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成立於1957年7月30日,作為中國科學院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唯一一所分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創立之初,新疆分院即定位為新疆的經濟、社會、科技發展服務。在中央、中科院黨組和自治區黨委的親切關懷下,經過半個世紀的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現已成為自治區重要的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為新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下設機構

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統包括4個獨立法人[1]單位,即中科院新疆分院機關、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台

科研平台

新疆分院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含培育),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2個,海外研究基地2個,野外台站34個(其中國家級3個、中科院級2個、境外18個)。

學科建設

新疆分院現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3個;在讀研究生86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9人,碩士研究生381人;擁有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2]24個。

工作成就

分院系統現有在職職工953人,科技人員671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208人;鑑定科技成果1000餘項,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自治區和其他部委獎近300項,還有2項獲聯合國UNEP荒漠化治理業績獎。

國際交流

現有博士學位點1個,碩士點14個,聯合培養博士50餘人,培養碩士300餘人;出版專着200餘本,公開發表論文4000餘篇;和3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交流關係,承擔了40多個國際合作課題;130餘人進入高科技企業,科技企業為新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院系統儀器設備價值5000餘萬元,地區共用大型儀器設備8台。

西部大開發

近年來,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了加快我國西部地區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科學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2002年又提出新時期的辦院方針。根據中科院的要求,新疆分院系統已經完成學科整合和專業凝練進入知識創新工程。結合新疆經濟發展的需求,新疆分院系統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開展工作:

――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乾旱區的資源、環境生態綜合數據平台的建設,並把它作為西部開發的基礎性工作。

――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趨勢和預測,綠洲形成和綠洲生態結構及其穩定性,退化生態系統的重建和生態安全系統的設計。

――乾旱區水系統循環過程數據收集、動態監測和合理利用設計,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以水資源合理利用和節水技術結合為技術主體的流域生態農業區、荒漠生態農業區示範基地。

――以石油為主體的能源資源開發中的強化開採技術及相關的油田化學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

――石油天然氣化工新技術和新產品,BTX凝析油中試和產業化。

――乾旱區生物資源的有效成分的研究,提取方法研究,深加工和產業化技術。

――創新的生物化學製品,耐旱、耐鹽鹼的生物資源的功能基因的研究,及這些優勢基因向農作物的轉移和新品種選育。

――以高分子化學方法,進行新疆優勢農副產品的二次三次加工,例如糖酯系列化表面活性劑的開發和應用。

――太陽能和太陽能次生能源的利用及儲存,以及相應的新材料研究。

――電子信息技術和新材料在傳統產業和新產業中的應用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及INTERNET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培養生態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和生物化學方面的人才。

――組織科普宣傳專家組,建設高水平的科普基地。

――以多種形式加大院地合作的廣度和力度。包括科技項目合作、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科技副職的選派。

通過以上工作的實施,新疆分院系統將為新疆的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能源、新興產業的發展做出基礎性、創新性、前瞻性的貢獻。

研究領域

圍繞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結合新疆實際,不斷凝練與提升科技創新目標,形成了十二個特色研究領域和方向:綠洲生態與綠洲農業,荒漠環境與生態修復,乾旱區生物多樣性,中亞成礦域與地質成礦,中亞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資源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多語種信息技術、環境工程與技術;射電天文與技術、光學天文與技術應用、應用天文。

區域經濟貢獻

進行了長期的水土資源、環境、生態的綜合科學研究,掌握了新疆大量的科學基礎資料,為國家和自治區制訂長遠經濟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荒漠環境的演變研究、荒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在防治風沙危害、恢復植被,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再造上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在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中,如塔河治理、石油開發、北水南調、生態建設、鐵路、沙漠公路等工程中提供了科學依據,並利用高技術手段直接參與工程設計和環境改造。

在土地鹽鹼化防治,以及以水肥調控為中心的優質高產生態農業建設取得重要成果,支持了農牧民脫貧致富,為實現乾旱綠洲經濟的良性循環開闢了途徑。創造了棉花連續3年237、257、256公斤的世界記錄。

在三次採油和天然氣輕質成分的深加工和利用方面進入工業化試驗階段,並進入知識資本操作。

天然產物化學,在藥物中間體、保健品、化妝品領域,進入中間試驗和小批量生產,逐步進入市場。

成功地將大賴草基因導入小麥——大穗小麥新種。

電子材料的輻射物理研究,電路和系統抗核加固,資源衛星加固器件應用,實踐5號劑量測量應用。

NTC陶瓷熱敏元件,納米材料製備技術研究、器件開發、中試,進入產業化,成為航天定點器件,應用於神州1號至6號等多種航天器,大批量進入於國內大型企業。

信息技術——網絡、控制、安全技術、MIS的綜合優勝,進入石油、鋼鐵、機械、民航、醫療、商業、銀行等領域。

VLBI成為歐洲網、亞太網聯測的重要成員。脈衝星觀測的成果有學術界公認的新發現。

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很大進步,每個企業基本實現了技術含量高、效益高的發展目標,都有創新技術產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兩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在宣傳科學和唯物主義,破除迷信,提高各民族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院地合作

新疆分院高度重視與地方的合作,在加強戰略研究,提高決策水平;共建研發平台,提升自治區區域創新能力;應用高新技術,推進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改善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強人才培養,促進人員交流;加強科普工作,實施全民科技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等六個方面建立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關係,進一步豐富了院區合作內涵,拓展了合作領域,為新疆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