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介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0月21日 (四) 22:05 由 龙城悠悠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中介語,Interlanguage,也有人譯為"過渡語"或"語際語",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於其第一語言也不同於目的語,隨着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的語言系統。[1]

Selinker中介語理論

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於1969年提出中介語假說(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論文《中介語》中提出的中介語假說,是試圖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者在習得過程中的語言系統和習得規律的假說,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義。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Theory)是由Selinker等人最先提出來的。所謂中介語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建構起來的介於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它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並逐漸向目的語靠近。Selinker的中介語理論重點強調了第二語言學習中三個方面的問題,①什麼樣的認知過程負責中介語的建構?②中介語知識系統的性質如何?③為什麼多數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完全獲得目的語的語言能力?這是關於中介語的一個最早的定義.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二語/外語學習者的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在結構上處於母語與目的語的中間狀態)。

K. K. Selinker中介語理論

K. K. Selinker認為,負責中介語建構的認知過程有五種,它們是:語言的遷移(language transfer);訓練的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第二語言學習的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第二語言交際的策略(strategies of L2 communication);目的語材料的過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Selinker認為,學習者形成的中介語知識系統實際上是一系列心理語法,學習者利用這些語法來解釋和產生言語。

這些心理語法是動態的、易於變化的,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中介語知識系統包含了越來越複雜的心理語法。Selinker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存在着語言石化(fossilization)現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語的語法、語音等長期存在於中介語中,並且不易改變的現象。由於存在着語言石化現象,使得多數學習者不能完全獲得目的語的語言能力。

KK中介語理論後來有所的發展,但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中介語的三個特徵方面:①中介語具有可滲透性,即組成中介語的規則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受到來自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的規則或形式的滲透。②中介語具有可變性,即中介語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不是從一個階段突然跳到下一階段,而是不斷的藉助「假設-檢驗」手段,緩慢地修改已有的規則以適應目的語新規則的過程。③中介語具有系統性,即中介語是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它具有一套獨特的語音、語法和詞彙規則體系。

KK中介語理論是較早用認知觀點解釋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模型,其重要意義首先在於它把第二語言學習看作是一種心理過程,並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來解釋這種心理過程,而且這種理論為後來人們採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語概念,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實際是語言知識的一種表徵。因此這一概念的提出為後來認知理論進一步探討這一表徵的性質,及這種表徵在第二言語學習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論基礎。Selinker中介語理論的不足主要在於它並沒有明確說明中介語系統是如何發展變化的,也沒有說明中介語系統是怎樣影響語言輸出的。

視頻

中介語 相關視頻

關於「全球中介語語料庫」的標註規範問題——張寶林
《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第三版)公開課——4.3中介語發展過程

參考文獻

  1. 中介語(INTER-LANGUAGE) ,道客巴巴,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