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我們應該

怎樣面對歷史和未來?

怎樣看待當下的生活?

怎樣迎接衰老與死亡?

怎樣走進藝術和文學?

本書是賈行家得到App年度日更專欄「文化參考」第一季的文本凝結,以誠懇態度、切身感覺和閒話口吻,和你進行九場自由延展的對話。

這些對話,既有社會思想、歷史鈎沉、人物解讀,也有野史八卦、身在江湖,你可以通過這本書,領略文學、藝術、生活的萬般景象,從中汲取平靜的力量。

或許,它還能讓你對自己的生活,有一點點小小的思考,在現實和文藝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這個嘈雜浮躁的世界,保留內心的一小塊柔軟之地。

作者簡介

賈行家

作家,文字高手,著有隨筆集《潦草》《塵土》。

得到專職作者,得到App「文化參考」「賈行家說《聊齋》」「賈行家說千古文章」等課程主理人。

專注於中國文化和文學研究。

原文摘要

一、沙子 我們每個人就是一粒沙,每粒沙就是一個世界。經歷風吹雨打,到處隨波逐流,或聚或散,漸方漸圓。最後,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們擁有了不同的世界。

我們做夢,我們甦醒。我們來到這世上,我們在追尋什麼?歷史學家追求真相,哲學家追求智慧,我們是俗人,我們忙碌一生,回過頭來,我們到底做過了什麼?我們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這本《世界上所有的沙子》或許會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賈行家在書里說:「也許我們最亟需的不是真相,不是智慧,而是讓自己的心智如同風中之沙,鎮靜而清澈地回到這些潮汐中,去觀看命運如何展現,世界如何塑造。」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砂一極樂,一笑一塵緣,恍惚間,仿佛我們不曾來過。

我們可以慢慢走,對自己不作安排,只看看沿途的風景,走到哪算哪。也許,我們可以經歷得更多,領悟得更深。

在任何一個時代,最重要的也不是書,而是「平凡而自重」的態度。古時如此,現代亦如此。

本書的每一篇文字,也是一粒沙子,一粒深思熟慮的沙子,一粒經過提煉的沙子,一粒平凡而自重的沙子。書中的每一粒沙子,或大或小,或方或圓,讓我們從某一個角度,了解了這個世界的一個側面。

二、巨人 書中提到奈飛《愛死機》第二季,正巧我剛看過,記憶猶新。賈行家說本劇只有《溺斃的巨人》一集可以看,簡直同意得不能再同意了。一個如鯨魚般大的巨人溺斃在沙灘上,附近小鎮上的居民紛紛趕來,他們先是在屍身上玩耍,後來乾脆肢解了拿回去當紀念品,直到巨人不復存在。

巨人如同一粒巨大的砂子,當失去了力量後,或從內部解體,或由他人分割,最後化為烏有,記憶也隨之消亡,從其他人的世界中淡出,仿佛從來不曾來過這個世界。

賈行家提到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短篇小說《世上最美的溺水者》,與這一集正好形成互文。

人們在海邊發現了一個溺死的巨人,鎮子裡的人都動員起來。男人們尋找死者的家屬,女人們給死者做衣服。因為太高大,沒有現成的,她們剪了一張帆。她們給他穿衣服、梳頭、剪指甲、刮鬍子,男人們和女人們一起給他辦了一場他們所能想象的最華美的葬禮。回來後,他們對村莊重新進行了裝飾。

馬爾克斯是《百年孤獨》的作者,諾貝爾獎的得主,這部小說完成於1968年。

人們對這粒巨大的砂子的不同看法和作法,決定了自己的模樣。人們在決定他人歷史的過程中,塑造了自己的歷史。

三、歷史 被譽為「近代史學之父」的19世紀德國史學家利奧波德·馮·蘭克主張,研究歷史必須基於客觀地搜集研讀檔案資料之後,如實地呈現歷史的原貌。他強調不以今人偏見來衡量史事,即歷史不為道德、宗教、哲學等學作嫁衣裳。


利奧波德·馮·蘭克肖像,阿道夫·傑本斯於1875年繪製 當我們身在歷史中的時候,我們是看不清的。我們不知道哪一步是歷史,哪一步是玩笑。歷史是後人總結的,英雄是歷史賦予的。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書中有大量的歷史史實,很多不為我們所了解,但一旦了解,卻發現極為重要。可是看出,在講述的時候,本書儘量不帶情緒,不做總結。但是,我們中卻可以體味到一種歷史的無情與無奈。

很多時候,賈行家不是簡單的排斥或讚揚,他獨立評論,保持着理智的距離感。提到京劇《四郎探母》,楊延輝兵敗被俘,在遼國改了姓名,與鐵鏡公主成婚。母親佘太君掛帥出征遼國,他要去相見,公主冒險為他盜了出關的令箭。母子相會。有人不喜歡這齣戲,說是「投降主義」。賈行家說,對這種人,「我遠遠見到就會避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