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原文化

增加 96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国传统文化.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628/39ab175c71a54b5da939489ee8956c0f.jpeg 原图链接][https://m.sohu.com/a/238186008_10002040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中原文化 ''' 是以 [[ 中原 ]] 地区为基础的 [[ 物质文化 ]] [[ 精神文化 ]] 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约六千年至公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1] 中原文化以 [[ 河南省 ]] 为核心,以广大的 [[ 黄河 ]] 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2]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 [[ 政治 ]][[ 经济 ]] 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1]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 [[ 中国八大古都 ]] 的一半,包括洛阳、 [[ 开封 ]] 、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ref>[https://www.zhwh365.com/article_229.html 中华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传统文化网,2013-11-15 </ref>
==特征==
根源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根源之一,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创性:中原文化对整个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发挥了开创作用。
 包容性:中原文化通过融合与吸收周边 [[ 文化 ]] ,不断自我提升。 辐射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依托生产方式的先进性、 [[ 军事 ]] 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影响了日本, [[ 韩国 ]] ,越南, [[ 琉球 ]] 等东亚古国及现代中国的其他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 基础性:中原文化经过上古的扩张,在 [[ 中华文化 ]] 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
==文明源头==
在中原地区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强烈。从 [[ 新石器时代 ]] 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 <ref>[http://roll.sohu.com/20130705/n380790832.shtml 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组图)],搜狐,2013-07-05</ref> 在中原崛起,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与周边文化同一时期的孤立发展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 [[ 半坡文化 ]] 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向北发展到 [[ 陕北 ]] 地区,沿黄河扩展至洛阳,经汉水流域影响到南阳盆地。而中原地区的仰韶后冈文化则扩张至晋南、鲁东北等地。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后冈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仰韶庙底沟文化迅速向四方扩展,北至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东抵 [[ 华北平原 ]] 北部,西伸甘肃湟水流域。与周边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起主导作用。
==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 [[ 礼仪 ]] [[ 信仰 ]] 和节令等方面。具有 [[ 农耕文明 ]] 特质的民俗活动如太昊伏羲祭奠在中原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民众自发性。中原婚嫁礼俗从古代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礼”逐步演变为今天的提亲、定礼、迎娶的婚俗礼仪。节令民俗如 [[ 春节 ]] 的祭灶、岁末 [[ 守岁 ]] 、贴春联、吃饺子和拜年,农历正月十五 [[ 元宵节 ]] 点灯盏,三月清明节祭祖扫墓,七月七观星乞巧,八月 [[ 中秋节 ]] 赏月、吃月饼,九月 [[ 重阳节 ]] 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39] 节会方面, [[ 黄帝 ]] 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马街书会、南阳 [[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诸葛亮文化节 ]] 、镇平玉雕节等由官方组织,民间参与的节会至今不衰。 ==视频=====<center> 中原文化 相关视频 </center>===<center> 中原文化-起源 宣传片</center><center>{{#iDisplay:t0556761yvf|560|390|qq}}</center><center> 中原文化档案 </center><center>{{#iDisplay:s0185h15uvv|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Category:537 原始文化]]
57,8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