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橋·英雲皓雨瀉明蠲
《三峽橋·英雲皓雨瀉明蠲》是南宋理學家、大臣魏了翁的作品之一。
魏了翁傳承並宣揚了先秦儒學家關於仁的學說,並將仁的思想貫徹到他的教育活動中,把"求仁"作為其書院教育的根本目的。魏了翁認為人們先天固有仁義並潛藏於心,只是被功名利祿所蒙蔽才使它不見。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熟讀聖賢書,以便恢復人們善的本性。求仁應該是育人者和求學者雙方都應該努力去追求的教育目標。以求得仁,方能扭轉當時社會上追求功名利祿、為滿足物慾的不良風氣。 魏了翁強調,必須在教育中始終堅持貫徹"求仁"這一根本目的,這既是對傳統儒學[1]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又是對當時社會背景下追逐名利的批判。
“ |
英雲皓雨瀉明蠲,題和人間第六泉。 似把谷簾從黜降,卻將此水為超遷。 |
” |
— [南宋]魏了翁 |
目錄
作者簡介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 ,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縣(今屬四川)人。
嘉定十五年(1222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起居舍人。寶慶元年(1225年),遭到誣陷,被黜至靖州居住。紹定五年(1232年),起復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1234年),召入朝任權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旋即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之職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封臨邛郡開國侯。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獲贈太師、秦國公,諡號"文靖"[2]。
教育成就
魏了翁是南宋中後期著名的書院教育家,他親自創建了兩所鶴山書院,即是建於四川蒲江的鶴山書院與建於湖南靖州的鶴山書院。魏了翁一生在教育事業方面的突出成就,便是建書院興理學,培養有志之才,影響並帶動了當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魏了翁義理教育的知識內容具體包括伊洛之學、朱熹[3]之學。魏了翁將二程洛學中的"求仁、格物、居敬"思想作為其研究學習的對象。同時,魏了翁反對純粹追求功名富貴、崇尚虛無以及重辭藻之學,這表明魏了翁書院教育的知識內容與其教育目的是密切相關的。 魏了翁在設置其書院教育的教材時,他將由京城帶回來並刊印的諸多朱熹著作定為主要的教科書。朱熹的《孟子集注》《論語集注》等各種著作,朱子之學從而在蜀地得到了宣揚傳播。由此,魏了翁不僅豐富了自己書院教育的知識內容,而且也擴大了朱熹義理思想的社會影響。此外,後來魏了翁又將朱熹的《易學啟蒙》和《周易本義》作為其書院的教科書,向其弟子傳授朱子的易學思想。
為了表彰嘉獎魏了翁的書院教育活動,宋理宗特此御書"鶴山書院"四大字賜子魏了翁。這說明魏了翁的書院教育活動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引起了南宋最高統治者的關注與重視。南宋末年,戰火不斷,鶴山書院因此毀於一旦。後人為提倡魏了翁的鶴山之學,紛紛在魏了翁生前活動的地方興起了重建鶴山書院之風。清初,黃宗羲等撰修的著名的學術史巨作《宋元學案》,其中專設了一卷《鶴山學案》客觀講述了魏了翁的教育及學術活動,而且給予了魏了翁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