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拼音:dā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指事字,其古字形像采丹井或盤子一類容器,中間一點像丹藥在其中。丹的本義指硃砂,古時常用硃砂作繪畫顏料,也可入藥。硃砂是紅色的,故引申為朱紅色。因道家煉藥多用硃砂,所以引申出道家煉製出的藥物一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丹

拼音; dān

注音字母; ㄉㄢ

平水韻部; 上平十四寒

部首; 丿、丶

筆畫數; 1+3

筆順編號; 3541

造字法; 指事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4E39

五筆; MYD

倉頡碼; BY

鄭碼; QSVV

四角碼; 7744₀

字級; 一級(0155)

文字源流

指事字。丹是一種紅土礦物,雙名丹砂,俗名硃砂。形狀像土,不能依照其形造字。丹砂要開採出來才可使用,就要從開礦的角度造字。所以有學者認為"丹"字甲骨文外部為礦井形,字形中間的點畫,表示硃砂。也有學者指出"丹"字甲骨文外部與"井"字有區別,不像井形。古人往往用竹筒盛放物品,"丹"字外形正像竹筒的剖面形,兩邊像竹筒壁,中間的"="形代表竹節,合起來就是一個竹筒形。從"丹"字的結構看,古人很早就認識了丹砂,並把它採回來盛在容器中備用。

"丹"字從殷商甲骨文至小篆沒有明顯變化,兩條橫線夾在兩條豎線間,豎線上下都長出於橫線。至秦簡,豎線高出部分已不明顯,與頂橫近於平齊。《說文解字》還收了一個"丹"字的古文作圖A,可能是"丹"字被加上了一些裝飾性的符號。漢隸發展為頂橫右端折轉向下,連接右豎而成為一筆,寫作圖7,《說文》古文(圖4)與此形顛倒相對,變化道理近似,只是變化在底部。後來居下位的長橫又向兩邊延伸,穿透左右豎線,全字演變成"丹"形。楷書把內部短畫或橫點變作斜點。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丹部】都寒切(dān)

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屬皆從丹。

,古文丹。

㣋,亦古文丹。

說文解字注

巴越之赤石也。

段注:巴郡、南越皆出丹沙。《蜀都賦》:丹沙赩熾出其坂。謂巴也。《吳都賦》:赬丹明璣。謂越也。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

象采丹井,

段注:謂□也。采丹之井,史記所謂丹穴也。蜀、吳二都賦注皆雲:出山中,有穴。

丶象丹形。

段注:都寒切,十四部。

㣋,亦古文丹。

段注:按此似是古文彤。

〖注釋〗①巴郡:今四川東部地區及重慶市一帶。②南越:今廣西一帶

廣韻

都寒切,平寒端 ‖丹聲元1部(dān)

丹,赤也。《說文》曰:"巴越之赤石也。"亦州名,春秋時白翟所居,後魏置汾州,廢帝三年以河東汾州同,乃改為丹州。亦姓,晉有大夫丹木,出《風俗通》。

【注釋】①丹木:《左傳·閔公二年》作"先丹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丶部】 丹·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3

古文: 、㣋、Ց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正韻》都艱切,並音單。赤色丹砂也。《書·禹貢》:礪砥砮丹。《山海經》:丹以赤為主,黑白皆丹之類。陶弘景曰:即硃砂也。

又道家以烹鼎金石為外丹,吐故納新為內丹。《黃庭經》:九轉八瓊丹。注:八者:硃砂,雄黃,空青,硫黃,雲母,戎鹽,硝石,雌黃也。

又《博物志》:和氣相感,則陵出黑丹。仁主壽昌,民延壽命,天下太平。

又以朱色塗物曰丹。揚雄《解嘲》:朱丹其轂。

又容美曰渥丹。《詩·秦風》:顏如渥丹。

又赤心無偽曰丹。謝朓詩:既秉丹石心,寧流素絲涕。

又姓。漢丹玉,宋丹山,明丹衷。

又丹陽,郡名。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晉武帝分立宣城,毗陵二郡。

又州名。本赤翟地,元魏置汾州,後改丹州。

又崔豹《古今注》:丹徼,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為南方之極也。

又丹丹,國名。見《南史》。

又《山海經》:鳳凰產于丹穴。

又竊丹,鳥名。為九鳳之一。

又牡丹,花名。《本草》:一名鼠姑。

又木丹,梔子花別名。紫丹,茈草別名。

又葉都懸切,音顛。陸機《羅敷歌》:南崖充羅幕,北渚盈軿軒。清川含藻景,高岸被華丹。

《說文》:丹巴,越赤石。外象丹井,中象丹形,青、彤、雘等字從此。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上下窄,中間寬。撇和㇆(橫折鈎)的豎鈎段分寫在豎中線左右,撇尖和鈎底持平。第三筆橫在橫中線,末筆點在橫筆上方豎中線。[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