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五香血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叶五香血藤 |
五香血藤,中药名。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藤茎及根。植物华中五味子,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等地。具有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敛肺生津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劳伤,风湿腰痛,关节酸痛,食积停滞,胃痛,腹胀,久咳气短,津少口渴,月经不调,小儿遗尿,烫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五香血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毛茛目
科; 木兰科
属; 五味子属
种; 华中五味子
采收时间; 全年
别名; 大血藤、紫金藤、钻骨风(《贵州草药》),小血藤,岩枇杷、内风消、野五味子藤(《湖南药物志》)。
入药部位
植物华中五味子的藤茎及根。
性味
味酸,性温
归经
入肝、肺、胃经。
功效
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敛肺生津。
主治
跌打损伤,骨折,劳伤,风湿腰痛,关节酸痛,食积停滞,胃痛,腹胀,久咳气短,津少口渴,月经不调,小儿遗尿,烫伤。
相关配伍
1、治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华中五味子根60g,酒500ml,浸泡l星期后,每服10ml,每日3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烧伤、烫伤,华中五味子根,洗净晒干,研为极细粉。用麻油调搽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炮制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修除细枝小叶,切片,晒干。
鉴别
药材性状:粒较小,直径2~5㎜。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种子1~2粒。以色红、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
贮藏
晒干贮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
形态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很少在叶背脉上有稀疏细柔毛。冬芽、芽鳞具长缘毛,先端无硬尖,小枝红褐色,距状短枝或伸长,具颇密而凸起的皮孔。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有时圆形,很少椭圆形,长(3)5~11厘米,宽(1.5)3~7厘米,先端短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干膜质边缘至叶柄成狭翅,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灰绿色,有白色点,1/2~2/3以上边缘具疏离、胼胝质齿尖的波状齿,上面中脉稍凹入,侧脉每边4~5条,网脉密致,干时两面不明显凸起;叶柄红色,长1~3厘米。花生于近基部叶腋,花梗纤细,长2~4.5厘米,基部具长3~4毫米的膜质苞片,花被片5~9,橙黄色,近相似,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中轮的长6~12毫米,宽4~8毫米,具缘毛,背面有腺点。雄花:雄蕊群倒卵圆形,径4~6毫米;花托圆柱形,顶端伸长,无盾状附属物;雄蕊11~19 (23),基部的长1.6~2.5毫米,药室内侧向开裂,药隔倒卵形,两药室向外倾斜,顶端分开,基部近邻接,花丝长约1毫米,上部1~4雄蕊与花托顶贴生,无花丝;雌花:雌蕊群卵球形,直径5~5.5毫米,雌蕊30~60枚,子房近镰刀状椭圆形,长2~2.5毫米,柱头冠狭窄,仅花柱长0.1~0.2毫米,下延成不规则的附属体。聚合果果托长6~17厘米,径约4毫米,聚合果梗长3~10厘米,成熟小桨红色,长8~12毫米,宽6~9毫米,具短柄;种子长圆体形或肾形,长约4毫米,宽3~3.8毫米,高2.5~3毫米,种脐斜V字形,长约为种子宽约1/3;种皮褐色光滑,或仅背面微皱。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3000米的湿润山坡边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等地。
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抗肝损伤作用。
3、抗菌作用。[1]
参考文献
- ↑ 五香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有来医生,