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庸县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公元前611年,庸被楚、秦、巴三国所灭后归入楚国版图,被设置为上庸县。[1]

目录

基本信息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8月,楚伐庸,楚人、秦人、巴人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公元前304年(周赧王十一年),秦楚议和,将庸地还楚。同时,分置上庸郡和汉中郡,上庸县为上庸郡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庸地复置上庸县(治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改隶汉中郡。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上庸县隶属益州汉中郡。

公元9年(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改上庸县为上庸部,隶汉中郡。东汉复。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属新城郡。

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上庸属之。

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上庸属之并为郡治。

北周时,改上庸县为孔阳县。属上庸郡。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孔阳县为上庸县,属房州。

605年(炀帝大业元年),改州为郡,以郡治县,改房州为房陵郡,上庸属之。

唐初沿隋制。618年(高祖武德元年),改房陵郡为迁州。636年(太宗贞观十年),废迁州,置房州。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改房州为房陵郡。758年(宗乾元元年),复房州。

上庸属之。

五代时,竹山仍属房州。

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省上庸入竹山。[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