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國詩詞東風有意便周郎原文及賞析

三國詩詞東風有意便周郎,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嘆前朝割據忙①。

南士無心迎魏武②,東風有意便周郎

目錄

【釋詞】

①前朝:因這首詩是後人所作,故詩中將三國時代稱為前朝。

②南士:泛指江南地區的人士。

三國詩詞《東風有意便周郎》原文及賞析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火燒赤壁的情節之後,從「追嘆前朝割據忙」一句,可以看出這是後人對赤壁戰爭的評論,以敘事者的議論插入情節之中。

「山高月小水茫茫」,黯淡冷清的月夜,江水茫茫,可詩人卻聯想起當年這裡的另一番景象,艨艟戰船,排合江上,千軍萬馬,聚集兩岸;滿江水滾,殺聲震地,刀光血影,火映雲天。想當初赤壁鏖兵如此激烈,不過是為三分天下,割據奔忙罷了! 詩人仿佛站在孤幽清冷的月夜下,冷眼審視着前朝這場著名戰爭的遺蹟。

小說中人物的讚嘆詩和事件的議論詩,都是小說家以全知敘事者的身份,對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褒貶和議論,直接抒發自己的愛憎感情,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的。這首小詩是一首平常之作,沒有更精美的地方。毛宗崗卻將它保留下來,是有用心的。仔細品味:「南士無心迎魏武」是寫人心,「東風有意便周郎」是寫天意,加上長江天塹是地利。於是人心、地利和天意相合,這正是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在社會範疇的映現。我們從很多詩歌中都看到了這一事實,《三國演義》的小說家和評改者總是要藉助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和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揭示三國歷史進程和人物命運結局,都受制於天命。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都是在應天順人的前提下,發揮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的作用。大概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毛宗崗保留了這首平平的詩作。

另外「東風」一詞,一語雙關。既指客觀自然界的東風,又暗示決策赤壁戰爭的執政者孫權。由於孫權對周瑜的高度信任和倚重,「策先定於內」,因此才有「功後成於外」。雙關語在古典詩歌中是常見的,如王之渙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孟郊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杜牧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等。實際上這裡蘊涵了人事對事件成功與否的決定作用,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權重用周瑜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正是「東風有意便周郎」。

上面把「東風有意便周郎」解釋為天意,也許會有人提出來這東風不是諸葛亮借來的,為啥說是天意?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三國演義》成書有一個長達千餘年的醞釀和演進過程。本回提到的李白《赤壁歌送別》一詩和這首周靜軒所作的詩,及第四十八回杜牧的《赤壁》詩都只肯定周瑜火燒赤壁的功勞,並未涉及借東風之事。這就說明,在宋元以前,沒有任何資料說明東風與諸葛亮相聯繫。只是到了宋元話本的興起,說書人才把借東風歸功於諸葛亮。了解一點《三國演義》版本的演化,對我們認識詩歌的內涵會有很大的幫助。[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