,肯定是倦了,便停在淤泥上歇息,不料刚一落上,便扑腾腾沉下去了,刹时便没了踪影。又有一堆枯草被风刮起飘到空中,狂舞飞扬的草末落到泥地上也立即消失不见。这无边淤泥,在黑幕下若一只无量的兽嘴,等待着吞没善信菩萨。

  善信楞在当地,感到自己是在劫难逃了,日夜兼程的辛苦劳累等于白费,不禁沮丧到极点。回去不行的,我未得佛偈,又怎能使佛法光大呢?善信低下了头,看看自己破烂的衣裳和脚上血肉模糊的伤口,一阵阵钻心的疼痛袭遍全身,善信忍不住横下了一条心。

  "我今日死在这淤泥里算了!佛啊,为您而死,死得其所!"想罢,善信菩萨大胆地朝前面的淤泥走去,当脚踏上淤泥的时候,他脑子闪过一丝凉意--我要死了。

  但万没料到的情况发生了,他不但没死,脚下还出现了一条洁白笔直的平坦大道。大道直通到那无边的东方,通到望不尽的天边。

  善信菩萨心中大喜,顿时忘掉了一切烦恼痛苦。在洁白笔直的大道上,越走越兴奋,很快便到了善住王的国家。

  善住王国一片荒凉,沿途人多如蚁,奔忙着生意,却见不到一个奉佛的人,也见不到一座佛寺神坛。善信菩萨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那个国土,没有佛法,一切都混乱不堪。

  入得善住都城,善信已是悲伤之极,全国竟如此沦落无道。他越想越悲痛,不禁号陶大哭。

  哭罢,他立即去寻找那丑陋女人。那丑陋女人住在一个茅草屋里。四壁通风漏光,破烂不堪。一见善信,那丑陋女人抬起头问道:"远来的客人,你找我干什么?"

  "我是专门来拜您为师的。"善信菩萨两眼凝视着她,恭恭敬敬地跪在她跟前。心里却想,如此丑女竟能说偈语,真是匪夷所思。

  "你跟我学什么呢?"那丑女问道。

  "弟子是来跟师傅您学知识的。"善信仍然毕恭毕敬。

  "我可没有什么学问,只会半句偈语。"

  善信菩萨一听大喜,道:"我从六十万里以外来投师,一路上历尽艰辛,就是为了向您学这半句偈语以振我佛家大法啊。"

  "那好吧,你起来坐下吧。"

  善信菩萨不敢怠慢,连忙坐好,专心地等待丑女说那半句佛偈。

  丑女念诵道:

  一切恶事切莫为,

  半点善德皆奉行。

  善信菩萨一听,清凉爽快之感遍布全身,心中自然贯通,心里集思偈义,融念精通,铭刻于心。"记住了吗?"丑女问道。

  "不但记住了,而且理解精通了。"善信答道。

  "很好,你已经得神力了,去吧。"

  丑女说完,不再出声。善信告辞出门,便往回赶。

  善信由此获得神通,迅速返回原来的国家,到处宣讲此偈语,又积功德,得到坚固信用永不损坏的功夫。

  从此,一切魔妖鬼怪皆顺依偈义归化而来,人民又重新皈依佛法,国家得到神佑,风调雨顺,灾祸并除,万事兴隆。

  善信菩萨感叹道:"我从前不知此偈语时,时常处于生生死死之间,而今得了偈语,为众人解经释义,推行善事,更加坚信了我对佛法无边、光耀万物的信念。"

  善信菩萨的事迹从此流传下来,他的功德也牢牢地铭记在人们的心间。[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