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篇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篇小說

中篇小說,小說的一種形式。其容量大小、篇幅長短、人物多寡、情節繁簡等均介於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之間,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某個時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故事情節完整。線索比較單一,矛盾鬥爭不如長篇小說複雜,人物較少。一般在三萬到十萬字左右。如《邊城》、《羊脂球》、《第六病室》、《變形記》等。字數的多少,是區別長篇、中篇、短篇小說的一個因素之一,不是唯 一的因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中篇小說 [1]

外文名稱 Novelette

字數 三到十萬 [2]

文學體裁 小說

代表 《百萬英鎊》、《邊城》等

主要區別

人們通常把幾千字到兩萬字的小說稱為短篇小說,三萬字到十萬字的小說稱為中篇小說,十萬字以上的稱為長篇小說。這只是就字數而言的,其實,長、中、短篇小說的區別,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範圍、作品的容量來決定的。

中篇小說反映生活的範圍雖不像長篇那樣廣闊,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廣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節的繁簡介於長篇與短篇之間。

發展歷程

新時期的中篇小說在選擇題材,廣泛地、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遠遠超越了建國後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說,取得了豐碩成果。從數量上看,從1976年末到2019年,應以數以萬計來計算,形成了我國文學史上前所未有、世界中篇小說發展史上也罕見的現象。它的優秀之作,單從中國作協主辦的4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來看,就有67部。這時期的中篇小說,題材新,主題新。

新體裁

一是出現了反思歷史生活的作品。如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馮驥才的《啊》等,尖銳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10年人妖顛倒的社會現象和給人們帶來的心靈和肉體的"傷痕",探索了造成傷痕的歷史原因。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描繪了1958年的"浮誇風"給農民帶來的悲劇,讓人們對過去的這段歷史進行重新認識和評價。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汪浙成、溫小鈺的《土壤》、王蒙的《布禮》、《雜色》、張賢亮的《綠化樹》、諶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真實地再現了知識分子在"反右派"鬥爭擴大化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沉重打擊。他們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強迫到社會的底層進行勞動改造,他們在物質生活上貧困不堪,在政治上受歧視,沒有任何人的價值和尊嚴可言。這些作品都深入探討了造成知識分子人生痛苦的歷史原因。王蒙的《蝴蝶》、韋君宜的《洗禮》等,不僅描寫了老幹部在極"左"路線迫害下的悲劇命運,而且也寫出了老幹部的反躬自問,自省人生的責任。

以上這些從多方面重新審視當代歷史的中篇小說,無不體現了作家具有歷史意識、批判精神和使命感。他們敢於衝破禁區,對歷史的是非重新加以反思和審視,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和"十七"年中的"左",都給予無情的批判,充分地發揮了當代文學從未有過的批判功能和戰鬥作用。

二是出現了反映改革生活的作品。 如蔣子龍的《開拓者》、《燕趙悲歌》、水運憲的《禍起蕭牆》、賈平凹的《雞窩窪的人家》、《臘月·正月》、張賢亮的《龍種》等。這些作品一方面描寫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所產生的新與舊、善與惡、先進與陳腐、革新與保守的種種矛盾、衝突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迂迴曲折的生活進程;另一方面還寫出了改革與反改革兩種勢力的撞擊,以及不同階層的人物心態和思想動向,傳遞了時代的新信息。這類反映改革生活作品的出現,不僅反映了作家們關注時代變革的現實生活,而且表現了作家們敢於直面人生,敢於揭露矛盾衝突,開拓了題材的新領域。

三是出現了軍事題材新突破的作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是軍事文學中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篇小說,它突破了"無衝突"論,敢於正視軍隊內部的矛盾。它在展現真實的戰爭場面的同時,通過戰前、戰中、戰後的生活場景,又深刻地反映了部隊中的某些不正之風和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塑造了豐富多彩的當代軍人形象。朱蘇進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雖然反映的是和平環境裡的軍內生活和當代軍人的精神風貌,但作品同樣注重揭示軍內軍外相關聯的社會矛盾、心理衝突,着眼於寫人。總之,新時期軍事題材的中篇小說,突破了過去軍事題材小說只追求"戰壕真實",把小說寫成"戰鬥文學"的老框子,標誌着軍事題材文學在現實主義道路上的新開拓。

四是出現了一大批過去沒有或少有的各類題材的中篇小說。有寫知青生活的,如路遙的《人生》、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阿城的《棋王》等;有寫大學生生活的,如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張笑天的《公開的內參》;有對婚姻戀愛、倫理道德進行新探討的作品,如張潔的《方舟》、航鷹的《東方女性》;有寫藏族生活的,如馬原的《風底斯的誘惑》、扎西達娃的《西藏,隱秘的歲月》;有寫抗日戰爭生活的,如莫言的《紅高粱》;有寫民間傳奇故事的,如馮驥才的《神鞭》;有寫普通人生存狀態的,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震雲的《單位》;也還有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新的矛盾、新的社會動盪和心理變遷生活的作品,如畢淑敏的《原始股》、何繼青的《軍營股民》、張欣的《首席》、鍾道新的《單身貴族》等等。這眾多不同題材的作品出現,顯示了作家們反映的生活,具有前所未有的廣度,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也反映了現實主義作家注意關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關注各種各樣的人的生活方式,關注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用他們的筆去真實地描繪這一切。

新時期的中篇小說與建國後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說相比較,在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更具多樣性和豐富性,創造了新的人物現象,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

新形象

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看,稱得上典型形象的,就其數量來說不多,典型化程度很高、很深的更是鳳毛麟角。當然,也有一些人物形象能給我留下一定的印象,如陳勇、蔡錦生(劉白羽的《火光在前》)、崔克堅(謝雪疇的《團指揮員》)、王應洪(路翎的《窪地上的"戰役"》)、傅老剛、黎老東、小滿兒(孫犁的《鐵木前傳》)、申玉技(康濯的《水滴石穿》)、閻興(杜鵬程的《在和平的日子裡》)等。

可以說,"十七年"的中篇小說塑造工農兵形象為主。而新時期的中篇小說除繼續塑造了工農兵形象外,還創造了過去文學作品中未出現過的新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具有空前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例如較突出的有李銅鐘(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陸文婷(諶容的《人到中年》)、吳仲義(馮驥才的《啊》)、羅群、馮晴嵐、宋薇(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車篷寬(蔣子龍的《開拓者》)、傅連山(水運憲的《禍起蕭牆》)、武耕新(蔣子龍的《燕趙悲歌》)、梁三喜、靳開來、趙蒙生(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冼文弓(劉兆林的《啊,索倫河谷的槍聲》)、袁翰(朱蘇進的《射天狼》)、沈巧、黃金桃、歐陽美怡(朱春雨的《沙海的綠蔭》)、張思遠(王蒙的《蝴蝶》)、王輝凡(韋君宜的《洗禮》)、盤老五(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高加林(路遙的《人生》)、王一生(阿城的《棋王》)、那五(鄧友梅的《那五》)、石義海(劉心武的《如意》),以及秦波(《人到中年》)、吳遙(《天雲山傳奇》)等。這些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已經達到典型化的高度。

新時期的中篇小說在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與"十七"年的中篇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較,它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知識分子的形象塑造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 長期以來,由於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對知識分子存在着不正確的認識,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把知識分子寫成中間人物、落後人物甚至反面人物,而新時期的中篇小說一掃過去這種不良傾向,不僅把知識分子作為正面人物來寫,而且還把知識分子作為先進人物來歌頌。

例如《天雲山傳奇》中的羅群,他在極"左"思潮的年代,由于堅持真理而被打入社會的低層,慘遭批鬥,但他身處逆境仍不氣餒,不悲觀,在貧困的物質條件和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寫出了《論天雲山區的改造與建設》等著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他又帶領天雲山區的人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人到中年》中的陸文婷,在18年的"超負荷運轉"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從不計地位低、工資少、住房擠,忘我地為病人解除疾苦,"使千千萬萬人重見光明",在她的身上不僅體現了捨己為人的"孺子牛"精神,而且也鮮明地體現了在黨的培養成長起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特徵。這類知識分子形象不僅蘊含着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而且也具有強烈的鼓舞力量。另外,像馮晴嵐、宋薇、周瑜貞(《天雲山傳奇》)、吳仲義(《啊!》)、曹千里(《雜色》)、辛啟明、魏大雄(《土壤》)、梁倩、柳泉、曹荊華(《方舟》)等知識分子形象,都具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思想意識、不同的價值取向,形成了知識分子形象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二是創造了新時期改革事業中的開拓者形象。

在新時期的改革事業的進程中,有困難、有阻力,也有消極、落後方面的因素,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勇於在這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塑造出具有理想色彩的開拓者形象,以鼓舞人們開創改革事業。

例如《開拓者》中塑造的車篷寬,他能夠清醒地意識到經濟體制改革,四化建設的騰飛,在我們這個有自己國情的環境裡,面臨的困難卻是多方面的。他在進行改革事業的過程中,可謂四面受敵,上到D副總理、省委書記,下至工廠廠長,以及自己的妻子等,"這些被觸動的神經線,織成了一張無形的大網,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朝車篷寬罩下來"。可他逆流而上,直面複雜多難的觀實,有膽有識,敢於衝擊上司的官僚主義和僵化的保守勢力,大公無私地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他知人善任,勇於大刀闊斧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他講科學而不蠻幹,勵精圖治,推行了他的企業思想。作者突出了他富有進攻精神的開拓者品格。

《禍起蕭牆》中的傅連山也是一位四化建設中的大無畏的開拓者形象。他為了實現省電力管理體制的改革方案,毛遂自薦到老大難的佳津地區去進行改革,在那裡他遭到了"維護山寨絕對利益"的地委的堅決抵制。面對着阻礙改革的封建意識、宗法觀念、地方主義、官僚主義以及抗拒革新的頑固勢力的圍攻,但他沒有妥協,沒有氣餒,迎難而上,最後他被逼得走上自我毀滅的境地。他為四化建設積極獻身的精神,震撼人心。像這一類開拓者的形象,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是沒有出現過的,這些個性鮮明的強有力的改革人物形象,對於鼓舞人們從事改革和四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軍人

三是在塑造軍人的英雄形象方面具有新的發展和突破。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們在塑造軍人英雄形象方面,比較注意追求英雄形象的高大,往往不寫英雄人物身上的缺點,不寫英雄人物的真實情感,導致"神化"英雄。

新時期的中篇小說在塑造軍人英雄形象時,則注意把英雄人物寫成活生生的真"人",寫出英雄人物的不同個性,寫出英雄人物既是英雄又是普通人,既崇高又平凡。《高山下的花環》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新突破是十分突出的。在塑造梁三喜這個英雄時,作者突出了這位來自沂蒙山老革命根據地的農民子弟,繼承了中國農民刻苦耐勞、堅韌寬厚的氣質;對祖國、對革命事業一片忠誠,具有淳樸厚道、堅毅剛強的性格;在戰前,他嚴以帶兵,寬以待人;在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為掩護戰友具有自我獻身的精神。在他身上鮮明地體現了傳統軍人英雄形象的共同特徵。但在這基礎上,作者又賦予了梁三喜更豐富的普通人的"情感",寫了他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戰友情。作者強化了英雄人物的豐富"情感"來增強震撼人心的力度,讓讀者深深感到英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具有七情六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