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丝竹版画

丝网版画也叫孔版画,它有如工业上的花布印刷方法,将颜色进行刮压从网孔漏至承接物上,所以也称做丝漏版画,丝网印刷目前在商业上得到大量的运用。它可以用来印刷广告、包装物、路牌、衣饰图案等等,可以说随处都能见到丝网印刷的物品,它以制作快捷、经济,大小灵活,便于制作和印刷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也叫孔版画,它有如工业上的花布印刷方法,将颜色进行刮压从网孔漏至承接物上,所以也称做丝漏版画。20世纪初,英国人塞缪·西蒙(SamuelSlmon)研究出以丝网作版印刷的方法。随后,丝网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与传播。最先将感光剂用于印刷制版技术的当属1914—1915年左右的美国,在此期间,欧洲人也正在尝试着运用这项技术。照相感光制版技术真正意义上的完善成型应该说是在1925年,但并未取得专利,原因是在它之前的1918年,做为网印技术的印染模型版法已经被认可,并已取得了专 利。1915年,美国人C·M·彼得和A·伊梅里等人发明了用乳剂(阿拉伯树胶、牛皮胶、明胶、聚乙烯醇、聚乙烯醋酸盐)调和重硌酸钾和重硌酸铵等感光材料制成的感光剂。

通过实验,第一张通过感光制片方法得到丝网印版的技术正式诞生了,但此时的感光剂极为简单,原始而不稳定。20世纪20至3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印染工业中。当时的艺术家被请来参与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独特风貌的图案画形,然后利用丝印技术,限量而非大批量的生产。这些印染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审美价值,首先应该归功于丝网照相制版技术在当时的应用。感光制版所用的正片底图使艺术家们可以无所顾忌的绘制图案底图,不会产生底图方向与印刷后产品图案方向的倒错问题。同时,艺术家可以尽自己的想象和发挥,创造出的任何精细纹样都可以被准确无误的复制出来。丝网印刷工艺的宽容性和适应性特点保证了它在纺织业中的延续生存。30年代纺织印染中的丝网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大型自动化的丝网印刷机代替了手工操作,制版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印制产品的图案花色精细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工业发展,特别是军事的需要,丝网印刷得到大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制版丝印技术在美、日等国普遍使用。丝网印刷目前在商业上得到大量的运用。它可以用来印刷广告、包装物、路牌、衣饰图案等等,可以说随处都能见到丝网印刷的物品,它以制作快捷、经济,大小灵活,便于制作和印刷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目录

概念详解

丝网版画虽为世人喜爱,但却是一种尚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的版画画种。提起"版画",一般人便想到木刻,其实"版画"的概念要大得多:除了木版画以外,尚有石版画、铜版画、纸版画、泥版画等。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被人称为"三版",国内每隔几年都要举办专门的"三版展"。作为版画家族中的奇葩,丝网版画的出现,已成为世界版画的主流,是一种颇具当代性的版画品种。[1] 创作意义 版画创作过程是画家心灵释放的过程,是画家审美情趣的体现。版画的每一幅作品均需有画家本人亲笔签名、限定印数的作品编号、创作时间等,以保证版画充分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艺术水准和市场的流通量。 一般丝网版画创作数量在30-50张之间,也有更多的。目前已知国内印量最大的丝网版画,是东方涂钦为筹集善款创作的1000幅丝网作品《佛》。 版画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其艺术水准可与国画、油画等其它艺术作品相媲美,但由于版画具有复数性特点,创作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其版画的市场价格相对于油画、国画等品种要低很多,所以版画当前已成为大众收藏知名艺术家作品的一条绝好途径。

版画特点

1.设备简单。最基本的设备就是丝网、网框和胶刮。 2.制版及印刷方法简便、易掌握,尤其在多套色制版和印刷上,省时省力。 3.因网版是通透的,所以,底稿、版上画面与印刷后所得之画面是一致的,不必顾及反正。 4.印刷面积可以很大。 5.承印物不仅限于纸张,木材、皮革、玻璃、金属等都可以用来印刷。 6.承印物不仅限于平面,由于丝网有弹性,在弯曲的表面、粗糙的表面都可以印刷。 7,表现方法多变化。印刷的颜料可为油性亦可为水性,都能运用自如。 8.突破了版画以黑白为主的局限,实现了多色彩化。

发展历史

丝网版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进入中国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与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中国第一幅丝网版画是广军先生创作的《秋天你好》,当时还是用油印机印制的,带有明显的木版画的痕迹。中国丝网版画走出木刻版画的阴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中期的现代艺术运动为丝网版画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契机,整个美术界“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的整体取向,使得没有传统重负的丝网版画在技法完善的同时,以相比其他版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艺术养分,并自由地借鉴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发展速度蔚为可观。

90年代中期以来,丝网版画呈现出三世同堂的新局面:第一代丝网版画家渐次成熟,第二代丝网版画家崭露头角,近几年第三代亦浮出水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新一代的丝网版画家与其前辈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第一代所接受的还多是传统教育的话,那么年轻的丝网版画家则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洗礼中接受版画教育的。因此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注重物性探索,加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材料的改进,以及大量国外媒材的输入,使得丝网版画语境转换、图式更新、技法精进,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 进程。

发展历程

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79年—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李桦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建立了大陆第一个丝网版画工作室,从此,中国的丝网版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至今仅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 1981年—2003年,连续八届的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三版展”),对推动中国丝网版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2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丝网版画工作室相继建成的基础上,一批批美术学院毕业的学子奔赴全国和各学院选派的进修教师学成回校,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陆续建立起一批现代化、系统化、规模化的丝网版画工作室,大大加速了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发展速度。

2001年5月,在北京展览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和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网版画作品展”;2004年9月,在天津美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展览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和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丝网版画作品展”;2005年5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由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国版画》联合主办的“中国丝网版画回顾展”;2005年7月,在北京四分之三画廊举办的“丝网—中国当代丝网版画20人邀请展”。这一系列关于丝网版画的大中型展览,积极影响和推动了丝网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规模 [2]

制作工艺

选用材料

在材料方面,从筹建之初依赖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使用气味浓重的溶剂型油墨作为印刷油墨,开始了中国丝网版画最早的探索之路。制版方面用重铬酸铵和明胶或聚乙烯醇混合制感光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被勒令停止使用,探索不得不停止,制约了丝网版画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无污染重氮感光胶的研制成功,使得丝网版画在中国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今日,使其发展成为版画家族中与木版、石版、铜版具有同等地位的四大版种之一。特别是2002年年末,由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从英国进口了丝网版画专业的水基油墨,让中国的丝网版画在材料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带动了丝网版画向前发展的步伐,使一批具有新时代特色和新型版画语言的优秀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耳目一新!

2005年,一套直接针对普及中国青少年丝网版画制作,培养他们版画审美情趣的“组合趣味网版”产品开始上市,它将掀起中国丝网版画普及的一次热潮,也定会迎来中国丝网版画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制作工具

丝网版画所用的工具是:200目以上的丝网、丝网框、胶刮、绷网胶桃胶、洗网液、透明胶片、感光液、颜色等。丝网版画的制作方法按其水印和油印的不同印刷要求,分刻膜制版法和感光制版法等,而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新的制版方法是感光制版法。

制作过程

a 、将准备好的草图用透明胶片进行分色制版。 b 、把配置好的感光液在暗房内用刮药液槽刮至丝网上,进行烘干。 C 、将烘干的网框压在分色胶片上在曝光,曝光后用水把多余的胶膜冲掉、晾干。 D 、把晾干后的网框固定在印刷台上,对好版进行印刷。

手工丝网

手工丝网印刷工艺操作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即可满足网印的要求,投资少、质量好、效益高,它在网印行业中还占有相当的优势。现将手工丝网印刷按其工艺流程分三部分概述如下,以供初学网印的同行们参考。

网印制版

网印制版在操作技术上有镂刻漆膜制版和感光晒版之分,视其承印物的印刷适性而选择不同的制版方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