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华羊茅

中华羊茅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

中文名:中华羊茅

学 名:Festuca sinensis

Keng ex S. L. Lu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早熟禾亚科

族:早熟禾族

属:羊茅属

亚 属:贫芒亚属

种:中华羊茅

命名者及年代:Keng ex S.

L. Lu,1992

中华羊茅(学名:Festuca sinensis Keng ex S. L. Lu)是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鞘外分枝,高可达80厘米,叶鞘松弛,具条纹,无毛,长于其叶片;叶舌具短纤毛;叶片质硬,直立,顶生者甚退化,叶横切面具维管束,圆锥花序开展,小穗淡绿色或稍带紫色,颖片顶端渐尖,7-9月开花结果。 中华羊茅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生于海拔26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林下。 中华羊茅茎叶柔嫩,适口性好,是高寒牧区草地生产建设的优良栽培牧草。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1]

目录

中华羊茅形态特征

中华羊茅是多年生草本, 具鞘外分枝,疏丛。秆直立或基部倾斜,高50-80厘米,径1-2毫米,具4节,节无毛而呈黑紫色;

叶鞘松弛,具条纹,无毛,长于或稍短于其节间,顶生者长16-22厘米,甚长于其叶片;叶舌长0.3-1.5毫米,革质或膜质,具短纤毛;叶片质硬,直立,干时卷折,无毛或上面被微毛,长6-16厘米,宽1.5-3.5毫米,顶生者甚退化,长3-6厘米;叶横切面具维管束7-13,厚壁组织成束,与维管束相对应,上表皮内均有,下表皮内仅主脉有,具泡状细胞。

圆锥花序开展,长10-18厘米;分枝下部孪生,主枝细弱,长6-11厘米,中部以下裸露,上部1至2回地分出小枝,小枝具2-4小穗;小穗淡绿色或稍带紫色,长8-9毫米,含3-4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1毫米,具微刺毛;颖片顶端渐尖,第一颖具1(3)脉,长5-6毫米,第二颖具3(4)脉,长7-8毫米;外稃上部具微毛,具5脉,顶端具长0.8-2毫米的短芒,第一外稃长约7毫米;内稃长约6毫米,先端具2微齿,脊具小纤毛;花药长约1.2-1.8毫米;子房顶端无毛或被少量的毛。颖果长约5毫米。花果期7-9月。

中华羊茅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四川。生长在海拔26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林下。 中华羊茅

中华羊茅繁殖方法

中华羊茅 翻地和整地:播种的前一年对土壤进行夏翻和秋翻,生荒地要求夏翻,仲秋耙磨。整地前:每亩施有机肥料1000-1500千克作基肥。具备灌水条件的地区,播前结合灌水并施入化肥。

灭杂草:播前采用浅耕法灭除杂草。方法是:用轻把破碎土壤,让杂草有条件出苗,待杂草高达1-2厘米时,用轻耙带木褛子耙磨一遍,使杂草裸露地表,七天后待杂草又出土时再进行第二次灭杂草,灭草五天后即可播种。同德巴滩多年来采用此法可以减少50-70%双子叶杂草的危害。

镇压:在春墒不好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播前需进行镇压,使表土紧实,能有效地控制播种深度,克服断条、断垄等缺点。播后镇压能使种籽和土壤紧密接触,有利出苗。

种籽处理:播前对种籽进行纯净度和发芽率的测定,种籽要翻晒,并用风筛、风车或机械进行精选。要求纯净度为96%,发芽率65%以上。

中华羊茅 播种期:播种时间春、夏、秋播均可,但以春播较好。有灌水条件春墒好的地区春播,春墒不好又无灌水条件则夏播为宜(六月上中旬)。初秋播种应力争早播,否则会影响当年生长,甚至难以越冬。

播种量和播种深度:每亩播种量0.6-1千克,一般收种籽可少播,收青干草可多播。播深2-3厘米,行距15-30厘米。

中华羊茅栽培技术

保护和锄草:当年播种幼苗细弱,生长缓慢,根系扎入土壤较浅,要严加保护,禁止牲畜践踏和采食。

播种面积小的试验地,种籽田用人工锄草1-2次。大面积人工草地,种籽田可采用2,4-D丁醋乳油灭除双子叶杂草,每亩药量50-75克,加水35千克,晴天时均匀喷洒,同德巴滩用此法灭除种籽田杂草,灭除率为85-93%。

灌水和施肥:在分孽和拔节期灌水能获得较高产量。在拔节期对生长第三年的中华羊茅采用海晏产的小型喷灌机喷灌一次,渗水深度20厘米,可增产。施肥也能提高牧草产量。

中华羊茅主要价值

中华羊茅开花期粗蛋白质含量为13.57%,叶量多,叶和花序占全株的40.6%,叶片不脱落,茎秆柔软,适口性好。中华羊茅返青早,分栗多,再生力强,结实性能好。驯化二代第二至第五年平均亩产青干草348.15千克,亩产粗蛋白质47.25千克。驯化三代第二至四年亩产青干草407.55-439.55千克。第二至第五年产量较稳定。

参考来源

  1. 中华羊茅,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