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与袁石浦

内容简介

这篇小品,首先指出天下有两种人最为自在:一是大昏者,昏昏然于黑甜乡中,没有一丝烦恼,比郑板桥醒着而讲“难得糊涂”自在多了。二是大醒者,将那红尘彻底看破,为不一切毁誉得的所动,我行我素,这种人也活得很潇洒。但这两种人毕竟太少了。 陶望龄在这篇小品中还表示了对“善知识”的向往。这“善知识”,指的是风靡晚明的左派王学和李贽的学说。而他所说的“愈求愈远,不自知其入于支离艰僻之内”的学说则是指程朱理学。“支离”二字,正是王学学者用来讥讽程朱理学的话。左派王学是极力鼓吹人要活得潇洒的。

作者简介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待讲,主管考试,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 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有记载说,苏州有一处西施教人歌舞之地,叫西施山。有一次,袁宏道与陶望龄同游此山,陶写诗云:宿几夜娇歌艳舞之山。袁宏道说:此诗应当注明是在西施山住了几夜,并非真有佳人在旁娇歌艳舞。否则,别人会误解你行为不端,那你死后就得不到;文恪公的谥号了。 陶望龄毕生笃信王阳明的学说。他工诗善文,读书不事章句,文法甚严而意甚足,往往出于二苏间。与其孪生兄弟陶睾龄均有名望,世称二陶。陶望龄早年诗格清越,超然似神仙中人。中年以后讲学逃禅。特别是与袁宏道相识后,受公安派的影响很深。因而也有人讥评他如白沙在泥,与人俱黑。

内容预览

天下有二等自在人,一大睡者,二大醒者。惟梦魇未觉人,谓睡着则已欲醒,谓醒则正在梦境,如号谵呓,纯是苦趣。仆,梦魇者也。足下虽振其手,摇其足,未肯霍然寤也,欲自在得耶?忆侍雅论时,觉身心时时有益。自远胜友,转复茫然。虽自鞭策,较往日已加紧切,而愈求愈远,不自知其入于支配艰僻之内。此古人所以愿亲近善知识,以为甚于衣食父母也。长安如弈棋,世路艰难矣,叹叹。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